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啥麦克阿瑟会输给彭德怀呢?
1950年12月23号那天,有个大事儿震惊了全世界!美国第八集团军的头儿,沃克中将,坐着吉普车逃跑呢,结果让自家乱成一团的士兵给搅和了,出了车祸。就这么着,这位美国的大将军,糊里糊涂地在朝鲜战场上丢了命,也成了美国在朝鲜战争里头死的官职最高的将领。
杜鲁门急眼了!要说头一回交战,麦克阿瑟被咱们的志愿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没准儿是准备没到位,结果吃了大败仗。可这回,第二次战役又输得这么惨,这该怎么说得通呢?
麦克阿瑟两次在同一个地方栽了大跟头,而且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惨,这让本就对他不满的杜鲁门心里更加窝火,开始琢磨着要不要换个将领来指挥。可麦克阿瑟呢,好像还没意识到自己哪儿出了问题,竟然公开放出大话,说要动用原子弹。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英国就慌了神,首相艾德礼连忙跑到美国,跟杜鲁门说,你得打消这个念头,荷兰那边也跳出来反对!这下杜鲁门可真是头疼得厉害,他终于明白过来了:得换个指挥官了。麦克阿瑟这么疯狂,其实就是对朝鲜战争感到没希望了。
说白了,麦克阿瑟这就是明摆着认输了,就是说在大家眼皮子底下,他根本斗不过彭德怀。所以他才把希望寄托在那朵蘑菇云上!要不然的话,为啥不是仁川登陆那会儿,麦克阿瑟就嚷嚷着要放蘑菇云呢?
你得知道,麦克阿瑟那可是二战时响当当的大人物,美国五星上将中的一员。可为啥在朝鲜战场上,他却被咱们的彭老总给打得落花流水呢?原因不少,但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是一点:麦克阿瑟“落伍”了,他太沉迷于日本那套了。
从彭德怀带着志愿军去朝鲜打仗开始,一直到麦克阿瑟被杜鲁门直接撤职,他大部分时候都悠哉游哉地待在东京,靠着战报这些玩意儿进行远程操控。我就纳闷了,二战那会儿,麦克阿瑟领导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路把日本鬼子往回赶,难道他也是躲在华盛顿,动动手指就指挥全局的吗?显然不是啊!
在朝鲜战场上,麦克阿瑟却差不多整天“窝”在东京!而彭德怀呢,他老爱跑到最前线,非得自己摸到第一手情况才肯拍板。你想想,这样一来,麦克阿瑟做的决定,怎么可能贴近实际情况呢。
同样的道理,李奇微这个接任者,到底是怎么瞅出咱们志愿军软肋,还搞出了个“磁性战术”呢?事情是这样的,沃克一去,杜鲁门立马就让陆军参谋长柯林斯给李奇微家里去了个电话,说:“按原计划,你得赶紧到朝鲜去,接手沃克那第八集团军的司令位子。”
二、说说李奇微的过人之处李奇微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他的厉害,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让人不得不服。在战场上,他总能迅速做出判断,制定出合理的战略。他的指挥总是那么果断,让人看到就觉得安心。而且,他还特别擅长鼓舞士气,让士兵们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除了军事才能,李奇微的管理能力也是一流的。他能够把团队带领得井井有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地运转着。所以,说李奇微厉害,那是一点都不夸张。他的才能和领导力,确实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为啥说是“照着计划来”呢?说白了,就因为李奇微也是位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手下的猛将!都说有人的地儿就有纷争,美国也不例外。就拿二战后的美国军界来说,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就是两大派系的头头。
麦克阿瑟这家伙太过高调和狂妄,让杜鲁门感到非常头疼和生气。但之前麦克阿瑟老是打胜仗,杜鲁门也拿他没什么辙。然而,自从第一次战役麦克阿瑟吃了败仗,杜鲁门心里就开始琢磨着要换人了。要是让艾森豪威尔来顶替麦克阿瑟?这显然不太可行嘛!
所以左思右想后,就挑中了艾森豪威尔身边的高手,那时候的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就这样,李奇微在同年12月赶到了朝鲜战场。他不仅当上了第八集团军的头儿,还一并管起了“联合国军”的地面部队!事实证明,大哥厉害,手下小弟也不赖!
