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人来说,那是一段让人难过的历史。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除了香港、澳门,咱们国家还有两个地方经历了类似的事情,你猜猜是哪两个地方?
这些领土是被哪个国家硬租走的,咱们后来又是怎么把它们要回来的呢?
【一 、失落的青岛胶州湾】
第一个说的是青岛的胶州湾,这块地方原先是被德国硬逼着,通过一个叫《胶澳租借条约》的东西给租走了。
这事儿得追溯到19世纪后半段。
那时候的德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还想进一步扩张势力,所以就把注意力放到了东亚地区。
他们梦想着在中国能长期占据一块地方,就像有个不变的“根据地”。
他们环顾了舟山、厦门和澎湖这些重要的海防地点后,最终把目光定格在了胶州湾。
说到“能不能租得到”,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清朝政府那时候太软弱了,老是向那些强大的国家低头。英国、美国、俄国、法国这些国家都从中捞到了好处,德国心里就琢磨着,自己也得来点儿甜头。
结果是这样的:1897年的时候,德国跟清政府开始商量起了一些事情。
它拿“巨野教案”当借口,找清政府要一大笔钱。要是清政府不答应,他们就直接把军舰开到胶州湾去。
关于“两个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的事儿,是在1897年11月1日开始传开的。过了没几天,也就是11月6号左右,德国的外交部就有了动静,开始采取行动了。
短短十来天,德国的军舰就迅速占领了胶州湾。就看这速度,德国显然是早有准备的。
德军虽然是后来到的,但他们表现得像主人一样,让清军必须在两天内走人。
清政府起初还心存侥幸,颁布命令说:“除非得到总兵的口头指示,否则一律不准擅自挑起战事。”
但德军压根儿没想谈判,结果清军没办法,只能从胶州湾撤军了。
发现德国方面态度非常坚决,清政府便转而希望俄国能出面帮忙说和。
李鸿章自个儿跑到了俄国领事馆,俄国领事巴甫洛夫一开始信誓旦旦地向李鸿章打包票:
我们手头上有16条大船,相比之下,德国那边只有3条,所以他们根本不敢跟我们较量。
但是,巴甫洛夫很快就改变了主意,他转头对李鸿章讲:
俄罗斯和德国正在商量事情,我们决定不插手军事行动了,这事儿你们得自己想办法搞定……
李鸿章带领的清政府被俄国人突然变脸弄得“毫无防备”,这样一来,之后的谈判步骤就完全被德国人掌控了。
他们慢悠悠地列出了六个条件,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拿下胶州铁路的建设权,还有铁路沿线矿产的挖掘权。
清政府这下完全乱了阵脚,说啥都愿意商量,但前提是德国得马上把军队撤走。德国那边谈判的人回应得也很直接:
“关于这一点,我们坚决不会同意,没得商量。”
最终,眼瞅着俄国和德国勾结在一起,其他大国也都默不作声地默认了这事儿,清政府万般无奈,只能在第二年三月跟德国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把青岛拱手让给德国,一租就是99年。
从那以后,德国就在我们国家的山东地界安下了脚跟。
【二 、收复青岛,驱除外寇】
尽管协议上写的是“租借期限为99年”,但实际上德国人在青岛并没待那么久,原因是日本人也对青岛乃至整个山东虎视眈眈,非常想要占有。
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日本趁机插足,成功挤走了德国,自己当上了青岛胶州湾的“新老大”。
拿到青岛胶州湾的实际控制权后,日本人又疯狂地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北洋政府没办法反抗,只好差不多都答应了日本人的苛刻条件。
这件事让老百姓特别恼火,于是就有了那句有名的口号:“要回青岛,抵制二十一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会儿,中国站在了协约国那边,打赢了仗,按理说,应该是能分到点战后的好处的。
真让人意外,那些大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不光没答应我们正当的要求,反而还把咱们中国当成了他们利益争夺的一块“肥肉”。
各国竟然把德国在我们国家强行占有的那些不合法的好处,直接给了日本,这事儿简直太离谱了!
以前受过的欺负和磨难,在这一刻全都翻了出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我国闹得沸沸扬扬。
局势渐渐变得难以掌控,日本没别的办法,只能坐下来谈判。最后,中国花了很大一笔钱,才把青岛和胶济铁路的主权给要了回来。
如今看来,这个结果真让人难以接受。毕竟青岛本来就是咱们国家的地盘,为啥非得花大钱从日本人那儿“买”回来呢?
不过,考虑到那时候周围全是虎视眈眈的狼群,能拿到这个结果已经相当可以了。
日本在获得那笔庞大的赔款后,心里还是不舒服,觉得这笔交易自己“划不来”,因此变得更加想要侵略别国。
北洋政府那时候“手头不宽裕”,没能完全帮山东甩掉殖民主义的包袱。结果呢,日本在山东那边还是握着不少好处和特权。
这导致后来日军有机会死灰复燃,又一次占领了山东,留下了祸根。1938年开头,青岛又一次被攻陷,短短不到半年,整个山东变得满目疮痍,一片荒凉。
1945年,日本终于认输投降,那时候,青岛和山东的老百姓才觉得有了盼头。可没想到,这盼头没多久就变成了更大的落空。
日本人撤离后不久,美蒋势力就蹦跶出来,在当地百姓面前耀武扬威,胡作非为。
蒋介石当局推行亲外策略,这让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地区深受外国力量的渗透和控制,哪还有机会谈得上真正的发展呢?
