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3月份的亚洲杯中,王曼昱发挥出色完全杀疯的状态,也实至名归地拿到了女单冠军。
因为冠军只有一个,所以同样进入决赛的孙颖莎,就无缘冠军了。于是网络上一片唱衰孙颖莎的言论出现。
什么孙颖莎个子太矮,护台面积太小,什么孙颖莎胖了跑动不灵活了,什么孙颖莎的技术被破解了,需要技改了。
然而时隔半个多月的时间,孙颖莎在重庆站冠军赛,拿下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二座重庆站的冠军奖杯。
有人说:啊,两个冠军的含金量不一样,一个是升国旗的,一个是商业赛。
那我就问你亚洲杯参赛的球员,和重庆冠军赛的球员是不是同一批球员?
而且洲际赛是有名额限制的,并且亚洲杯只是亚洲区内的球员。而冠军赛是国际上排名前32的球员才有资格参赛,你就说论竞技水平哪个更高一些?
我说这一些并不是在抬杠,而是我在这一众的舆论当中,看到了我们当代人的浮躁!只关心结果,而不关心过程。

就像我小的时候听过的一个笑话:有人早上出去买烧饼当早饭吃。于是他坐在烧饼铺里,吃了一个感觉不饱,然后又问老板要了第二个。
但是吃了第二个烧饼,他还是觉着饿,他又要了第三个。直到他吃了第七个烧饼,才感觉自己吃饱了,但是他不开心。
烧饼铺的老板很纳闷问他为什么?他说:“唉,早知道吃第七个烧饼就能吃饱,我干嘛吃前面那六个烧饼?”
可能您觉着我跑题了,但是您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前六个烧饼的铺垫,会有第七个烧饼的什么事儿?
如果没有孙颖莎一次次比赛的积累,那么孙颖莎现在会是现役运动员中的NO.one吗?
如果没有孙颖莎一次次失败的铺垫,会是现在世界上打法技术最先进的球员吗?

有些人就是老愿意看别人的短处,就是不愿意看别人的长处。
还有一些人更阴暗,就是想要看到一位优秀的人,从万众瞩目到身败名裂。就是想看别人失败后的狼狈,以满足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
凭什么你小小年纪功成名就,我辛苦半生两手空空?这个世界太复杂,因为有太多只想干人不想干事儿的人存在。
因为我在家是老大,所以很小就承担家务活。每次做事情都会被母亲挑毛病,小的时候不明白,觉着很委屈。
记得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说:你干得越多,你的毛病越多!你啥也不干,你就没有毛病了。
当我到了父母的年纪时,我才悟出父亲的智慧。因为主动承担工作的人,只要有行动就会容易因细节或失误被挑剔。
所以世人常说“做得多,错得也多,不作为就不会有错”。因此越是做事的人,反而可能受到的批评就越多。
越是不做事的人自然也不会犯错,因此也不会被指责,也会减少一些无谓的麻烦。
所以这一些人,就是端着茶水,嗑着瓜子,看做事的人怎么失败,然后再说着一些马后炮的风凉话!
想想不觉得讽刺吗?如果都为了不被说,而不作为,那么这个世界还有做事的人吗?

我不是在为孙颖莎立传宣传,而是我真的很佩服小姑娘做事的态度。孙颖莎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一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人说孙颖莎护台面积小,那么孙颖莎就练跑位。很多专业教练都直呼,孙颖莎的正手跑位是教科书式的。
有人说孙颖莎技术被破解,孙颖莎就回来加练发球,自己的正手技术,直到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失利后,孙颖莎说:“我觉得老天是公平的,不想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而是要让我再去积累和沉淀。自己虽然不算很年轻,但希望自己未来还有机会。”
在回应 “为何能成为世界第一”时,孙颖莎说:“靠的就是两个字——努力。没有任何一个天才可以不靠努力就能成功,即便是我这样的球员,也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在WTT系列赛事中达成100胜后,孙颖莎说:“100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所以孙颖莎说:“总会遇到挑战,但这只会让我更强大的专业实力,为我加持拼搏底气,坚定热爱,让我一路勇敢前行!”

为此孙颖莎其实不在乎每一次的失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只是在专注自己,专注当下。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孙颖莎享受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能拿到冠军,则是意外之喜!
所以孙颖莎能够斩获万分女王,世界最强女正手,暴力莎等一众称呼。
现实世界里有人被孙颖莎所感染,而走出抑郁勇敢直面人生的!
有被孙颖莎“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激励,学业有成的等等诸多事例。
在当今经济下行一片萧条的时候,孙颖莎鲜活地走入大众的视野,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动!
她让我真的看到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具象化!
人的出生到死亡大概是在80年左右,而人类的成长需要至少18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思想算是成熟的人。但是荣格却认为人真正的成熟要到四十岁。
如此漫长的人生道路,我们怎么可能一眼望到底呢?饭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

为什么现代人如此急功近利,如此的焦虑?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等待,我们只愿意一下子看到结果!
可是春天种下的种子,夏天才能生长,秋天才能收获,冬天才能品味。如果不经历人生四季,那么我们怎么可能看到结果?
在清华大学的校歌中也有一句类似的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如果你没有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那么你就不会有好的言行!
康熙年间,康熙帝出宫微服私访不料患病,当时的郎中赵贵堂不知道康熙帝的身份,但是他误以为康熙是穷困潦倒的酸秀才,所以治病之后分文不取。
康熙为表感谢,回朝之后助其建立“同仁堂”。但是赵贵堂坚持“行医渡民”的初心,拒绝入宫为官,最终成就延续至今的百年药铺。

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疟疾在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肆虐。
尽管条件艰苦、资源匮乏,她依然带领团队从传统中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发现了青蒿素。
虽然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工作拯救了无数生命,但她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们才知道这一位科学家。

1921年,班廷和他的助手查尔斯·贝斯特在多伦多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成功提取出了胰岛素并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
尽管这项发现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包括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而班廷更关心的是如何使这一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救助更多患者。他甚至试图放弃专利权,以确保所有需要的人都能负担得起这种救命药物。

所以真正做事的人是无惧人言,以淡泊名利的态度,践行真正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精神。
因为比起结果,其实那个解题的过程是更让人喜悦和满足的!如果只关心结果,那么我们就必然会陷入焦虑和深深的挫败感!
只要你努力过,争取过,为之付出过,剩下的结果真的就是天意了!天道酬勤,酬得就是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正如冯道诗中所喻:“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现在是商业化炒作的厉害,人捧起来的,人抬人抬起来,包装起来,广告费收入需要。没孙照样拿冠军。与本人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