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到岳飞之死时,有一个前提要讲清楚。
岳飞为什么会死?因为赵构下旨处死。
那么想要搞清楚岳飞的死因,就必须站在赵构的角度,看看岳飞究竟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
要理清楚这一点,就得从赵构削兵权说起。
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两宋基本就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不允许武将坐大。
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赵匡胤本人生活在乱哄哄的五代十国,那是一个军人当家做主的年代。
成为皇帝之后,赵家要是想坐稳皇帝,就必须警惕武将。
请注意,我并没有说,赵匡胤的这种做法对或者不对,只是说,赵匡胤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巩固赵家江山。
正因为有赵匡胤开了先河,所以赵构在削夺了刘光世的兵权之后,立刻将目光转向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
张浚(水字旁,非张俊)在削夺刘光世兵权的时候,闹出了淮西兵变,南宋颜面尽失,所以在削夺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时候,赵构必然会慎之又慎,绝不允许重蹈覆辙。
而在削夺刘光世兵权的时候,岳飞辞职离开了中央,说要回家给母亲守孝,赵构不允许,但岳飞依然走了。
我在写这一节的时候就说过,赵构对岳飞的不信任,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岳飞第一次离开岳家军之后,张浚派张宗元接管岳家军,但差点闹出兵变,最后还是岳家军的参谋长薛弼出面告诫众人,要求大家保持克制,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害了岳飞将军。
“张侍郎来,由公之请,汝辈岂不闻乎?公解军几何时, 汝辈败坏军法如此,公闻之且不乐。今朝廷已遣敕使,强公起复,张侍郎非久留者。”
后世的读者认为,岳飞此举就是真心要为母亲守孝,胡乱猜疑他的用意是不是过分了点?
但我前面也说过,想了解岳飞为什么被杀,就得从赵构的角度来看,才能真正明白,岳飞到底触动了赵构的哪条神经。
从赵构的角度来看就是:岳飞之所以选择离开,完全是赌气,因为刘家军分配问题,我先答应给他,后来又反悔。而张宗元进入岳家军之后,又差点闹出兵变,可见岳家军并不一定真正信服中央,他们有成为岳飞私军的苗头。
这个解读未必完全准确,但大体上是不会有什么错的,因为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案件就很难继续走下去。
淮西之战结束之后,,赵构命张俊和岳飞前往淮东,改编韩家军。
收编韩家军的过程有惊无险,因为张俊和岳飞抵达淮东之后,韩家军的高级将领居然率领军队、全副武装地来迎接两人。
张俊立刻发问,你们要干嘛?韩家军将领则回答,我们来接受检阅。张俊说,全副武装来见我,成何体统,都解除武装再来。
癸未,张俊、岳飞至楚州,俊居于城外,中军统制王胜引甲军而来。或告俊曰:“王胜有害枢使意。”俊亦惧,问之:“何故擐甲?”胜曰:“枢使来点军,不敢不贯甲耳。”俊乃命卸甲,然后见之。
经过这场小风波之后,韩家军接受了改编。
张家军的改编则更简单一些,因为张俊主动找到赵构,愿意接受改编。张俊与赵构的渊源非常深,他很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成为南宋的首席军事主管,因为赵构此前提点过,问张俊是愿意当郭子仪还是李光弼,可都在一念之间啊。
时俊与秦桧意合,故力赞议和,且觉朝廷欲罢兵权,即首解所统兵。帝从其请,复召范同入对,命林待聘草诏书奖谕,略曰:“李、郭在唐俱称名将,有大功于王室;然光弼负不释位之衅,陷于嫌隙;而子仪闻命就道,以勋名福禄自终。是则功臣去就趋舍之际,是非利害之端,岂不较然着明?”意盖有所指也。
