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到以前外交部里那位有名的王海容,她可是五朵金花里的一个,人生故事特别精彩。
她在36岁那年就晋升为了副部长,一辈子没有结婚,巧合的是,她去世的那天跟毛主席是同一天。
王海容经历了哪些不凡的事情呢?她都亲眼目睹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时刻?
【一 、“九哥后人”】
1938年,王海容在湖南长沙呱呱坠地,说起来,她和毛主席之间还真有那么点亲戚的牵连。
她爷爷名叫王季范,毛主席亲切地喊他“九哥”。到了1972年,王季范因为生病去世了。毛主席送的花圈上,写着四个大字:“九哥永存”。
毛主席心里,王季范是个很特别的人。在毛主席看来,王季范有着不一样的地位。他对王季范有着特别的情感和看法,王季范对他而言,绝非寻常之辈。
他不仅是自己的远房表哥,还在自己上第一师范时当过老师,更是在自己读书期间大方地提供了经济支持。
毛主席在上学时,因为搞革命活动,差一点儿就被校长给开除了。多亏了王季范到处想办法,拼尽全力帮忙,这才让他保住了学生的身份。
那时候革命局势很严峻,毛主席好几次都差点被反动的军警给抓了,幸好有王季范在旁边保护、帮忙,这才让毛主席挺过了那段不容易的日子。
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毛主席对王季范心怀深深的谢意。
1951年的时候,他邀请王季范到自己家里短期居住,跟别人聊起王季范时,言语间满是亲近之感。
这是我亲哥,排行老九。当年要是没他帮忙,我就不会有今天。
另外,王季范在教育圈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在长郡中学当校长的那会儿,我特别受学生们的欢迎。教书和管理上,大家都给我竖大拇指,评价相当不错。
后来战争全面打响,王季范积极鼓动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给他们讲述那些英雄豪杰和前辈们的壮举。
受了他的激励,不少学生踏上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征程。
即使在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的时期,王季范也始终坚守在教育岗位上。一旦敌人靠近,他就赶紧把学校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没有现成的教室,他就去租老百姓的房子来上课。
在这种特别难的日子里,他培养出了好多出色的人,并且把心里对国家和民众的担忧完全表现了出来。
要想管理好国家,得找能人志士来帮忙,还得定好规矩和法律,并且得重视品德教育。
王季范给毛主席出了个主意,讲的是怎么治理国家。从这里能看出,他不仅想着要长期培养人才,而且心里还装着怎么让国家和老百姓都过得更好。
实际上,他连续好几届都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在当代表的那会儿,他多次给中央提建议出主意,其中有挺多建议都受到了周总理的。
王海容是王季范的宝贝孙女,从小耳濡目染,受他亲自教导,心里头早早就种下了大梦想的种子。
1965年,她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完成学业后,就直接进了外交部工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拼上了自己的年轻时光,出了不少力。
她工作出色,职位迅速攀升,36岁那年就当上了外交部副部长。此外,她还与唐闻生、章含之、齐宗华、罗旭一起,被人们叫做“外交部五大才女”。
【二 、见证乒乓外交】
王海容在外交部任职期间,亲历并目睹了不少重大的历史时刻。
有这么一件事,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就是“乒乓外交”。小小的乒乓球,却推动了中美之间的大事,最终促成了两国的建交。
1971年的时候,日本迎来了第31届乒乓球世界级大赛,也就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4月4号下午,美国的科恩和英国的泰勒正在训练馆里练得热火朝天,练到一半,突然看到门一开,中国选手梁戈亮走了进来。
科恩一瞅见梁戈亮,心里头立马就起了劲儿,想和他“比划比划”。要知道,中国乒乓球选手的本事那可是出了名的硬气。
梁戈亮相当利索,抄起球拍就跟科恩对打了十多分钟,这一轮练球让两人都感觉挺不错的,相互间有了个好印象。
科恩走出场馆,碰巧看到旁边驶过一辆印着世乒赛标识的大巴车。他心想这车可能是接送观众的,就挥了挥手,意思是想搭个顺风车。
等他坐上车后才发现,这辆车挺特别的,里面坐的全都是中国乒乓球的选手和随团的工作人员。
科恩心里有点忐忑,但车上的其他人都很和善。庄则栋挺大方,从包里拿出一幅杭州织锦,说是给他的“初见小礼物”。
科恩当时又震惊又开心,之后他就跑到日本商店挑了两件运动衫。他自己留了一件当作纪念,另外一件呢,就打算当作礼物送出去,算是回个礼。
这事儿本来挺不起眼的,但在机场接受采访时,科恩突然表示了他想来中国玩玩的想法。
那时候,中美之间关系还没缓和,这个行为相当有勇气。王海容他们外交部的人,给毛主席送了个报告,问他想不想发邀请。
这份资料不光送到了毛主席手里,也送达到了周总理他们那里。
但是周总理他们在这事儿上挺谨慎的,琢磨了老半天,最后还是拿定主意,不发邀请了。
毛主席原本挺支持周总理他们的想法,但到了4月6号晚上,事情有了新变化,毛主席突然跟吴旭华说:
提议让美国队来中国访问一趟吧。
吴旭华心里直犯嘀咕,这事儿可真不小,白天毛主席还拍板说不邀请,咋一到晚上就变卦了呢?
