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许光达留下一首绝笔诗去世,毛主席十分震动,下达最高指令

底层史观啊 2025-04-01 15:09:39

毛主席曾说过:“这就像是一面照妖镜,专门照出共产党人自己的样子。”说这话时,他手里正拿着一份东西,那竟是许光达大将递上的申请书。

1955年那会儿,咱们人民解放军开始搞军衔制度了。毛主席手里拿着那份授衔的名单,在许光达的名字那儿特意划了条粗线,意思是想给许光达封个大将军衔。可等名单公布了,许光达大将心里头却琢磨着,觉得毛主席给自己定的军衔有点儿高了。于是,他就动手写了份“请求降衔的信”。

授衔那会儿,好多人都觉得自己被授的军衔低了点儿。许光达呢,他那一波操作,简直就是给全军树了个好榜样,这才让毛主席对他赞不绝口。但话说回来,毛主席给的评价,是不是真就高了呢?

【一串机枪子弹差点让他丧命】

从1959年到1965年这段时间,总共有1614位开国将帅得到了军衔晋升,包括10位元帅、10位大将、177位中将和1360位少将。在这批人中,只有37个人是黄埔军校出来的,许光达大将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许光达大将军小时候家里穷,就靠几亩地勉强过日子。到了该上学的岁数,好在家里人支持他,这让他走出了贫穷,也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1921年的时候,许光达考上了长沙师范学校,他特别活跃,总参加爱国学生活动。四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党组织安排他去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学习,他还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当过见习排长呢。

没多久,南昌起义的枪声就响了起来,许光达二话不说,直接告别了国民党军队,拉着炮兵营里的几个共产党同志就往南昌赶,想去参加起义。可等他们到了南昌,起义的队伍早就不在了。但许光达没泄气,他带着大家日夜不停地赶路,最后总算是追上了起义的大部队。

到了1930年那会儿,贺龙带着的红4军跟红6军碰头了,俩队伍一合计,就成了红2军团。贺龙呢,就当上了总指挥,许光达则挑起了17师师长的大梁。

往南走的路上,许光达带着红17师一路赶到沔阳,打算收拾掉地主的武装力量白极会。红军一般都喜欢和和气气地解决问题,但这次上级下了死命令,非得让许光达把白极会给端了不可。为啥呢?因为这地方的白极会,就是让地主豪绅在背后操纵的反动团伙,老跟红军过不去,还害了不少红军根据地的干部,真是坏透了。

许光达接到指令,立马带着队伍就出发了。但要去沔阳,新沟嘴这一关得过。那儿有七百来号人的民团和白极会守着,不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想进沔阳可不容易。

许光达看了看地形,觉得直接硬冲太冒险,这样会让红军损失惨重。所以,他想了想,决定让49团的一个营在前面假装攻打,吸引敌人注意,而其他两个营则从左边偷袭,同时50团从右边发动主要攻击。

许光达为了实施这个计划,特地让部队等到太阳落山后再动手。天一黑,夜幕悄悄降临,工事上的敌人猛地听到红军冲锋的号角,吓得赶紧抄起枪四处张望。红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敌人由于瞧不见红军到底有多少人,吓得浑身发抖,只能胡乱开枪。

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左边和右边都响起了红军冲锋的号角,那些侦查的敌人一下子全懵了,瞬间乱得像一锅粥。战斗才开始没多久,红军就把新沟嘴的那个据点给端掉了。

离新沟嘴不远,府场那边的敌人,一听说红军把新沟嘴给攻下来了,吓得立马就在晚上收拾东西溜之大吉。许光达没动一枪一炮,就轻轻松松地把府场给拿下了,而且趁热打铁,顺利完成了清除任务。

许光达打仗,不光靠聪明脑袋瓜,还得靠他那股子胆识和魄力。

红2军团后来变成了红3军团,许光达呢,就成了红3军团第9师25团的团长。1932年1月份,红3军向襄北的敌人发起了冲锋,许光达带着25团和26团,把敌人的48师特务团的6个连,还有100多个矿警给团团围住了。两边打了整整三天三夜,眼看就要把敌人给收拾掉了,结果敌人的增援部队又赶到了。

这一仗虽说不是许光达当兵以来最不好打的,但绝对是最让人心惊胆战的。

一听到敌人有增援,师部立马下了死命令,让许光达必须在半道上拦住那些援兵,说啥也不能让他们往前挪一步。许光达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带着25团就奔伏击地点去了,跟那些援敌干上了。许光达跟战士们一块儿冲在最前头,等敌人靠近了才下令开枪。前排的敌人应声倒下,后面的一看情况不对,吓得扭头就往回撤。

正当两边都僵着没法动弹时,师部突然传来新指令,说25团得赶紧插到敌军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之间,把敌人给隔开。许光达一听,立马带着队伍冲进了敌人的地盘中间。敌人一看这架势,立刻就抢占了好的地势,加强了防守,让许光达他们难以突破。

打了一宿的仗,到第二天早上,两边都累得不行。就在这时,师部又发话了,让25团赶紧把柳枝集的敌人给解决了。许光达一听,立马带着人奔柳枝集去了。那地方有个小工厂,里头还筑了两个碉堡,敌人特意在那儿安排了一个加强连。普通的打法根本没用,攻不进去。

进攻了好几次都没啥进展,许光达打算亲自上前线。这时,一个干部拽住他说:“团长,敌人太猛了,你上去太危险。”许光达甩开那人的手,白了他一眼,说:“不危险要我们这些领导干啥,走!”

