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edit,大部分人因为信用卡而学会了这个英语单词,但这个词对于金融化的现代社会而言,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信用卡。“信用”与传统社会的道德品格有关,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词条解释:If you get the credit for something good, people praise you becaus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it.而这种品格放到金融化的现代社会中就可以当做融资的担保,别人愿意放心把钱给到个体或者法人,因为他们表现出了好的行为。
信用不止于品牌口碑,而是实实在在的融资能力,账期的能力,获得更低成本资金的能力,这恰恰是一家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这样说,现代国家的市场繁荣依赖于法币的顺畅流转,后者完全建立在信用credit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某种“我确信能搞死你,所以你不敢赖账”的强制力之上,原因在于这种强制力是稀缺的,高成本的,耗散结构的……credit的本质是对“something good”的信任,如果抽掉这个内核而把信任交托给某种强力机制,那么市场的活力就消失了,因为人不再是主体而被客体化,则credit必然会被理性的非主体化了的个体滥用。最近中航产融主动退市,受累于中航信托的刚兑资产池暴雷。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中航信托曾经非常积极的参与了前几年的“保险金+信托”信保合作热潮,应该积累了不少保险公司的保单。当然,有参与的保险公司已经发动了传统艺能:“装死大法”,然后默默祈祷没有媒体热度。为了卖保险,保险公司在滥用credit这件事上比起其他金融机构不落下风,勇于为一些三方服务贴牌站台,每年花样翻新。
至于N年后三方公司暴雷,那是N年后的事,眼前的业绩KPI过不去,就根本没有N年后的事。
一定要死的话,选择明年死而不是今年死,才是正确死法。客户也知道保险公司不关心自己的credit,客户更熟悉也更信任强力机制提供的高成本信用(拉横幅、静坐、上访等),这是一场每个人都熟悉底层逻辑,但每个人都装纯情的博傻游戏,努力把不值钱的credit尽量卖出点价钱。
好在credit并不是唯一被弄坏的英语词,正如小马哥这么多年还在心心念念的普及“right”和“power”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