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锅圈食汇以“中国社区餐饮零售第一股”的身份登陆港交所,发行价5.98港元,市值一度突破300亿港元。然而,这个曾被资本热捧的“万店龙头”在上市后遭遇价值重估:截至2025年4月17日,其股价较发行价累计下跌62.71%,市值蒸发超180亿港元,动态市盈率(TTM)28倍仍高于行业均值。
核心数据撕裂:
营收增长与利润背离:2024年营收64.70亿元(+6.2%),但净利润2.41亿元(-8.4%),核心经营利润增幅收窄至3.1%;
ROE持续下滑:净资产收益率从2023年的8.13%降至2024年的7.12%,资产周转率从1.39次降至1.36次;
现金流暗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19%,自由现金流萎缩至5.31亿元,与21.25亿元现金储备形成反差。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财务特征,折射出社区零售赛道从规模扩张向精益运营的艰难转型。
商业模式的“三重门”
1. 万店规模的双刃剑
锅圈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实现万店布局,10150家门店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乡镇门店占比提升至28.7%。但规模效应边际递减已现端倪:2024年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下降12%,下沉市场闭店率攀升至15.7%,部分区域出现“500米3家店”的过度竞争。
2. 供应链的“护城河与成本黑洞”
通过自建6家食材工厂、控股华鼎冷链,锅圈将存货周转天数压缩至51天,较行业均值快30%。但重资产投入蚕食利润:2024年资本开支达4.29亿元,占总营收6.6%,而产能利用率仅70%。冷链物流的“次日达”优势,在低线市场面临配送成本高企的挑战。
3. 线上渠道的突围与反噬
抖音“99元毛肚自由套餐”创下5亿元销售额,推动线上营收占比提升至18%。但低价策略导致综合毛利率下滑至21.9%,较2023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会员储值金额9.9亿元的背后,是客单价从98元降至86元的消费降级现实。
三、资本博弈:机构分歧与估值迷雾
乐观派逻辑:
下沉市场渗透空间:当前乡镇覆盖率仅16.3%,东南亚市场GMV增速达37%;
供应链开放潜力:向中小餐饮企业输出供应链能力,创造第二增长曲线;
即时零售想象:24小时无人门店与AI预测系统,重构“社区中央厨房”场景。
谨慎派警示:
加盟商生态恶化:2024年加盟商月均罚款超20次,闭店数量同比激增40%;
品类扩张瓶颈:烧烤、预制菜等新品类贡献不足20%,未能突破火锅场景依赖;
ESG风险累积:年消耗塑料包装超90亿件,碳足迹超标或触发监管收紧。
四、未来挑战:从规模神话到效率革命
1. 盈利模型的重构压力
当前单店年营收200-300万元的模型,需在人工、租金成本上涨15%的背景下维持25%毛利率。若2025年乡镇门店占比突破35%,低客单价(乡镇店日均销售额不足1000元)可能进一步拉低整体盈利水平。
2. 资本开支与回报周期失衡
东南亚工厂建设需投入3-5亿元,但海外业务ROE仅15%,显著低于国内22%的水平。重资产扩张与回报周期的错配,可能加剧现金流压力。
3. 数字化赋能的试金石
AI选品系统将SKU淘汰率提升至30%,但“爆款依赖症”仍未破解——2024年TOP3单品贡献超45%营收,新品成功率不足7%。
长期主义的生死时速
锅圈的价值重估,本质是社区零售从“开店竞赛”转向“效率战争”的必然阵痛。其短期防御性配置价值仍存:21.25亿元现金储备和3.2%的负债率,为战略调整提供安全垫;但中长期需跨越三大关卡:
加盟商利益再平衡:探索利润分成机制,将闭店率控制在5%以内;
供应链柔性升级:通过区域化生产将存货周转天数压缩至40天;
品牌价值突围:打破“低价=低质”认知,将自有工厂产品占比提升至50%。
若2025年乡镇门店坪效提升至1.2万元/月且海外营收占比突破5%,市值或迎修复窗口;反之,高估值泡沫破裂风险将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