到了前线,许光达瞅了一会儿,然后对身边的人讲:“瞧瞧,那碉堡左边有个小山坡,上面还长着几棵树。等会儿咱派一个排从那边绕过去。得等到晚上行动,白天太显眼了。”说完这些,许光达又拿起望远镜,继续细细地看起来。

就在这时,突然一阵机枪声响起,子弹嗖嗖地往许光达那边飞去。许光达眼前一黑,啥都不知道了。等他再睁开眼时,已经躺在医院里了。许光达急着问起战斗咋样了,一听说仗打赢了,他心里这才踏实下来。这次战斗可真是凶险,医生给他动了5次刀,子弹还是没拿出来,最后只能送他去上海继续治。

【毛主席亲点的装甲兵司令】

许光达一到上海,才发现那里已经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好多共产党人都遭到了狠心的杀害。就在这时,中央打算派一批干部去苏联深造,觉得这是个让许光达到苏联治病的好机会,所以许光达就离开了祖国,前往苏联。

说不定是坏事变好事,许光达病愈之后,有幸进入国际列宁学院深造,这成了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在苏联的学校,有个规矩挺特别,图书馆的书既不能带回家,也不能做笔记。这对千里迢迢来这儿学习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有点儿不方便。但许光达心里装着祖国,一门心思想早点学成回去。于是,他整天就待在图书馆里,下定决心要把那些有用的知识都装进自己脑袋里。

许光达年纪轻轻的,记性特别好,还特别有恒心,所以学习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拿起那些讲军事知识、武器装备的书和杂志,翻来覆去地看,没多久就掌握了不少本事。

1936年那会儿,苏联的东方大学特地给咱们中国红军办了个汽车训练班,教的是开车、坦克操作和大炮技术这些玩意儿。许光达呢,因为他之前在黄埔军校就是学炮兵的,所以就调过去东方大学深造了。跟他一块儿的那些中国学员里,许光达学得最溜,他不仅搞懂了汽车、坦克、大炮这些家伙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还额外学了不少现代打仗的战术方法。

那时候,坦克可是战场上最灵活、火力最猛的大家伙。红军呢,连枪都不够用,更别提这种高级货了。许光达心里头那个馋啊,但他琢磨着,虽说现在红军没有,以后谁说得准呢?

许光达为了让中国革命更顺利,也为了军队的壮大,他豁出去了,拼命地学习。这番努力,为他后来能够当上新中国头一任装甲兵司令打下了牢靠的根基。

可是有个人却在暗地里给许光达的学习使绊子,那人就是王明。王明呢,是咱们中国共产党在苏联那边的头头儿,他硬是把国内的消息给捂得严严实实的,这让许光达他们心里头很不是滋味。许光达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找王明去说道说道,结果王明非但没觉得自己哪儿不对,还冲着许光达一顿数落。

后来,许光达突然间就被隔离审查了,学习也被强行停止。他心里非常恼火,没办法,只能一个人回了国。经过一番波折,许光达终于抵达延安,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知晓了许光达的众多英勇故事后,对这位“同乡”特别看重。简单聊了几句家常,他就问起了许光达在苏联的学习经历。接着,毛主席用鼓励的语气说:“你们这些人啊,都是留过洋、见过世面的。党和军队的未来,还得靠你们来打造。等你们学成归来,可得好好大展身手啊。”

打从那时候起,毛主席就开始真正留意起这位拥有双重学历的老乡许光达了,帮他在发展的道路上添了不少助力。

许光达历经千辛万苦,四处征战,打了好多仗。他参与了绥远、高家堡、榆林、宜川还有兰州等好多战役,真的是身经百战啊。

1947年那会儿,中共中央机关碰上了大麻烦,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许光达接到命令,立马带着队伍赶往乌龙铺和曹庄那边,跟国民党刘勘的部队干上了。他们跟敌人打了好几仗,每次都把敌人打退,就是不让刘勘跟钟松的部队碰头。这么一来,中共中央就安全多了,整个陕北的战局也因为这一仗被彻底扭转了。

可许光达压根儿没想过,这事儿居然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一拍大腿,当场拍板,让他去当装甲兵的头儿。彭德怀把消息带给许光达时,许光达立马来了劲儿,眼里闪着光说:“毛主席让我挑大梁搞装甲兵,我这后半辈子,铁了心要把全部心思扑在装甲兵事业上。”

开头总是不容易,特别是要研究解放军之前从未涉足的装甲兵领域,那更是难上天了。许光达手头能用的人才寥寥无几,也就十来个人,而且连个像样的办公地方都没有。没办法,刚开始那会儿,许光达只能领着这帮人在北京前门的一个小旅馆里,一块儿琢磨怎么“开张”。

