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啥能把变法搞成功呢?我觉得,这跟他那性格有直接关系。他是个讲原则,不看情面的人。最关键的是,这人特别能忍,能沉得住气,这样才有可能干出大事业。咱们来说说,商鞅到底是怎么个能忍法。
商鞅原本是卫国一个大家族里不太受重视的一支的后代,也就是说,他来自一个衰败贵族的小分支,地位不算显赫,人们常把他这类人称作“寒门子弟”。咱们寻常百姓啊,可别随便往自己身上套“寒门”这标签,这词儿有它的特定含义。要是祖上从来就没阔过,那连称“寒门”都不沾边呢。商鞅,他就是这样一个出身不算高的读书人。
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卫鞅,虽然只是个出身平凡的书生,但他心里可是有大志向的,特别喜欢研究法家和刑名这些学问。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商鞅的老师是哪位,不过,你从商鞅身上,能看到吴起的影子。就拿商鞅那个“搬木头树威信”的事儿来说,跟吴起刚到魏国,在河西那边建立威信的做法,简直一模一样。
简单来说,吴起跑到魏国找工作,魏文侯就给了他一个西河郡守的职位,算是试炼一下。吴起一到河西地界,就开始琢磨怎么在军队里树立威信。他让人在北门外竖了根大木头,然后放出话去,谁能把这木头搬到南门外,就给谁地给房。
不过,这事儿太离奇了,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大家心里都犯嘀咕,哪有这等美事?可巧的是,有这么个穷人,他真就把这事儿办成了,田地、房子统统到手。这样一来,大家对吴起的态度就变了,开始信任他了。
商鞅搞的那个立木为信,和吴起用的那招基本上一模一样,就像是直接照搬过来的,简单得很,不过,效果也是杠杠的!为啥这么说呢?还不是因为这两招都拿捏住了人心!
商鞅对吴起那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去琢磨,他也靠着自个儿的真本事,成功混进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手下,给公叔痤当差。公叔痤对商鞅那是相当看重,要不也不会后来跟魏惠王说,想让商鞅这个年轻人来掌管国家大事,让全国都听他的。
商鞅特别有耐心,他在公叔痤手下干了好几年,职位一直没动,也没制定啥职业路线。不少人觉得这样也挺好,只要公叔痤还在位,商鞅的日子肯定过得去。
然而,没有哪个靠山能永远稳固不倒的!
这一年,公叔痤病得厉害,眼看就要不行了。魏惠王身为魏国的老大,肯定得去探望探望,顺便也问问:要是您真有个三长两短,那国家以后怎么办?您觉得谁能顶上您的位子,继续管事儿呢?
魏惠王这国君,虽然算不上特别聪明,但在一些事情上还是挺有分寸的。因此,他决定听听丞相公叔痤的建议。
人快不行的时候,说的话往往挺实在。多听听老人的建议,能少碰壁,少走些冤枉路,这话肯定靠谱。
公叔痤躺在床上,喘着粗气对魏惠王讲:“我府里头有个叫卫鞅的中庶子,这家伙特别有能耐,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我琢磨着,国君您可以把魏国交给他来打理,让他全权负责,这样魏国肯定能越来越厉害。”
魏惠王一听这话,心里头迅速盘算了一番,“中庶子?卫鞅?”琢磨半天,确认自己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于是便闷头不语,好一阵子没说话。
公叔痤瞧了一眼魏惠王,见他没啥反应,心里就明白了魏惠王的想法。领导不吭声,多半就是心里不赞同、不支持、不同意。这时候,做下属的就得机灵点,要么换个别的话题聊聊,要么就直接把这个话题给打住。
公叔痤是个老江湖,一眼就看穿了魏惠王的心思。他直接对魏惠王讲:“大王,要是您不打算提拔他,那就干脆把他给处理了,千万别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给别国帮忙。不然的话,他以后肯定会成为咱们魏国的大麻烦。”
魏惠王一听,咧嘴笑了笑,正准备开口,只见公叔痤费力地想要起身。魏惠王见状,生怕公叔痤一开口就没完没了,连忙安抚道:“好了好了,我答应你,成不成?你先安心养病,争取早点康复,咱们国家还真少不了你这样的老将呢。”
魏惠王话毕,便打声招呼走了。
公叔痤急忙吩咐旁边的人:“快点把卫鞅叫过来!”
没多久,卫鞅到了,公叔痤跟卫鞅说:“有件事得跟你说下。刚才魏王来了,我试着推荐你接替我的位子,但魏王没答应。你得明白,我得先对君上忠心,然后再考虑下属。所以,我先给国君推荐了你。不过,魏王没打算重用你,你在魏国是没戏了。我还跟魏王说,如果不重用你,就把你杀了,免得你去别的国家帮忙。现在,趁着魏王还没决定杀你,你赶紧走吧。我也算尽力了,咱俩认识一场,我也不亏心。”
卫鞅听后,摆了摆手说:“我不打算离开。国君要是连重用您的建议都不听,他又怎会听您的建议去杀我呢?”
说到底,卫鞅心里明镜似的,觉得魏王压根儿没瞧上他这身本事,肯定也不会太把他当回事。因此,卫鞅并不急着脚底抹油,离开魏国。
魏惠王一回宫,立马把公子卬叫了过来,跟他说:“我刚才跑公叔痤家去了,跟他聊了聊丞相这个位置该选谁,你猜他给我推荐的是哪位?”
