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投研人才断层了?

基民草莓 2025-04-13 20:18:36

最近和不同人群的交流中频繁聊到公募基金投研人才断层的话题,有点沉重,但也没什么好回避的。

新生代不多见

这几年,行情不好,涌现出来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也不多,当然行情不好,绝对业绩不好,确实有影响。而在2020—2021年,随便拉出来一个绝对业绩好的基金经理,都能包装打造一下。现在就算相对业绩很好,绝对业绩也够看,都不是很容易推得动。

除了行情不给力,基金公司把更多资源转投到指数基金上,也是有影响的。毕竟想要让大家看得到,还是要有投入的。

与之伴随的就是“基金经理污名化”,业绩不好加上舆论环境不好,基金经理从捧得过高转向贬得过低,2020—2021年的造星运动,现在看起来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捧杀”。

在投资者层面,也是处在一种回落状态,投资者对于基金经理的信任感不是那么容易赢回来的。何况现在市场没有多好,业绩还是需要时间做起来的,尤其是新生代基金经理的起手跟基金投顾组合的起手一样糟糕。

培育机制才是本

以上都是一些外部因素,而大家普遍对于外部因素消除后也不乐观。也就是说,刨除外部因素,这个市场上就是没有多少潜力新星。

按理说,此前基金公司投入很大,现在本应该是收获季节,怎么还能人才断层了呢?说到底其实是培育机制的问题。

其一是现在投研团队越来越大,这是个好事儿,但是分工越来越细,导致研究员的覆盖面太窄,虽然有的会拓展能力圈,但是整体照以前欠缺不少,有的做到基金经理也应付不了全市场产品,只够行业/主题基金。

其二是投研重研究轻投资,基金经理基本被研究员包圆了,交易员出身的基金经理都快看不到了,做研究和做投资还是有不小区别的。

其三是“工厂化”导向,部分基金公司想要摆脱明星基金经理的影响,把基金经理都当成螺丝钉,这样基金经理变动也没有什么影响,但这样大概率培育出来的就是“螺丝钉”式的基金经理,不会是让投资者眼前一亮的基金经理。

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至少在一定的能力圈内是出色的研究员,在投资交易上过得去,在心态调节上强于平均水平。以上是各方面的底限,想要出类拔萃,肯定还有长板特别长。

挖呀挖

柠檬君个人观点,投研人才的断层确实是存在的,这在挖掘基金经理的过程中是感受得到的。不过柠檬君对于前景也不悲观,否则我真的可以“原地退休”了。

有的基金经理,只是成长速度变慢了,需要多磨练几年;有的天赋型选手,在2020—2021年行业顶峰入行,现在会逐渐顶上来,行业好的时候是真吸引人才的;行业的公开、透明,依旧可以吸引外部人才流入行业。

除了新人,我们还有一些老将和中生代可以选择,虽然他们的管理规模可能不小,但是现在交易层面的影响比以前小不少,管理规模的影响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挖呀挖,还是很期待挖到宝藏的。

0 阅读:0

基民草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