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2021年,互联网企业掀起了一波反加班潮,多家知名企业取消了“大小周”。
解释一下何为“大小周”,简单来说就是一周正常双休,一周单休的循环作息模式。执行“大小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全额支付加班费的。周六的加班费是日常工资的两倍,如某职工日均税前工资为1500元,周六加班8小时便能获得额外的3000元收入。
有趣的是刚取消“大小周”时一部分互联网“牛马”是不乐意的,因为不让周六加班使得他们的年收入少了不少。不得不说中国人确实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

2025年以来,一轮新的反加班潮出现在了制造业企业。大疆、美的、海尔均执行了新的作息制度,不让过度加班。比如,美的要求18:20全下班,大疆在21:00“驱赶”还在工位的职工离开公司。
什么原因让制造业企业学习互联网企业,突然如此为员工的身心健康着想呢?
国家在多个层面提出“反内卷竞争”,还直接写在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大企业们政治敏感度高,嗅到了风向的转变,纷纷将反过度加班作为落实“反内卷”的主要表现形式。
然而,即便强制下班也不意味着“牛马”们的工作时长会大幅减少,更不要说立马实现日均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目标。因为活还是那么多,不在单位加班,就得回到家里继续干。

彻底解决“反内卷”、“反强制加班”的措施就一个,那就是招聘更多的职工,让本该由两人完成的工作不再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这时哪怕员工主动想加班都难。
这个道理其实大公司的管理层都知道,那么为何宁愿支付1.5倍甚至2倍的加班费也不愿意多招人呢?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成本上,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假设大厂程序员张三每个月的税前收入是4万元,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加班、周末有时也要加班,为此公司支付月均加班费为2万元,每月给张三的实际税前薪金是6万元。公司还有另一种选择,招聘两位程序员,每人的月均税前工资是3万元,加起来一个月还是支出6万元。
两种用人策略的成本看上去是一样的,实际上第二种更高,最典型的部分便是社保支出。

社保分为个人和单位缴纳部分,后者其实是大头。大部分地区的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是16%、医保和生育保险是10%、失业保险为0.5%、工伤保险为0.2%,加上7%的公积金一共是33.7%。
缴费基数有上限,我们假设是3.5万元/月,所以招聘一位员工时单位每月需要承担的社保费用为11795元;招聘两位员工各需缴纳10110元的社保,加一起是20220元。
由此可知用两人比用一人每个月多付出8425元的社保,一年下来可就是10万元的差距。
大公司往往有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哪怕社保减少三分之一的支出也是不少钱。

另外,人多了管理成本会上升。别的不说就说工位,员工多意味着工位多,需要租赁更大的办公场所,大城市的房价大家都是知道的,租办公室不便宜。
很多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当你以CEO或财务总监的视角审视时会发现支付加班费导致的人力成本增加比扩大招聘数量要小不少。
加上国内不少“牛马”希望多赚点加班费以提高收入,资方和员工居然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供需平衡”,于是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内卷文化盛行。

发展经济、提高收入的最终目的是让国家、社会里的每一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连休息、享受的时间都没有,那么“更好的生活”完全是胡扯,说白了是以牺牲健康、快乐、舒适换取银行里那个冰冷的数字。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以上纯属个人观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