可能外交部已经把相关的指示或者看法告诉美国方面了。
吴旭华没急着给王海容打电话,他先去找毛主席,把这事再核实了一遍。等确定了没问题,他才给王海容拨去了电话。
王海容接到电话,整个人都愣住了,赶紧提高嗓门跟吴旭华说:
护士长,咱们白天看的那批文件,主席之前都圈过同意了,咋一到晚上情况就变了呢?您再瞅瞅,毛主席他老人家真的说要请美国队来咱这儿访问吗?
吴旭华核实清楚后,心里有数了,便径直回答说:
这事儿我确认了好几遍,你们得赶紧行动起来,不然可能就赶不上了!
就这么着,一个让全世界都惊讶的决定被传递了出去。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周总理就收到了消息,他马上对邀请美国队来中国访问的事儿做了周密的计划。
其实周总理心里特别赞同那个决定,只是当时他没下定决心。后来提起这事儿,他多次表示:
我做事没毛主席那么雷厉风行,碰到大事情做决定时,都是毛主席来定大方向,然后我就照着去执行……
【三 、与邓小平有关的往事】
王海容不光参与和经历了“乒乓外交”,还有件大事儿跟她有关,那就是1974年邓小平去联合国参加了一个特别会议。
那时候,周总理身体状况欠佳,没法领头当代表团团长,因此这个职位该由谁来担任,大家意见不统一,有些争议。
起初,大家提议的人选是乔冠华、李强,还有方毅,这三个人里的一个。但周总理特别对王海容说:
有空的话,不妨先了解一下毛主席的看法。
王海容把周总理的话深深记在心里,后来找机会跟毛主席聊起了这事儿。没想到,毛主席直接提到了邓小平,这让她感到非常意外。
让她更为惊奇的是,毛主席还特地交代了一件事情:
外交部得先出个申请报告,不过这事儿咱先搁着不提,这是我的想法……
毛主席那样安排,是考虑了当时很多实际情况后做出的全面决定。外交部递交这份报告后,确实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讨论。
最终,是毛主席自己动手圈了圈,点了头,这事儿才算是有了个初步的眉目。
关于“邓小平参加联合国大会”这事,王海容他们外交部的人真的是扛下了不少重担。
特别是王海容和唐闻生两人,由于她们平日里与毛主席常有较多交流,所以当毛主席态度还没明朗时,很多人都会找她们打听相关的情况。
也许会有人好奇,为啥不直接找毛主席问问看法呢?
原因其实挺多的,主要是毛主席每天有太多工作要忙,大多数人都没机会见到他。
另一方面,毛主席到了晚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跟身边人的交往也减少了。他很多事情都靠王海容这些人来帮忙转达。
因此,王海容得以被誉为“毛泽东身旁的不凡女子”。
抛开其中的曲折不谈,“邓小平参加联合国大会”这一事件本身就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就像全球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那样:其实情况是这样的,就像世界各地媒体都在纷纷报道的那样,说的都是同一回事,各国新闻都在广泛传播这个消息,各国媒体的报道都指向了同一件事情,情况确实如此,各国的新闻都在讲述同一件事,就如同媒体报道的那样,各国媒体都在报道同一内容,事情就是大家所听到的那样。
告诉大家一件事,周恩来总理选了个特别棒的代表,来展现新中国的风貌!