这意思就是说,只要你张俊听话,那你就是我的郭子仪,大功臣;你张俊要是不听话,那你就是李光弼第二,等死吧。
张俊得到这个暗示之后,立刻选择了无条件配合。
韩家军和张家军都改编完了,接下来自然要改编岳家军了。
但还是我们先前说的,赵构对岳飞已经有了一点不信任的感觉,所以他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派人,而是搞起了舆论攻势。
最初,有言官出面弹劾岳飞,赵构没表态,只是把相关奏章的副本交给了岳飞。
右谏议大夫万俟禼既劾飞罪,未报。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复交疏论之,禼章四上,又录其副示之。
按照官场规矩,皇帝这样做,基本可以理解为,希望岳飞主动辞职,岳家军接受改编,大家都有个体面,等将来宋金再度开战,赵构或许还会再度启用他。
想当初,张浚(水字旁,非张俊)从西北回到中央政府之后,也是受到言官弹劾,然后他立刻主动辞职,后来宋金开战之时,赵构又启用了他。
除了张浚之外,刘光世也是如此,受到弹劾之后辞职,后来老老实实地当着吉祥物,也得了善终。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赵构根本就不打算杀岳飞。岳飞读懂了赵构的意思,所以立刻主动辞职,赵构让他光荣退休了。
退休之后,岳飞并没有在中央政府待着,反而跑到了庐山,准备继续给母亲守孝。
岳飞要是不提这事儿还好,一提就惹出麻烦了。
岳飞第一次离开岳家军的时候,给赵构的理由就是自己要为母亲守孝,赵构不同意,但岳飞还是走了。
从这时候起,赵构心里就埋下了一根刺,他觉得岳飞就是在敷衍自己,故意说自己要守孝。
现在,岳飞又说自己要守孝,而且未经同意直接走人,敏感的赵构立刻想到:岳飞上一次对我不满,所以用守孝来搪塞,现在又说守孝,是不是又对我不满了?
我没法对赵构使用读心术,但是从岳飞第一次守孝且赵构并未同意来判断,这个解读还是合理的。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岳飞只是想守孝,或者说,赵构哪怕明知道岳飞可能对自己不满,应该也不会杀他的。
毕竟,你都夺了岳飞的军权,他现在毫无威胁,发发牢骚又怎么了?
但此时突然有小道消息传来,说岳飞守孝的地方是庐山,那地方离岳家军太近了,最近岳家军正在组织阴谋活动,准备接回岳飞。
这样一来,问题就复杂了。
就在这个时候,岳家军中的一位将领主动检举,称岳家军的三号人物张宪图谋不轨,试图迫使中央政府让岳飞重新回到岳家军。
九月,癸卯,鄂州前军副都统制王俊,诣都统制王贵,诬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先是秦桧欲害宪以及岳飞,乃言宪有异图,佯称金人侵略上流,冀朝廷还岳飞复掌兵,而己为之副。
这封检举信,很快放到了岳家军二号人物王贵的案前时。
写到这里顺便说一句,王贵是岳家军中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他的排名一直在张宪前面。只是因为王贵在后世的形象极差,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在岳家军中的地位。
“朕尝闻卿奏,称王贵、张宪、徐庆数立战效,深可倚办。方今正赖将佐竭力奋死,助卿报国,以济事功,理宜先有以旌赏之。”
“将本军人马,权暂令统制官王贵、张宪主管。”
收到检举信之后,王贵所面临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能压下去吗?不行。因为这是涉及谋反的大案,而王贵又是岳家军的二号人物,一不小心就要吃挂落。
大家想想,外界风传岳家军要接回岳飞图谋不轨,而王贵身为岳家军的二号人物,居然把这件事给压下去了,让赵构知道,这是什么性质的事?哪怕岳家军不想反,恐怕也不得不反了。
所以王贵做出了较为合理的举动:他一边将检举信交给枢密使张俊,一边把传闻中搞事的主角张宪抓了起来,同时被抓的,还有岳飞的儿子岳云。
俊道:向日范将军(按指范琼)被罪,朝廷赐死,俊与范将军从微相随,俊元是雄威副都头,转至正使,皆是范将军兼系右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心怀忠义,到今朝廷何曾赐罪?
