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以“港股冻资王”的姿态登陆港交所,融资认购倍数达5258倍,冻结资金超1.82万亿港元,创下历史纪录。上市首日股价高开29.38%,市值突破千亿港元;截至4月17日,股价较发行价累计上涨130.42%,市值飙升至近1500亿港元。资本市场的狂热与消费者“隔夜柠檬水”的宽容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在315食品安全事件后,其股价仍逆势上涨12%。
市场对蜜雪冰城的估值逻辑存在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其“高质平价”的普惠模式是消费降级时代的确定性标的;质疑者则警告,加盟模式下的品控风险可能成为“灰犀牛”。
作为港股市场的“现象级IPO”,蜜雪冰城(02097.HK)以千亿市值掀起资本狂欢,但其商业模式与市场环境中的结构性矛盾正在浮出水面。
结合其上市后的表现与行业趋势,未来投资风险需重点关注以下五大维度:
一、加盟模式的双刃剑:规模扩张与治理失衡
蜜雪冰城99%的门店依赖加盟商,这种轻资产模式虽加速了全球4.6万家门店的布局,但也埋下多重隐患:
利润挤压与闭店潮
加盟商单店毛利率已从早期的20%降至12%左右,部分区域因门店密度过高(如500米内3家店)导致恶性竞争。2024年前三季度闭店数达1298家,同比增长近40%,反映出下沉市场接近饱和后的盈利困境。
食品安全与品牌声誉风险
2024年累计食品安全投诉超6850条,涉及过期原料、卫生违规等。尽管总部引入AI巡检系统,但整改率仅60%,加盟商为压缩成本铤而走险的动机仍存。
管理权与利益分配矛盾
区域经理“以罚代管”现象突出,单店加盟商月均罚款近20次,罚款金额占净利润的10%-20%,加剧总部与加盟商的信任危机。
二、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挑战
蜜雪冰城以5-10元价格带构筑护城河,但成本端压力与消费升级需求对其形成双重夹击:
原材料与人力成本攀升
2024年糖、柠檬等核心原料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增幅受限(32.4%),而人力成本占营收比从15%升至18%。
消费升级与品牌调性矛盾
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健康化、品质化的需求增长,蜜雪冰城“廉价”标签难以突破,2024年尝试提价引发消费者反弹。
竞品围剿与跨界竞争
喜茶、奈雪通过子品牌下沉至10元价格带,瑞幸、库迪咖啡以“茶咖融合”抢占市场,便利店(如7-11)平价茶饮进一步分流客群。
三、供应链“过度基建”的隐形成本
蜜雪冰城自建供应链的规模化优势面临边际效益递减:
重资产投入拖累现金流
66%的IPO募资用于供应链建设,但2024年存货周转率7.46次,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如瑞幸9.2次),产能利用率不足70%。
全球化复制的区域性障碍
东南亚市场虽贡献4800家门店,但欧美市场对茶饮偏好差异显著,本地化供应链建设成本高企,2024年海外新开门店不足800家,增速放缓。
产品创新乏力
2021-2024年仅推出15款新品,依赖柠檬水、冰淇淋等大单品,而竞品年均上新超30款。低价策略限制研发投入,冻果茶等升级产品市场接受度有限。
四、资本市场的高估值泡沫
上市后市值飙升至1500亿港元(对应PE 28倍),但基本面支撑存疑:
流动性风险
流通股比例仅4.52%,高杠杆打新资金(富途200倍融资)推高股价波动,首日换手率33.52亿港元后持续萎缩,流动性匮乏或引发踩踏。
业绩增长瓶颈
2024年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下降12%,下沉市场渗透率已达57.2%,国内增长空间收窄。投行预测2024-2026年净利润复合增速20%,但海外市场回报率仍低于国内(东南亚门店ROE 15% vs 国内22%)。
股权结构失衡
创始人持股超80%,普通股东治理话语权弱化,叠加基石投资者优先退出机制,中小投资者利益保障存疑。
五、ESG与政策监管压力
食品安全监管趋严
2025年《现制饮品行业合规指引》要求全程追溯原料,蜜雪冰城需额外投入3-5亿元升级监控系统,合规成本上升。
环保与社会责任
年消耗塑料杯超90亿个,ESG评级机构预警其碳足迹超标风险。2024年因欠缴员工社保、使用童工等被行政处罚17次,品牌ESG评分低于行业均值。
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
东南亚部分国家上调进口原料关税(如印尼对植脂末加征15%),海外工厂建设周期延长,供应链成本不确定性增加。
风险与机遇的再平衡
蜜雪冰城的风险本质是“普惠模式”与资本扩张速度的冲突。短期看,消费降级红利仍支撑其防御性配置价值;但中长期需观察:
加盟商生态修复:能否通过利润分成机制(如超额毛利返还)重建信任;
供应链柔性升级:AI预测与区域化生产能否降低库存成本;
品牌价值重构:子品牌或联名产品能否突破价格带天花板。
若2026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20%且单店盈利企稳,市值或具备上行动力;反之,高估值回调压力将加剧。投资者需警惕“规模幻觉”,重点关注Q2单店营收与东南亚扩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