到了1949年,青岛获得了解放,老百姓身上的重担终于被卸下,这片地方开始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步入了蓬勃发展的轨道。
尽管青岛历史上曾长时间受到外国的影响和控制,但确切来讲,到了1922年,青岛算是被正式收回了。
因此在1925年,当闻一多先生写下《七子之歌》时,他其实没把青岛算进去。
跟接下来要提到的那个地方比起来,青岛真算得上是“逃过一劫”。
除了青岛的胶州湾,1898年还有另一处地方被硬生生地“租”了出去。
法国是出租方,租出去的地方叫“广州湾”,现在大家管它叫湛江市。
【二 、觊觎广州湾的法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里清朝吃了败仗,这事儿立马引来了一拨国家抢着要瓜分咱们中国。
那时候,最踊跃的三个国家就是俄罗斯、法国和德国了。它们觉得自己在“阻止日本占领辽东半岛”这事儿上出了大力气,所以觉得清政府得给它们一些“像样的好处”作为回报。
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所得成果,让英国、美国和日本心里直痒痒。
结果,那几个国家又跟清政府说,他们也得要点“好处”,到最后,清政府没办法,只能借钱、让出权力、还卖掉了不少土地。
1897年,德国动手占了胶州湾,这事儿又引发了一波“分割热潮”。
在清政府跟德国签署了那个《胶澳租借条约》之后的一个月,法国就立马找上了清政府,想要“拿”下广州湾。
虽然说是以租借的名义,但从1899年起,这一租期长达99年。
那时候,不只是法国一个国家在“落井下石”。
英国这时候也跳出来要求分一杯羹,结果清政府没办法,只好又跟英国签订了《香港界址扩展条约》,把新界地区给租出去了。
聊聊广州湾吧,其实在18世纪的时候,法国就已经对这块地方打起了主意。那时候,有一艘法国的船只在海上航行,结果遇到了台风,没办法,只能临时找个避风港,就停到了广州湾。
船上的人员下船后,开始探索这块地方,没想到这里的地点位置和水流情况都特别好。
后来,船上的大伙把那边的情况都记下来,画成了地图。等他们回到法国,就把这地图给了国王。没想到,这事儿竟然给法国以后占领那块地方,悄悄种下了祸根。
尽管清政府已经和法国达成了协议,可那时候广州湾的具体地位还是挺不明确的。
它既不是法国的殖民地,也不是法国设的租界,甚至法国自己对它的界定都很模糊。
一方面,心里头想拿它跟香港比比看,但另一方面呢,又不想往里砸钱,结果就是越折腾越乱套。
法国觉得广州湾有潜力变得像香港那样,主要是基于下面这两个因素:一来,广州湾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不错。二来,法国看到了广州湾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首先,广州湾是个好港口,位置也相当不错。
广东沿海地区,跟印度的卡利卡特、东南亚的马六甲一样,也能成为贸易上的“重要枢纽”,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谁能拿下这个关键位置,谁就能掌控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通道。因此,英国看中了香港,法国则选了广州湾。
广州湾地形平缓,挺适合当成货物转运的地方。
另外,这个地方有个超大的深水湾,大型船只停靠很方便。法国方面打算,利用这个优势,把它建成一个能跟英国较劲的前沿阵地。
第二,英国已经把香港经营得很成功,算是树立了个好榜样,法国只需要照着做就行了。
广州湾和香港环境差不多,法国要是照着英国那套管理方法来做,肯定能轻松不少,效果也杠杠的。
情况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之前咱们也提到过,因为法国那边“拿不定主意”,所以广州湾没能走上香港那样的路。
就像泡沫一样,那虚假的繁荣一下子就没了,只剩下到处都乱糟糟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啥法国人会选择走人呢?
【四 、广州湾的回归】
其实说白了,对英国人而言,香港就是他们“生意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法国人而言,广州湾就像是个没啥味道又舍不得扔的鸡肋,说重要吧,也没啥大不了的。
香港在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期间,确实享受到了英国行政和财政资源的倾斜与支持。
另外,英国离香港最近的一个大城市就是新加坡了,它们之间有着差不多3000公里的距离。这样一来,两个地方不仅不会有商业上的直接竞争,反而能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有利的互助关系。
但说起广州湾呢?