到了此时,岳飞就已经很危险了,但对于应该如何处理岳飞这个问题,南宋内部还有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就算张宪、岳云试图让岳飞重回岳家军,但那或许也只是他们两人的私自行动,岳飞早就不回军区上班了,他未必知道这件事。如果找不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岳飞确实参与其中,那我们就不能杀他。
话说到这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该查找岳飞及其“党羽”的罪证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理之后,张俊认为,张宪、岳云死有余辜(有屈打成招的嫌疑),但岳飞却似乎没有死罪。
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在审理过程中,张俊得到了岳飞的一些罪证,但这些罪证并无明确的指向性。
比如说,张宪招认,岳飞曾自比赵匡胤,因为岳飞说过一句话,说自己三十岁就当了节度使,翻开我朝历史,好像也就我朝太祖三十岁就当了节度使。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岳飞很像太祖。
这话犯死罪了吗?从律条的角度来说,肯定没有。但如果上纲上线,说岳飞自比赵匡胤,也想当开国太祖,似乎也不是不行。
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解读,说岳飞自比赵匡胤,是感慨自己深受皇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所以准备以死报国。这样解读,好像也没问题啊。
还比如,岳飞曾对董先说,我随便派两个将领,都比韩家军、张家军强。
既又谓先臣指张宪而曰,似张家人,张太尉尔将一万人去践踏了。指董先而曰,似韩家人,董太尉不消得一万人去践踏了。
所以,张俊所得到的关于岳飞的罪证,都是这种类型,具体是不是死罪,要看你怎么解读,并无统一标准。
在我看来,一个人说话,总会有特定的语境,这种单独挑一句出来批判,属实是无理取闹。
可是我怎么看不重要,我又决定不了岳飞的生死,重要的是,赵构会怎么看。
从提交的材料来看,岳飞大概率是无罪的,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这一点赵构肯定是清楚的,没有任何被秦桧蒙蔽的可能。
大家要知道,赵构虽然性格软弱了点,但权谋可是很强的,开南宋一百余年基业的人,或许可能是软蛋,但绝不可能是废物。
虽然很清楚岳飞大概率无罪,但赵构依然判了他死刑。
赵构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岳飞两次守孝,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觉得岳飞不听话了。再加上当时宋金已经准备和谈,所以杀不杀岳飞似乎无关大局,所以他痛下杀手。
但有一点要说明,杀岳飞的罪魁祸首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赵构。
秦桧在岳飞一案中扮演的角色,和张俊等人没什么区别,只能算是帮凶。坊间传言什么“秦桧背着赵构处置岳飞”和“秦桧是害死岳飞主谋”的说法,并不可信。
处置岳飞的旨意下达之后,韩世忠质问秦桧,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岳飞谋反呢?秦桧说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总归是“莫须有”的。韩世忠很愤怒,认为“莫须有”这三字不足以服众。
实际上,秦桧和韩世忠都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莫须有”这个词虽然说得很含糊,但传递出来的意思却非常清楚:一个臣子,惹来了皇帝的猜忌,那么他就该死。至于他有没有具体的罪过,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没有人是完全无黑点的,如果皇帝真想杀岳飞,哪怕逮着他睡觉打呼噜的缺点,也可以动手杀人。
秦桧这就是告诉韩世忠,皇帝要岳飞死,那么他就得死,你追问什么证据,有意义吗?
