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搬运工买29份保单违背常理,本质上是对保险价值以及行业系统性漏洞的认知盲区。
下面就从保单价值和规则漏洞几个维度彻底解决大家的困惑。

第一:一共454万总保费,规模看上去金额巨大,但一共29份保单的集合,那平均每张保单也就15万元。
15万元又分成10年缴费,也就是每年1.5万元,所以看上去,454万是个天文数字,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搬运工未来10年需要不断支付的费用,说白了也就是负债。
根据目前所了解到的已经扣费129万,那一位60岁的工人,有个几十万的存款应该不足为奇,加上保单贷款,可以贷出保单现金价值的80%。
我们以最后病床前那笔8万元的保单贷款为例,大概率被贷款的那份保单,就是前几年买的,目前现金价值为10万,所以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竟然有很多保险从业人员也会来质疑这个事情的可行性,我是没想到的。
第二:有人质疑身份审核是如何通过的,其实它就是一张A4纸就能够攻破的防线。
保险公司核保,仅要求填写职业类别,比如商业负责人某某领导,不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在职证明等实质性的材料,业务员用虚构的职业名称,就可以轻松的通过系统审核。
投保单上的年收入50万元也不需要银行的流水作证,保险公司默认采信了客户的自诉,形成自说自话的审核闭环。
第三:这到底是员工的个人行为,还是保险公司也难辞其咎呢?
各有各的看法,但是保险公司一定有其疏忽的地方,首先评估投保人缴费能力以及未来支付能力,在这一项上一定是被忽视了。
这个案例中,明知贺小清年收入仅4.8万元,仍默许其购买总保费454万元的保单,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放任用九十年的收入买保险的荒诞行为。
保司内部系统肯定也只是校验了单张保单的首期保费支付能力,对多保单叠加的风险,视而不见了,实质是装睡式风控。

因为本质上,当客户无力续费时,损失的将是客户本人,另外也利用了客户深知缴费多年放弃就前功尽弃的心理,促使客户未来会持续的加码。
其次,我们一眼看上去,是业务员在诱导客户用贷款资金购买新保单,新保单又可以产生新的贷款额度,形成了保单到贷款,再到新保单的庞氏循环。
但是,保险公司完全有能力可以检测到同一客户密集投保以及贷款资金回流缴费等等异常的数据流,但是他们选择了沉默,直至爆雷,也相当于为债务黑洞安装了一个加速器。
所以是投保人自己脑袋发晕,轻易相信他人?还是业务员坑蒙拐骗,丧失了职业道德,亦或是保险公司在默许一切的发生,是哪里出现的漏洞,还是规则失灵了?
这不是漏洞,而是设计,也绝非规则失灵,而是一套精密系统的运行结果。

保险公司需要保费增长,股价支撑,业务员需要佣金维持生计,双方在不主动揭穿谎言的默契下完成了利益合谋。
当行业割韭菜变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时,贺小清的悲剧早已被写入了必然性的剧本。
要打破这种合理性,唯有通过穿透式监管,实施监控保费和收入比,改革首年的佣金制,建立行业黑名单等等外科手术式的改革。
否则下一个不可能的惨剧只会换一个名字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