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各大门派,为何争当“武林盟主”?中华文明:我教育得好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2-11-23 18:26:44

事先声明:本文所说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上古时期尧舜继位开始计时,至1912年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的这段时期所萌发的文明,时间跨度6000年之久。

金庸作为武侠大师,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武侠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后,中原武林人士的英雄豪气、飒爽英姿让人向往不已,而随之而来的江湖各大门派轮番登场、各施技艺,也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掀开金庸笔下武侠豪气的外衣之后,你会发现:金庸笔下的江湖和武林,不过就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而已。

比如金庸笔下都会涉及到各大门派,最为显著的便是位列正宗的中原四大门派:武当、少林、昆仑、峨眉,不正是中华民族历代封建王朝都会面临的朝中各大势力吗?如东晋朝堂上的王家、谢家、桓家等各大家族实力。

再比如,中原四大门派虽然出现,但能“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达到相安无事、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良好局面吗?显然也不是,四大门派定期要开武林大会,然后在大会上切磋比武,以争当武林盟主的位置。

为何金庸笔下的各大门派争当“武林盟主”呢?或者说当上武林盟主之后有什么好处呢?正如《倚天屠龙记》中开局所说的那样: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说白了,就是要当武林中的老大,从而号令其他门派,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听其调遣。

看看,与中华文明催生出的皇帝有何不同?

为何金庸笔下的各大门派一定要当“武林盟主”?这是中华文明的特有产物,若它会开口说话,便会说,是我教育得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华文明的内核,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先要修德,然后放逐四海,惠泽天下。当然这很理想化,实际上的做法是:先将自家势力做大做强,然后开始谋求割据一方,建立国家,让国内的其他家族和老百姓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从而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要志向远大、“雄才伟略”、目光放远,将肉眼可见的天底下其他割据势力全部平定,实现天下纳为自己囊中的伟大创举,然后再按照“上下有别、亲疏有等”的等级制度原则,分个高低贵贱之分。自己这一家自然位列皇帝至尊之位,其他家族都是臣服于自己,这当天下老大的感觉别说还真是爽。

当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实现方法就不唯一了,按照孔子的意思是要修德,提高自己的德行吸引老百姓来归附,这方面的典型成功案例当属三国时期的刘备,只不过虽然他确实建了国还称了帝,只是硬实力不够,最终夷陵一战败得凄惨,统一天下化为泡影;

按照法家的意思是要实行绝对专制和拓展军事力量,以绝对硬实力来碾压其他诸侯,这方面的典型成功案例当属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原本地处西部边陲,是周王朝的“马夫”,因为养马养得好才获得周朝的封地,从而得以建国。

只不过因为那个时代奉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级观念,因此出身卑微的秦国始终不受中原正统诸侯的待见,也长时间没有受封诸侯的称号。

好在西周自己作死,烽火戏诸侯中将西周家底败光,狠狠打脸西周王族所谓的“尊贵血统”,故而新上台的周平王一点威望都没有,号令天下诸侯给其搬家居然没人响应,此时不受待见的秦国抓住机会,主动提出要为周平王搬家。没落之中的周平王感激不尽,给了秦国期望已久的“诸侯”称号。

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上上下下来了个大改革,开始了启用法家思想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最终军事力量强悍的秦国成为了各个诸侯国谈之色变、而又心生鄙夷的“虎狼之国”,军事上达到了最强。

之后秦始皇当政时期,秦国大发虎威,歼灭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例成功案例——天下一统。只不过若孔子泉下有知,还是心生感慨:我明明设想的是“德礼”才能成功,咋的是“刑罚”?

不过孔子也无须过度伤心,因为靠着法家治国和刑罚驭民的秦朝,最终轰然倒塌在了华夏大地之上,之后历代封建王朝慑于秦朝大厦倒塌之迅速,于是改变策略,对孔子的“德政礼法”又重视了起来,使得历代王朝都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尤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历代野心家一生的梦想。

不仅如此,在中原文化的延续传承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到了更为坚决的传承和延续,比如金庸小说中的各大门派不是自己管好自家事就可以了,还得时不时操心别人家有没有干忤逆道德的事,对于定期的中原大会更是求知若渴,因为在此大会上可以一显身手,倘若能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武林盟主的至尊位置自然妥妥收入囊中。

所以说,金庸小说,不过是中华文明的缩影罢了,而金庸笔下的各大门派,为何争当“武林盟主”?皆因中华文明“教育得好”的缘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就可以“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