后世也有不少人分析,说那些罪证根本就打不倒岳飞,这其实是没有领会到“莫须有”的意思。
韩世忠站出来问这番话也是必须的,哪怕他明知道答案,也得问出这个问题,这是对岳飞的报答。
当初张俊和岳飞出马,收编韩家军的时候,韩家军表现出了抗拒的意思。张俊就跟岳飞说,干脆借着这个事情,把韩世忠给收拾了,结果岳飞反对。
这就相当于,岳飞对韩世忠有救命之恩,要是当初韩世忠因此被杀,岳飞肯定就不会出事,因为赵构即便要削夺军权,也不可能直接杀死两个大将。
用来儆猴的鸡,杀一只已经足够了。
以上,就是岳飞被杀的全过程,我自认为已经足够客观了。
赵构疑心岳飞,所以动手杀人,我认为反应有些过激。
因为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别说岳飞不想谋反,就算他真想谋反,也不可能对南宋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因为在刘、张、韩三大军区被南宋中央政府掌控之后,单凭岳家军,根本翻不起大浪,赵构完全不需要担心,以岳飞的高智商,也干不出这种离奇的事。
然而就算如此,敏感多疑的赵构还是选择了痛下杀手。
从皇权的角度,我们自然无法苛责赵构什么,毕竟人家是大权在握的皇帝,杀一个手下的臣子有什么问题呢?没有。
但后世读者可不是皇帝,所以大家戏称赵构为“完颜构”或“完颜九妹”,倒也算是为岳飞出了一口恶气。
你赵构建立南宋确实有功,削夺军权稳定江山也确实有权谋手段,但你杀岳飞就是让我们不爽,所以给你起个外号,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岳飞触动了赵构的三叉神经,疼的痛下杀手[呲牙笑]
感觉从王贵把张宪岳云抓起来的时候,有些事情已经注定了。很显然,这事要不就处理张宪要不就处理王贵,没有和稀泥的可能。相对而言,处理张宪更容易,也更不易造成内乱。
这个水平就别学人家写文章了,赵构处死岳飞的诏指是没有日期的,事实上史料记载岳飞案主副审第一次向赵构正式汇报此案是岳飞被害的第二年正月十四,也就是岳飞死后的半个月之后了,赵构怎么可能在此之前就下旨处死岳飞?
自古英雄忠臣无好下场,令人唏嘘
瞎扯淡,是宋想义和,金通过间谍秦提出杀岳飞才能谈
有什么离奇的?如果岳飞答应赵构把岳云留在京里,就算别人想陷害他有机会吗?苍蝇不趴无缝的蛋,首先你要有缝。岳飞的行动已经说明他有反心,是不是别人陷害重要吗?比如你可以告诉法官警察诱供。但是不管程序合不合法,至少证明你做了违法的事。再说你怎么证明那些都是陷害呢?这么多人举报,难道都事先串通好了?古代可没手机,想串供也挺不容易的。何况岳珂不是说岳家军团结吗?不惧收买吗?
这篇文章分析很到位
杀鸡儆猴一般只杀第一只,前面三只都老实配合,杀最后一只给谁看?岳飞是最后一只,能被杀说明他却有反意。前面几只他也参与处理,应该很有经验。最笨的人也知道应该随大流即可保命。岳云却搞事情想让岳飞从新掌兵权,难保不是岳飞意思。经过前面三只鸡的表演,岳云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没岳飞同意敢擅自做主吗?
还有一个是接二帝!
一个帽子压死忠良将
杀岳飞目的是树立赵构的绝对权威。赵构曾被逼退位,又不是宋廷的法定继承人,宋钦宗及其子孙固然有资格与其争位,其他徽宗子嗣均有资格与其争位,所以赵构急于通过诛杀和夺兵权获得绝对权威,事实上他成功了。1187年赵构死,死前,他稳稳控制南宋朝廷四十多年,而这一权力的取得,与诛杀岳飞,关系极大。
怎么洗都洗不白。不管主谋是谁。私自带兵的可是岳云和岳飞的女婿张宪。做都做了,光棍点认命吧。就算岳飞清白。根据律法连坐他也跑不了。造反是诛杀九族的。难道岳飞不在岳云的九族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