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所作的《临江仙·柳絮》,是一首非常特别的词,看似为自己发声,实际是处处对家族父母牺牲女儿的控诉。
薛宝钗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引第七十回)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薛宝钗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不但跳脱出宝黛钗三人的姻缘纠缠,更借柳絮之轻微,上升至对女儿命运桎梏的思考,揭开“金簪雪里埋”之中蕴含的女儿悲剧根源。
临江仙·柳絮·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上阕词,“白玉堂”映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堂前春解舞”描绘了薛宝钗母女在贾府多年来陪笑迎合的尴尬情景。薛宝钗以自嘲的方式,反击那些在背后恶语中伤的人,将他们比作“蜂团蝶阵乱纷纷”。“随逝水,委芳尘”一语双关,既表明自己不与随波逐流、堕落自污者如打抽丰的刘姥姥、妄图以妹妹傅秋芳趋炎附势的傅试等人同流合污,也是以自身比较远嫁海外异国的贾探春和“黄土陇头埋枯骨”的林黛玉,替同为家族联姻牺牲的女儿们发出抗争之意。
下阕中,薛宝钗将儿女比作柳絮,将柳树比作家族父母,表明儿女如柳絮,终将脱离家族父母自立门户的“女孙自有儿孙福”观点。她认为家族父母要学会对子女“放手”,年轻人即便没有根基,只要努力抓住机会,也能够青云直上。这是对贾探春“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句话的呼应。
只可惜,薛宝钗的这个观点在那个时代根本行不通。儿子很难脱离家族,女儿更注定要为家族联姻作出牺牲。薛宝钗受金玉良姻裹挟,为薛家、为“不成器”哥哥薛蟠,甚至为同样“不成器”的贾宝玉前程而牺牲,又何尝不是袭人父母卖女儿养儿子的残酷写照?最终落得“金簪雪里埋”的下场,是谁之过!
薛宝钗在《临江仙·柳絮》中,展现出非凡的气魄与心胸,相较于其他人的词意,更为豪迈悲壮。她看透了封建社会中女儿的悲惨命运,讽刺了父母偏心和家族牺牲女儿谋求利益的婚姻制度。可以说,薛宝钗此时的思想,并不是属于她的时代,而属于300年后的如此。真要说叛逆,薛宝钗怕也是个先锋者,只是她被世俗给严重压制了而已。
纵观薛宝钗在词中表现的不甘,与林黛玉借《五美吟·红拂》表达的反抗之意相似,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把握自我人生的向往。但这种美好愿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深层次并非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野心,而是希望挣脱命运束缚的呐喊,如同林黛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泣血悲鸣。
当初,林黛玉进贾府,如同贾母房檐下的“笼中雀”,从此失去自由;薛宝钗进贾府,也如被千丝万缕束缚的柳絮,背负着家族的重担无法解脱。
薛宝钗紧扣“红颜胜人多薄命”的主题,作出《临江仙·柳絮》,与《葬花吟》一样,是为女儿命运所谱写的悲歌,诉说着封建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