要怎么用手头这点东西把装甲兵部队建起来呢?许光达把各军区的坦克部队头头们都召集到一起,大家聊了个通宵,最后琢磨出两个得赶紧解决的大问题:头一个,得把现有的坦克部队好好整合一下,整个军队得有个统一的编制;再一个,得马上动手搞培训。

虽然各个野战军都配备了坦克部队,但这些坦克都是老掉牙的货色,都是从国民党那边缴来的。要把它们改造成适合现代战争的家伙,那真是难上加难。更别提了,部队里连个管事的领导机构都没有。

许光达没有放弃,他先是把原先的军区坦克大队聚拢起来,重新编成了三个师。在这之后,他又着手组建了三个新的坦克团。等装甲兵司令部的领导机构一成立,许光达就马上开办了装甲兵培训学校,让解放军的装甲兵部队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几番让衔,共产党中的一面明镜】

在装甲兵部队建设的关键时刻,朝鲜战争突然打响。部队里新成立的坦克团接到命令,立刻前往支援。许光达心里特别挂念自己坦克团的战斗力,他觉得不能光在后方等着,于是决定亲自跑到朝鲜前线去亲眼看看情况。

许光达在去前线的路上,瞧见有十多辆美军坦克正熊熊燃烧着,他赶忙停车想去瞧个究竟。一问才知道,这些坦克是志愿军从美军那儿缴来的。可美军怕志愿军修好再用,就直接派飞机给炸了。

瞅着那坦克被大火烧得只剩骨架,许光达心里直滴血。咱们军队做梦都想搞到的坦克,被美军这么糟蹋了,真是白瞎了好东西。许光达忍不住念叨:“唉,要是咱能派支不穿铠甲的坦克修理队去朝鲜,把这些坏掉的坦克修修补补,再利用起来,那该多好啊。”

到了坦克先遣团那儿,许光达瞅见战士们正围着坦克挖方坑呢,心里头直犯嘀咕,就问道:“你们在坦克底下忙活啥呢?”战士抬头回答:“白天啊,咱们能在这儿保养坦克零件,准备好打仗。到了晚上,还能躲里头歇歇,又能防空袭,一有情况立马就能上战场。”

那时候,朝鲜已经进入了冬天,战士们只能把被子直接铺在地上。那薄薄的被褥,压根挡不住从冰冷地面透上来的寒气。可战士们一句怨言都没有,心里头就想着打好仗,这让许光达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

在朝鲜考察的那阵子,许光达连着走访了十几个连队,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座谈会。他耐心地听战士们提意见,同时也在心里琢磨着怎么改进。这次朝鲜之行,让许光达深刻体会到装甲兵部队有多关键。一回国,他就赶紧动手,忙活着建起了更多的坦克培训学校。

1955年的时候,咱们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了。许光达这人,不管是在革命那会儿打架,抗日战争拼命,解放战争冲在前头,还是在后来部队的建设里头,他都出了不少大力,功劳大大的。所以,毛主席就亲自说了,要给许光达一个大将军衔,表彰他的贡献。

但毛主席对许光达的赞赏,他总是特别谦虚地对待。他觉得自己被抬得太高了,于是就给毛主席和军委的领导写了一封“请求降级的信”:“我心里清楚,论品德、才能、资历、功劳,我都挺普通的……为了心里踏实,也为了公平起见,我真诚又郑重地向主席和各位副主席提出,给我授个上将的军衔就行……”

那时候,不少干部都觉得自己被授予的军衔低了点。许光达的做法,在军队里树立了个好榜样。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可乐呵了。在一次大会上,毛主席拿起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一个劲儿地夸:“这简直就是块照妖镜,照出咱们共产党人自己的模样!”

毛主席还赞叹道:“想当年,五百年前的大将军徐达,两次平定西边,智谋和勇气都是中原地区的佼佼者;到了五百年后的今天,又出了个大将许光达,他多次谦让军衔,英明事迹传遍天下!”

没错,许光达请求降低军衔的事儿没被批准,最后还是给了他大将军衔,这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他的能力有多肯定。许光达呢,虽然还是大将军衔,但他一点也没飘飘然,心里头就想着怎么把装甲兵部队给搞上去,这样他心里才踏实。

国庆十周年庆典上,坦克大队浩浩荡荡经过天安门,许光达心里头那个自豪啊,满满当当的。毛主席呢,脸上也绽开了满意的笑容,看着真是让人心里暖和。

许光达这个人,性格直截了当,正直无私,在军队里是难得一见的德才兼备的将领。但这种直性子,也让他得罪了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导致他在后来的政治道路上走得非常不容易。

战场上百战驱猛兽,历尽艰辛心仍坚。只为百姓求自由,赴汤蹈火也甘愿。

1969年6月3号,许光达大将在医院上厕所时离世了,那会儿身边既没医生也没护士,连亲属都不在。他一直到走,心里还念着对革命的忠心呢。

1977年,许光达将军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粟裕大将军亲自上阵,把一面鲜红的军旗轻轻盖在了骨灰盒上,这样一来,许光达大将的在天之灵也算是得到了安息。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