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几何时,国际间的债务问题总是以严肃的谈判和复杂的协议收场,而如今,一则来自美国媒体的报道却让这话题蒙上了几分荒诞的色彩:
若中国不偿还清朝时期的债务,美国就拒绝承认欠中国的数千亿美元债务。
清朝的债务,那是百年前列强压迫下的产物,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有了定论;而美国欠下的债务,却是真金白银的现代账本,这两个东西完全是不应该被牵扯到一起得到。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逻辑,让美媒抛出如此论调?这背后又藏着什么深意?
美媒的“旧账重提”
清朝末年,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强加了无数不平等条约。
据历史资料统计,仅《辛丑条约》就让清政府背上了4.5亿两白银的赔款,折算成当时的美元,堪称天文数字。
这些债务大多由列强瓜分,美国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随着清朝覆灭和新中国成立,这些旧债早已有了明确的处理方式。
但1949年之后,新中国明确表示不承认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相关债务,这一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979年中美元首建交时,美国也未将清朝债务作为议题,双方更是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确认了合作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美媒如今突然翻出这本“旧账”?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历史问题的一次“考古”,但细究之下,却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动机。
近年来,中美关系因贸易、科技、地缘政治等多领域摩擦而日趋复杂。
美国持有的中国国债规模庞大,差不多有几千亿美元,占其外债的显著比例。
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出“清朝债务”这一话题,显然不是为了历史正义,而是试图为拒绝履行现代债务寻找借口。
这种逻辑不仅缺乏法理依据,也暴露了某种“赖账”的意图。
但历史早已证明,翻旧账并不能抹去现实的账本,反而只会让国际社会对这种言论的真实目的产生更多质疑,并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
抛售美债的代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
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约为7500亿美元,虽然较峰值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规模。
这些国债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体现。
每当美国政府需要资金填补财政赤字时,发行国债便成为惯常手段,而中国作为可靠的购买方,为美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支持。
这种债务关系,本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常态,基于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
美国国债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资产之一,其背后是美元霸权和美国国家信誉的支撑。
如果美国单方面否认债务,等于自毁信用根基,后果将远超中美双边关系。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的分析,全球约60%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一旦美元信誉受损,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甚至动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更何况,中美两国经济深度交融,2023年双边贸易额仍高达6000亿美元,任何单方面毁约都将面临法律和经济上的双重代价。
大国博弈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早已超越经济领域,涵盖科技、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
美国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例如对华为的芯片出口限制和对TikTok的潜在禁令。
而美媒此前抛出将清朝债务同美国国债挂钩的做法,其实就是美国内部又一种对华的恶意打压和挑衅动作。
站在中国的立场上,面对美媒的挑衅和可能的债务风险,冷静与智慧是关键,首先,在法律与道义上,中国对清朝债务的立场无可指摘。
《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明确支持新政权有权拒绝不平等条约的债务,中国的态度早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针对美媒的言论,中国外交部2024年11月曾明确回应:“历史问题不应被恶意曲解,现代债务必须依法履行。”这一表态既捍卫了国家尊严,也为国际舆论定下了基调。
相比之下,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赖账”论调,反而可能让其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
结语
债务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国家信誉与国际秩序的试金石。
美媒关于“清朝债务”与“现代债务”的奇谈怪论,看似荒诞,实则暗藏玄机,它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更是对国际规则的挑衅。
从清朝的屈辱历史到新中国的崛起,中国早已走出被动的阴霾,成为全球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那些试图以旧账干扰新局的杂音,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消散。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想钱想疯了!美议员竟要求中国偿还清政府债券,要价1.6万亿美元原创》2020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