前面咱们聊过,这个东西吧,它既不是殖民地,也不是租界,它本身的性质就挺有争议的。
而且,它地处法国殖民地的边缘地带,别说在法国的全球战略棋盘上占有一席之地了,就是在法属印度支那地区,也基本没啥分量,顶多也就算是个临时落脚点。
最关键的是,香港地处位置优越,周边布满了兴旺的商业航运路线,反观广州湾,它坐落在远离传统商贸中心的地带。从商业重要性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地方简直没法相提并论。
要是法国人肯花大钱去建设,广州湾说不定能发展起来,但他们就是不愿意这么做。
结果,法国人打消了在当地长期经营的念头,转而开始赚起了“快钱”,但这却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就拿税收这事儿来说吧,要是跟法国签了贸易合同,那就按最便宜的税率来交税;要是没签,那就得按最贵的税率来了。结果这样一来,当时可闹出了不少麻烦事儿。
法国人在广州湾搞的货币管理那套办法,结果也搞得一塌糊涂,市场上啥钱都能随便用。
由于走私活动猖獗加上缺乏主导产业等一系列问题,广州湾那种不正常的繁盛景象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最后只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1943年,日本军队打进了广州湾,那会儿开始,广州湾就被日军和法国一起管着了,人们管这阵子叫“日法共管”时期。
之后,日本军队变得更加嚣张,法国在远东那边几乎没啥军事力量了。为了能得到国民政府的帮助,法国就自己提出来,要把广州湾给还回去。
1945年12月份,法国在广州湾的长期殖民管治宣告结束。那时候,最后一个被称为“公使”的法国官员,坐着军舰离开了。这样一来,广州湾的老百姓总算是重获自由了。
后来,国家在那一块地方建了个“湛江市”,这样广东除了广州、汕头,又多了一个归省里管的城市。湛江市建起来后,那地方的发展是一天比一天好。
简单来说,广州湾能够回归真是件大喜事,这背后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不懈奋斗和争取。
很久以前,法国跟清政府商量“借用”广州湾,清政府没办法只能答应。那会儿,广州湾的老百姓一直都在跟法国人对着干,他们豁出性命,书写了一段特别感人的爱国故事!
说起那段过往,每次想起来,大伙都会因为清朝政府的胆小没本事而感到气愤。
有人认为,那些“租借”协议期限定为99年,其实是清政府费尽口舌争取来的,但说白了,这只是美化过的说法罢了。
签下99年的租期,其实就是跟着西方国家的潮流走,他们那边99年租期制比较普遍。
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正式把澳门收了回来,从那以后,租借地这种说法就彻底没了。
我们得记住这段往事,从以前的受辱经历里吸取教训,拼命发展,自己不断变强大。
希望大伙儿能从这故事里学到点东西,加把劲儿往前冲,不断磨练自己,一起打拼出个光明的未来。
《揭秘广州湾》广州湾,一个藏着不少秘密的地方。这里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不同于那些广为人知的旅游景点,广州湾更像是一个低调的宝藏,等待着有缘人的发掘。这里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老屋,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走进广州湾,你会发现这里的历史韵味十分浓厚。那些古老的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坚韧与毅力。而那些流传下来的传说和故事,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除了历史,广州湾的自然风光也值得一提。这里的海滩干净而宁静,海水清澈见底,是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好去处。站在海边,迎着海风,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吹散了。当然,广州湾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这里的海鲜新鲜又美味,让人回味无穷。每当夜幕降临,那些街边的小吃摊就会热闹起来,各种香气四溢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总之,广州湾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无论你是对历史感兴趣,还是想要享受自然风光和美食,这里都能满足你的需求。所以,不妨抽个时间,来广州湾走一走,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胶澳租界条约怎么来的》话说回当年,胶澳租界条约的事儿得从头捋一捋。那时候,青岛这块地儿,风云变幻,事儿不少。一开始呢,就是有那么个条约要签。为啥签?说白了,就是为了占地盘,争利益。列强们眼红青岛这块宝地,都想分一杯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终于定下了这个条约。条约的签订过程也是挺曲折的。各方势力你来我往,明争暗斗,都想多捞点好处。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才算是尘埃落定,条约算是正式出炉了。签了这个条约,青岛就这么被划了一块地出去,成了别人的租界。这事儿对青岛来说,自然是个大事儿,影响深远。不过呢,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总的来说,胶澳租界条约就是这么来的,背后是各方势力的博弈和较量。青岛也因此走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道路。
《法国为啥提前53年把租了99年的湛江还给中国》法国曾经租借了湛江这块地方,租期长达99年。但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租满这99年,而是提前53年就还给了中国。这事得从头说起。法国当年看中了湛江的地理位置,觉得这里对他们很有战略价值,于是就和中国签了个条约,把湛江给租了下来。这一租,就是99年。可时间一长,法国发现这湛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可不低。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觉得继续租下去也不划算。于是,他们就开始和中国商量,看能不能提前结束这个租约。中国一看,法国这意思是要还地啊,那当然乐意了。双方一谈,很快就达成了协议。法国就这样,提前53年把湛江还给了中国。所以,法国为啥提前还地呢?说白了,就是成本太高,不划算,再加上国际形势一变,他们就觉得没必要再租下去了。而中国呢,自然是欣然接受了这份“提前归还”的大礼。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