周总理为了显示他的立场,在邓小平回国那天,不顾身体有病,坚持要去接他。
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的深思熟虑真的让人佩服,邓小平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他后来真的带着国家一路飞奔,实现了快速发展。
说到王海容他们,可以说在这些事情里头,就像是一个个“小部件”,虽然不起眼,但作用可大了去了。
【四 、回忆中的王海容】
唐闻生和王海容,她们俩以前都是外交部里非常出色的女外交官,可以说是那儿的五大明星人物中的两位。
毛主席每次会见外国客人,那两位女士都会在场陪伴,这让所有人都记忆深刻。
再说唐闻生的家庭,也挺不一样的。她爸唐明照,明面上是个大商人,可私下里,他是按着我党的任务,悄悄在美国做地下工作的。
当我国宣布他成为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那一刻,美国人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华人商人”背景如此显赫。
唐闻生和王海容感情深厚,到了晚年,跟别人聊起对方时,她总是亲切地说:
她比我大整整五岁呢,现在看看,咱俩都一头白发了。但她的身子骨还挺硬朗,没事的时候,她会自己去市场挑菜回家做饭……
王海容把一辈子都搭在了国家和人民上,她一直没嫁人。唐闻生也讲过,王海容干工作的那些年,简直就是全身心扑在上面。
王海容心里一直装着毛主席的叮嘱。毛主席跟她说,得找时间看看《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要不然在“翻译外文工作”上会碰壁的。
因此,王海容投入了大量时间去阅读这些书籍。
毛主席曾对王海容,这位他称作“姨表侄孙女”的亲人说,做人得有骨气,得自立自强,别老想着靠别人。得把文天祥那句“人总有一死,但要留下忠心照耀史册”的诗牢记心里。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海容工作时总是特别认真、一丝不苟。
但在日常生活中,王海容其实大不一样。孔东梅回想起来,总觉得王海容就像是个既体贴又懂事的“大姐姐”。
挺有意思的是,尽管按家族排行来算,王海容算是孔冬梅的姐姐,但要是论起岁数,王海容和李敏其实是相仿的。
孔东梅初次见到王海容时,差点就开口叫了声“阿姨”,好在李敏赶紧给她提了个醒,这才没叫出口。
王海容不太爱聊自己,孔东梅起初对她并不怎么了解。后来,旁边的人对此感到挺奇怪,孔东梅这才慢慢察觉到这一点。
你是不是没看过你外公接待外国客人的那个录像?基本上每次都有她在场,十次有九次!
后来孔东梅亲自去瞧了瞧,发现情况确实如此,这下子她心里对这位平时默默无闻的大姐姐充满了敬意。
现在,大家对王海容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市面上没有她的回忆录,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意外的。
她亲身经历过好多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可都是超级珍贵的历史信息。不少人都琢磨着,她要是把这些事儿写下来,那铁定能火遍大江南北。
但在王海容心里,她可能觉得自己挺“不起眼”的,因此她对孔冬梅说道:
我没啥特别值得写的呀。要是你真想写,我倒可以给你分享点基本情况。
之后,孔东梅写了一本回忆书,让王海容的事迹得以保留一些片段。
从这些事迹里,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位非凡女士的风采,知道了她有多么高尚、不为自己着想,还有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
2017年9月9日那天,王海容因为生病的关系,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一天,正好是毛主席离世41年的日子,说不定这中间真有点啥特别的联系呢。
希望大家能从王海容的经历里得到点启发,学学她那些好品质,还有她对热爱事业的那份坚持和努力。
只要心里有爱好,我觉得大家都能找到源源不断的力量。
《王海容简介》王海容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任职。她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外交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王海容擅长处理各种国际事务,对外交政策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经常参与重要的外交谈判和会议,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王海容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流。她的工作风格严谨务实,处理问题果断迅速,深受同事和上级的信赖。在外交部工作期间,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为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总的来说,王海容是一位在外交领域有着杰出表现的专业人士。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