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关税战开始以来,中方的强力反制是特朗普想不到的,这也让如今的特朗普,陷入到骑虎难下的境地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朗普只能寄希望于中方“给台阶”,从而让他摆脱这样的尴尬局面。
但没成想,这么多天过去,中方不仅没有给特朗普什么台阶,反而连电话都不给白宫打过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恼羞成怒的特朗普选择了更进一步……
特朗普的总统令
中美贸易战的最新一轮博弈,源于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的持续施压,2025年初,美国接连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迫使中国妥协。
为此,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愿意与中国谈判,但前提是中方“先主动示好”。
然而,中国态度明确:贸易战由美方挑起,责任不在中方,单方面妥协绝无可能。
面对中国的不退让,特朗普选择进一步升级对抗,签署了一项紧急行政令,试图通过“国家安全”这张牌扳回一局。
这份行政令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要求美国商务部调查美国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程度,并考虑对相关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调查重点锁定15种美国完全依赖中国进口的矿产(如稀土元素),以及近30种依赖度超过50%的战略物资。
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原料,从智能手机到导弹系统都不可或缺,而中国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精炼能力。
特朗普的逻辑很直接,通过限制中国稀土出口,掐住中国经济的“命脉”,同时刺激美国国内矿产生产,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这份行政令更多像是“救急”的政治姿态,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和调查施压,但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被动挨打”角色。相反,中国的反制措施和战略布局,让这场博弈的天平悄然倾斜……
美国的困境
特朗普的强硬策略,非但没有让中国屈服,反而让美国自身陷入了多重困境。
就比如美国老百姓一直关心的“通胀”问题。
一开始,特朗普之所以能够取得上届大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民主党当局并没有处理好通胀问题,从而令美国国内民怨沸腾。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不少美国老百姓其实非常希望特朗普能够解决美国国内严重的通胀问题。
可随着高关税的实施,导致美国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飙升,消费品价格上涨,制造业供应链受阻。
长期的关税战将损害美国经济,特别是在农业和制造业领域。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展现出惊人的韧性。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达到5.4%,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成功抵消了部分关税影响。
更致命的是,美国在稀土开采和提炼技术上严重依赖中国。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直言,虽然稀土资源在全球广泛存在,但中国掌握了核心提炼技术,美国要重建相关体系至少需要10年时间和千亿美元级别的投入。
即便美国通过深海采矿或开发国内矿产,成本高昂且环保问题重重,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
这意味着,特朗普的行政令虽然喊得响亮,但实际效果可能只是“隔靴搔痒”。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盟友的“离心”趋势,特朗普试图拉拢盟友组建“反华联盟”,但效果适得其反。
这种盟友体系的松动,不仅削弱了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也让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显得孤立无援。
正是因为这些困境,特朗普的行政令更像是一场“政治秀”,试图通过强硬姿态稳住国内选民,却难以掩盖美国在技术和外交上的战略被动。
而中国,凭借经济韧性、技术优势和外交灵活性,正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
中国的应对策略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应对能力。
首先,在稀土领域,中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全球稀土精炼的绝对主导者,中国控制了90%以上的加工能力,并建立了从开采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2025年4月,中国宣布暂停对15家美国企业的双重用途产品出口,并对稀土相关产品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直接打击了美国的高科技和国防产业。
这一精准反制措施,让美国企业如波音和多家芯片制造商陷入供应链危机。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与欧洲国家拓展合作,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领域,吸引了英国、西班牙等国的投资和技术交流。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进一步巩固了与亚洲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网络,降低了贸易战对经济的冲击。
此外,中国的反制措施精准而有力,针对美国加征145%的关税,中国迅速回击,对美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并暂停波音飞机的进口,直接冲击美国航空业和相关就业。
这些措施表明,中国已做好“脱钩”的准备,并通过国内刺激政策和多元化贸易伙伴,最大程度降低了外部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单边主义不仅未能削弱中国,反而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去美元化”趋势。
结语
特朗普的紧急行政令,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是美国在贸易战中的无奈之举。
面对中国在稀土技术、产业链完整性和外交布局上的全面优势,美国的“极限施压”策略已显露疲态。
中国不仅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还通过精准反制和多边合作,牢牢掌握了博弈的主动权。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特朗普签署行政令 调查美国依赖进口关键矿物的安全风险》202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