“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出自于宋太祖赵匡胤之口。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句听着十分霸气的话语当时是对着南唐派来的使者说着。
当时继承了五代末尾——后周国土的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踌躇满志,黄袍加身之后便筹划着一统天下的惊天伟业。在同心腹赵普商议,确立了“先南后北”的大战略方针之后,赵匡胤便对南唐露出了獠牙,意欲挥剑南下,一口吞下南唐的庞大国土。
正好当时的南唐国主传到了著名的垮下的一代:南唐后主李煜。李煜这个人泡妞、写诗那是一把好手,如果让他生在唐朝或者宋朝时期,必然能与李白、杜甫、苏轼一类的公认的中华才子一较高下,在中国诗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很可惜,这么柔情的人偏偏坐了与之性格十分不相符的皇帝位置。自从当了南唐皇帝之后,李煜想的不是如何厉兵秣马、光复李唐神器这样的千秋伟业,而是借助皇帝的特权,一头扎在后宫里不亦乐乎了起来。
面对雄主赵匡胤的咄咄逼人和青面獠牙,李煜第一反应意料之中:被吓到了,随后步步退缩,不仅主动上贡称臣,而且还将原本的南唐皇帝改成了江南国主,意思是你是大哥我是小弟,甘愿成为藩属国归附于你。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显然胃口太大了,在南唐使者哭着说:南唐待大宋已如儿子待老子一般老实了,为何大宋还是要吃掉南唐呢?
赵匡胤听罢气不打一处来,吼了句:“那你说说,有父亲和儿子分家的吗?”
面对南唐使者的进一步解释,赵匡胤干脆也不装了,直接道出了内心的想法,也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李煜没有错,我之所以要灭掉南唐,就是因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虽然出自赵匡胤之口,但其深意却不是赵匡胤的原创,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老祖宗便制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追求,因此在中华老祖宗眼里,国与国之间的相处,尤其是中原地带,除了一国灭掉另一国之外,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时至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仍有不少国人怀揣着这种思想。当面对欧洲地图那些碎成了渣渣的小国,不少国人很是奇怪:为啥没有出现一个雄主,将欧洲统一了呢?
对他们而言,将诸多分散的小国家整合成一个庞大的帝国,就是不二选择,也是雄主身上不可推卸的责任。故而度阴山在《深不可测刘伯温》中发出了深深呐喊:中华文化中,统一是士大夫压在统治者身上不可推卸的重任。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国与国的相处,中华老祖宗为何走极端?
这在《秦始皇大传》借着秦始皇之口给出了答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原本一整块的中原地带被划分成了140多个国家。其结局是各个国家相互征伐,大国开始兼并小国,中原地带纷争不断,老百姓深受其害。
后来有志之士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天下本是一家人,为何手足之间会发生这样的相残?想来想去明白了,是因为国家没有统一。一旦统一,天下人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人,就不会战火不断、干戈四起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秦国虽然不受中原待见,有着虎狼之国的可耻称号,但对于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士大夫无不拍手称快。通过近七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华夏王朝的一统,自此也成为了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标杆。之后的汉朝、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无不将一统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当然难度较大,成功的王朝也不多。
由此可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国与国的相处,中华老祖宗之所以走极端,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征战关系莫大,士大夫理所当然认为只有一统天下,老百姓才不会受苦。
无知者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