公子卬心里明白,公叔痤肯定不会举荐自己,不过他还是挺想知道,公叔痤究竟会看上谁。一脸的好奇样。
魏惠王一脸不屑地讲:“公叔痤真是老糊涂了,居然把他家里的一个手下卫鞅推给我,让我重用他,还说要把整个国家交给他。我们大魏国难道缺人才吗?他先说要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卫鞅,后来见我没那意思,又改口让我杀了卫鞅。这不是自相矛盾嘛!真是糊涂到家了!”说完,他便大笑起来。
公子卬也跟着乐了起来,“大王言之有理,咱大魏难道缺人才吗?咋让一个普通的中庶子来当丞相呢?”
魏国就这么白白失去了一个,千年难遇的顶尖人才。
咱们故事讲完,接下来聊聊卫鞅。为啥卫鞅甘愿在魏国丞相府当个不起眼的中庶子呢?难道是他没本事去追求更高的官职?肯定不是这样。
他能安心在公叔痤府上干活,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来,跟在领导身边,升官速度快,只要逮着机会,说不定一下子就爬到高位了。二来,在公叔痤这丞相府里,能了解到更多的消息。
很明显,一个人成长的路上,有个好平台真的很关键!
卫鞅在魏国没得到重用,那他后来去了哪儿呢?答案是秦国!
他找上了秦国新上任的国君秦孝公身边的红人景监,让对方帮忙引荐。有了景监这条线,他顺利见到了秦孝公。这对他来说,简直是直接走上了人生巅峰的好机会!
不过,卫鞅起初没把这次大好机会太放在心上,他先试着摸了摸秦孝公的底。卫鞅对秦孝公的这次摸底试探,相当有看点。
卫鞅头一回见秦孝公,试着跟他聊起了礼数和品德,没想到秦孝公听得直犯困,这次面谈算是砸了。秦孝公一肚子火,把引荐人景监好一顿数落。
景监回去后,又对着卫鞅一顿数落。但卫鞅却让景监再给他一次机会,并保证说,下次再推荐时,绝对不再夸夸其谈。
接着,卫鞅再次去见了秦孝公,这回他换了套讲法,劝秦孝公学习秦穆公的做派,扯了一堆高深的理论。但问题是,那时候秦国问题一堆,内忧外患的,他说的那些根本不切实际。秦孝公一听完,转头又把景监训了一顿,让他别再带这个光说不练的家伙来烦自己。
然后,在卫鞅的一再要求下,景监安排了第三次会面。这回,卫鞅聊起了怎么让国家更强盛、军队更厉害,秦孝公一听就上了心,越听心里越高兴,暗自琢磨: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高手嘛!
因此,秦国决定让卫鞅来领头搞改革。
卫鞅为啥三次跟秦孝公讲不一样的治国方法呢?说白了,他就是在试试秦孝公的反应。
卫鞅这家伙,他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在挑选未来的老大呢。
因此,卫鞅没有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让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的方法全说出来,而是先瞅瞅领导的想法。要是秦孝公不是他心里想的那种领导,那我们估摸着,卫鞅肯定二话不说就走了。
卫鞅教给我们的智慧是这样的:得沉得住气,挑老板时得有耐心,别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就随便跟了个不合拍的上司,让自己心里憋屈。
秦孝公找来了卫鞅,让他来主导改革,给秦国做了个长远的打算,这一改就是整整20年。
新法律推行十年后,秦国变得非常太平,路上掉了东西都没人捡,晚上家门都不用关。老百姓们为了国家特别勇敢地打仗,秦国内部团结得像一块铁,私下斗殴的事情大大减少,大家都敢于为国打仗,却不敢私自斗殴。朝廷和民间都被管理得井井有条。
秦国搞改革二十年后,卫鞅领着秦国的新式军队,成功从魏国那儿抢回了河西地盘。打那以后,秦国和魏国的强弱位置就调了个个儿,秦国以一副崭新的强大姿态,站在了东方各国面前。
我觉得,商鞅这一辈子,能给我们三个挺实在的启示,你来瞅瞅对不对:
一、挑个靠谱的平台和对的方向,专心提升自己,就算老板普通点,起点低一些也没啥大问题,重要的是得对自己的进步有帮助。
二、挑老板和事业时,得找个合得来的老板,还有自己真心想拼一把的事业。这样一来,碰到难关时,你才不会轻易打退堂鼓。有人给你撑腰,你也就更有底气继续走下去。
三、要坚持做长远规划的人,这样你才能收获成果,而且这个成果还可能惠及后来的人。
商鞅咋死的,咱先放一边,不管是因为权力斗争还是个人恩怨,反正他是没了。但奇怪的是,他死了以后,秦国为啥还继续用他的那套变法呢?
你琢磨琢磨,要是有人辛辛苦苦帮你栽了20年的树,眼瞅着就要挂果了,你会忍心把它给砍了吗?当然不可能!所以说,咱们干事情也得有长远眼光,这样才能真正收获果实,不断进步,迈向成功。老板一看,你都成长成才了,要是这时候把你踢走,那不等于白给人栽树了嘛?说到升职加薪,这里面的道理也一样,关键是要看谁投入的成本大,还有你得让老板觉得,你值得他花多大的代价留住你。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订阅我,我每天都会给你带来读历史的心得体会。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