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首个任期期间,面对执意挑起贸易战美政府,被誉为“玻璃大王”的曹德旺扬言:随便美国增加多少关税,反正不赚钱我就不卖!
那么,作为纪录片《美国工厂》原型的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为什么敢于公开向美方“亮剑”呢?
其实曹德旺这番看似“硬气”的表态,背后是他40年商海沉浮练就的商业智慧,以及福耀玻璃全球布局的战略底气。
1983年,37岁的曹德旺承包了濒临倒闭的福建福清高山镇水表玻璃厂,这个连玻璃退火工艺都搞不明白的乡镇小厂,在他手中三年内扭亏为盈。
但他真正接触汽车玻璃还是在1985年,曹德旺在出差途中发现,一块进口汽车玻璃售价高达2000元,而成本仅100元。
这个细节让他敏锐捕捉到商机:中国汽车玻璃市场被日本企业垄断,价格虚高,本土企业却无人涉足。
于是在1987年的时候,曹德旺用积累的500万元创立了福耀玻璃,专攻汽车玻璃领域。
因为当时国内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他便斥巨资引进芬兰钢化炉,甚至亲自带队到上海耀华玻璃厂偷师学艺。
在曹德旺的带领下,福耀玻璃于1993年登陆A股,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汽车玻璃企业。
到了2000年时,福耀玻璃不仅占据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60%的份额,还彻底打破日本企业的垄断。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PPG公司曾在2001年发起对福耀的反倾销诉讼,指控其倾销汽车挡风玻璃。
对此曹德旺没有退缩,带领团队耗时三年应诉,最终在2004年胜诉,成为中国入世后首个赢得反倾销案的企业。
这场官司不仅为福耀赢得美国市场,更让曹德旺看清国际贸易规则的本质:打官司不是赌气,是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2014年,福耀投资6亿美元收购美国俄亥俄州通用汽车废弃工厂,成立福耀美国公司,这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工厂,曾因工会斗争和成本过高导致通用破产。
但曹德旺却非要逆势而为,这全都是因为他算过一笔账:美国天然气价格仅为中国的1/5,电价是1/3,虽然人力成本高,但综合税负比中国低35%。
更重要的是,这片区域贴近美国的汽车产业带,不仅能规避贸易壁垒,还可以直接服务通用、福特等大客户。
纪录片《美国工厂》真实记录了福耀美国工厂的转型阵痛:中国管理团队与美国工人的文化冲突、工会组织的博弈、生产线效率的提升......
最终,福耀用本地化管理化解矛盾:雇佣2000多名美国员工,提供医保、带薪假期,甚至将工厂旁的道路命名为“福耀大道”。
2017年,福耀美国工厂实现盈利,2024年营收达8.87亿美元,净利润8811万美元,并一举成为了美国俄亥俄州最大的中国投资项目。
然而,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时,福耀玻璃无疑首当其冲。
但曹德旺却表现出罕见的淡定,他的底气来自福耀的“双循环”布局:国内市场占65%,海外市场占35%,其中美国工厂直接供应北美市场,规避了关税风险。
更关键的是,福耀还掌握着核心技术,其研发的智能全景天幕玻璃、可调光玻璃等产品,全球市占率超30%,连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车企都依赖其供应链。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曹德旺的商业哲学是“不赚钱就不卖”。
他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直言,如果美国加税导致亏损,大不了关掉工厂,但美国需要汽车玻璃,他们最终会回来买。
曹德旺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在2024年得到验证,福耀美国工厂产能利用率达90%,产品覆盖美国25%的汽车玻璃市场。
曹德旺的“硬核”不仅体现在商场,更体现在社会责任,2010年,他向西南五省捐赠2亿元,要求基金会3%的管理费,并成立监督委员会全程追踪善款流向,开创中国慈善问责先河。
之后他更是出资100亿元筹建了福耀科技大学,专注培养应用型人才,直言“要为中国制造业留火种”。
曹德旺的故事,是中国企业家从草根到全球巨头的缩影,他的“硬核”底气,源自对技术的执着、对市场的洞察,以及对商业本质的清醒认知。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今天,福耀玻璃的经历证明:真正的全球化企业,既能在国际市场上“硬碰硬”,也能在变局中“软着陆”。
而曹德旺那句“不赚钱就不卖”,既是商人的底线,也是中国企业家的骨气。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18年03月21日关于“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美国随便增关税,只要不赚钱我就不卖”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北京商报2024年07月29日关于“中国‘玻璃大王’公司遭美方突击搜查,回应:并非调查目标!曾是奥斯卡纪录片《美国工厂》原型”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央视财经2022年01月01日关于“‘玻璃大王’曹德旺:年轻时想做一片中国人自己的玻璃”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每日经济新闻2025年03月18日关于“曹德旺,大气!福耀玻璃,预计分红近47亿元!”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