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脱钩已经开始?240万吨大豆运抵中国港口,这一次中国动了真格

道義长存 2025-04-18 10:39:33

前言

美国不会想到,中国这次是来真的!

一直以来,经贸关系是稳定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无论中美双方的竞争再怎么激烈,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也非常具有优势互补的两个国家来说。

稳定的经贸关系就意味着中美之间完全可以通力合作,实现共赢。

但没成想,“二进宫”的特朗普却仗着美国的特殊金融地位,想要通过关税、脱钩等手段对中国进行威胁。

而中方也不惯着,随着240万吨巴西大豆的运抵,对于这次的“脱钩”,中方或许动力真格!

中国的反制措施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如同点燃了中美贸易战的新导火索。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中国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调整进口策略。

短短几天内,40艘货船载着约240万吨巴西大豆抵达中国港口,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堪称近年来罕见。

这批大豆的到来,直接挤占了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让美国豆农的日子雪上加霜。

美国大豆协会警告,如果中国完全停止进口美国大豆,美国农业将损失数百亿美元,艾奥瓦州等农业大州将首当其冲。

数据显示,每滞销1万吨大豆,就会导致87个就业岗位的流失,农业债务违约率已攀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水平。

美国农业协会哀叹,单单中国市场的萎缩,就可能让美国农业损失数百亿美元。

反观中国,这一次精准的反制,不仅是对关税战的回应,更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这一果断出手的背后,是中国这么多年的来的未雨绸缪……

中国供应链多元布局

近年来,南美市场特别是巴西,已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战场”,去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0%,远超美国的22%。

巴西的优势显而易见:产量高、价格低(比美国大豆便宜约5%)、含油量和蛋白含量更优,完美契合中国压榨企业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巴西政府积极深化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巴西总统卢拉计划于2025年访华,双方有望签署更多农业合作协议,进一步巩固这一战略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巴西虽然成为中国大豆供应的“顶梁柱”,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巴西大豆的供应存在季节性缺口,尤其在四季度至一季度,产量难以满足中国需求。

此外,巴西的供应链仍部分受制于国际资本,例如美国四大粮商的物流和贸易网络,以及美元结算体系的制约。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并未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通过不断对国内大豆产能进行提升,使其成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一环。

2023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7亿亩,创1958年以来最高纪录,产量突破2000万吨,自给率提升至20%。

科技的加持让这一成绩更加亮眼,例如,沙漠试验田亩产达到280公斤,高蛋白大豆品种的推广也显著提高了品质,这些努力,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了更多的底气。

从南美采购到国内增产,中国的“两条腿走路”战略,不仅是对美国关税的回应,更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大豆的博弈

说起中美大豆博弈,2003年的“大豆战争”是一段绕不开的历史。

那一年,美国通过操纵期货市场,导致中国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外资趁机控制了中国85%的压榨产能。

这一教训让中国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的大豆供应,无异于将粮食安全的命脉交到他人手中。

而在这一次的关税战中,中国显然吸取了教训,通过多元化的采购策略和国内政策,成功避免了类似危机。

如今,美国大豆虽然仍是中国的最大农产品进口品类,年交易额超过800亿元,但其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的34%骤降至2024年的22%。

这场博弈的背后,不仅是经济利益的争夺,更是全球供应链格局的重塑。

结语

240万吨巴西大豆的到来,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中美“硬脱钩”的警钟,这不仅是一次贸易反制,更是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

从南美采购到国内增产,从历史教训到未来布局,中国用行动证明:面对外部压力,唯有自立自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和讯网:《中国巴西将会谈 涉大豆和牛肉》2025年4月17日

参考消息:《被问中美“脱钩”风险 美财长:没有理由分离》2025年4月15日

凤凰网视频:《复旦大学教授蔡翠红:美国科技“脱钩”倒逼中国创新加速度》2025年4月16日

2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