李奇微和艾森豪威尔一样,都是那种不张扬、实实在在能干大事的人。他很快就把朝鲜战场的情况摸透了。尽管咱们的志愿军勇猛得像下山虎,把联合国军打得魂飞魄散,但要真想把他们一锅端了,那可不简单,原因有两个:
一个事儿是,李奇微察觉到,咱们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实在不够给力,天上也没有掌控权,所以每往前打一步,后面的补给就越发费劲。等志愿军一股脑儿往南冲的时候,那补给线愣是拉到了五百公里长,要命的是,这当中的四百公里,居然连一点空中保护都没有!
另外一点是,虽然联合国军被志愿军逼退到了朝鲜半岛的南边,但他们却因此拧成了一股绳。所以说,现在要是硬着头皮跟志愿军干一架,那肯定不行——士气不振嘛。不过,要是守个阵地啥的,那他们可是绰绰有余,毕竟美国那边的火力比志愿军猛多了。
最终,李奇微琢磨出一个道道:只要不跟志愿军硬碰硬打那种大范围的运动战,志愿军就会因为后勤跟不上和火力不够而被绊住手脚。所以,他接着这个思路,琢磨出了“磁性战术”。
现在看来,李奇微发现的这些东西,感觉就像是摆在明面上的,但话说回来,为啥麦克阿瑟就没能看出来呢?这可不是因为麦克阿瑟没本事,而是他变得“不接地气”了,跟实际情况脱节了!
1952年5月那会儿,李奇微接替了麦克阿瑟,跟咱们的彭总对上了。说实话,跟彭德怀比起来,李奇微确实比麦克阿瑟难对付多了。在第四回和第五回战役里头,他给咱们的志愿军制造了不少麻烦。
说到具体的战斗例子,还有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这些,咱们就先放一边不讲了。这里有个更关键的事儿得聊聊:为啥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形势一片大好时,却突然被调走了呢?
三、为啥李奇微会被换下来?
一说起来,那志愿军可真是牛气冲天!李奇微在第四、第五次战役里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啊,这都是因为他前三次战役被打得落花流水,这回才算勉强找回点面子。
换个说法来讲:头三场战斗,美军的表现就像是考试不及格,但后面两场好歹及格了,六十分万岁。志愿军呢,前三场都是优秀,八十分以上稳稳当当,后面两场也滑落到了六十分。说白了,李奇微之所以能显得厉害,那是因为他接过了麦克阿瑟那个烂摊子,有了对比才显得出色。
所以,外头的人可能都觉得李奇微挺厉害的,但他自个儿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志愿军有多强悍!就拿铁原那场阻击战来说吧,这些战例直接让李奇微明白,要想打败志愿军,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他自己也就这点本事了!
另外一点,彭德怀(还有邓华、陈赓)那真是不得了!李奇微那家伙会变着法子换战术,弄出个什么磁性战术之类的。但彭德怀也不含糊,他也会跟着调整战术。就拿来说,他不再死磕运动战了,而是采取了很果断的“阵地防守”策略,把阵地上的地道、战壕、交通沟、还有防空洞这些,都给串联了起来。
换句话说,别琢磨那套时远时近、搞神秘的磁性战术了,也别想着我们粮食不够了就来偷袭。我会硬逼着你们美军,直接跟我们正面杠上,打进攻也打防御,让你们那磁性战术根本没用武之地。
得说清楚,志愿军战术上的那次大变样,可不是彭总一个人闷头干出来的,邓华、陈赓这些打仗的好手也都出了不少力。所以说,志愿军战术一改进,李奇微那套打法就再也不灵光了。
后来,随着苏联的援助一点点到位,李奇微心里头越来越犯嘀咕:这仗再打下去可要吃大亏了!装备升级后的志愿军,咱可惹不起啊!为了多搞点武器装备,李奇微干脆放大招,夸张地说:志愿军那边有600架喷气式飞机,步兵90万大军……这话一出,直接把华盛顿国会里的那些人给吓得不轻。
三、说说艾森豪威尔的风头!李奇微啥时候走的?就在他老上司艾森豪威尔忙着竞选美国总统那会儿。这样一来,艾森豪威尔原本当的欧洲总司令的位置就空了出来。那这个被大家看好的位子,会落到谁头上呢?
李奇微肯定是首选人物……话说回来,美国那时的心思全在欧洲!朝鲜那边,局势已经差不多稳定了,没啥大发展了!因此,借着这个机会,李奇微被调走了,克拉克接了他的班,最后他还说了句挺有名的话:我成了美国头一个,在没打赢的停战书上签字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