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斗了40年,到底争什么?一群职业喷子对实干家的围剿

周小瑜 2025-04-22 15:54:56

大家都说,“牛李之争”主要讲的是牛僧孺和李德裕这两大政治阵营的对抗。这事儿从唐宪宗开始,一直闹到唐宣宗,横跨了六个皇帝,前后有四十年。这四十年里,朝廷被他们搅得一团糟,乱哄哄的。

挺让人纳闷的是,直到现在,大家伙儿还是讲不明白“牛李党争”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就连那个“李”指的是谁,都还有一堆人在那儿争论不休呢。

陈寅恪先生觉得,牛僧孺那一拨儿,就是考进士当官的那一群,他代表了新起来的地主阶级。而李德裕呢,他代表了山东那边的老牌贵族世家。简单说,牛僧孺就像是新地主的发言人,李德裕则是老贵族的代表。

唐史研究专家岑仲勉先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李宗闵那帮人算是李党,而李德裕呢,其实并不属于哪一党,就是个“中立派”。

有人认为,牛党其实是宦官集团在背后撑腰,所以牛李两派的斗争,说到底就是宦官和文官之间的较量。

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上面那些看法都挺站不住脚的。把“牛李党争”说成是那些只讲道德、爱乱喷的“键盘侠”,和实实在在干事的职业官员之间的较量,可能更准确些。

【01庶族与士族之争不是主体】

唐朝选官主要有俩途径,一个是“门荫”,另一个就是“科举”。门荫呢,就是看家世背景,科举呢,那就得凭真才实学了。

能够拿到“门荫”这种机会的,一般都是些大家族的人,我们管他们叫“豪门士族圈子”,说白了就是“贵族阶层”。至于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大多是没啥政治背景的,虽然“寒门”不代表他们穷,但确实没权贵撑腰,所以我们就叫他们“寒门士人阶层”,或者简单说“庶民阶层”。

很明显,李党里头不光都是山东那边的大家族,他们也不能代表那些老牌的贵族门阀。就拿李绅来说吧,他其实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平民出身。

说到谁更“阔气”,那陇西李氏的李宗闵,身为李唐皇族的一员,可比赵郡李氏的李德裕要高出不少。

牛党和李党里头,都有人是通过“世袭”或是“考试”当上官的。像李党那边,裴度、李绅、元稹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考上的。而牛党呢,杜悰是靠家里的关系当的官,郑注则是靠拍马屁升上去的。

所以,把牛和李当成两个不同阶层的象征,我感觉不太站得住脚,至少不是很具有代表性。

【02李宗闵更有资格代表“牛党”】

大家都觉得,牛党的主要头头是牛僧孺。但你要是翻开《旧唐书》和《新唐书》瞅瞅,就能发现,其实牛僧孺大多时候都在地方上混,跟李德裕真正掐起来的时候并不多。

李宗闵跟李德裕斗了很多年,前前后后加起来得有三十年。所以,说起“牛党”,李宗闵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代表人物,比牛僧孺还要典型。

后人把牛僧孺看作“牛党”的头头,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

“牛李党争”的开端得从牛僧孺和李宗闵在一次朝廷考试中的举动说起。在那次考试中,他俩直接对当时的宰相李吉甫,也就是李德裕的老爸,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而李吉甫呢,也没客气,他利用自己的权势,不仅处罚了主考官,还故意打压牛僧孺和李宗闵。

另外,牛僧孺的名声比李宗闵响亮得多。要是比家世背景,牛僧孺确实比不过李宗闵,但牛僧孺在文学上那可是顶尖的高手,跟白居易、刘禹锡这些大咖齐名。他写的《玄怪录》这本书,鲁迅先生都夸它是很精彩的传奇故事呢。

但说实话,牛僧孺的名声跟他站哪边政治队伍压根儿没关系,这也不该是他被看作是牛党头面人物的原因。

“对策那档子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团乱麻,在新旧唐书里讲的还不一样。《新唐书》里头讲,牛、李两位被派去当县尉,根本瞧不出李吉甫给他们小鞋穿的样子。

要是真要说李吉甫对谁动手了,那就是那几位负责考试的官员。但根据《旧唐书》的说法,那些考官们确实搞了些不正当的手段。因此,把这事儿当成“牛李党争”的开头,还真是不太合适。

所以我挺支持岑仲勉先生的看法,觉得“牛李党争”其实叫“二李党争”更合适。

但岑先生觉得李德裕没结党,这点嘛,挺值得琢磨。虽说李德裕确实帮过“牛党”的人一把,但这只能反映出“牛李党争”里的事儿挺乱,不能就说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立场。

【03宦官集团参与其中的证据不足】

宦官团体跟“牛党”确实走得很近,就像郑注和李训这俩人,他们能混得风生水起,全靠宦官王守澄的大力提拔。

这个看法显然是把朝廷局势看得太简单,把宦官集团都给刻板化了。

宦官群体从来都不是团结一致的,他们和文官们一样,会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分裂成好几个小圈子,并且这些小圈子之间还会互相变来变去。

牛党的人和宦官们的关系也不一样,他们之间也会有立场和关系的变动。就拿郑注和李训来说,他俩后来跟唐文宗联手把王守澄给干掉了,接着又搞了个“甘露之变”,想一股脑儿把宦官们全给灭了。

牛党里的李珏和杨嗣复,在选太子这事儿上,跟宦官仇士良不对付,差点儿就被害了。就在这紧要关头,李德裕挺身而出,硬是把他们俩的命给保了下来。

在这一连串乱糟糟的事情里头,我们真的很难找到牛党和宦官集团在政治上有啥长久的共同好处。

【04牛李之争夹杂太多个人恩怨】

要看透政治事件,关键是要找到两方大佬之间的利益不同之处,还有他们站队的矛盾点。你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些,这样才能明白到底咋回事。

我可能想得不够深,居然没看出来他们有啥不同意见,就连他们两派人自己内部有啥一样的地方,我都看不出来。但朝廷里的争斗确实一直没停过。就拿开成三年那会儿说吧,被认为是“李党”的郑覃、陈夷行,跟“牛党”的李珏、杨嗣复,直接在唐文宗面前吵了起来,把唐文宗都给气坏了,他说:“去掉河北的贼寇容易,去掉朝廷里的党派难啊!”这事儿到底该咋说呢?

我觉得,文官之间确实有争斗,还很猛烈,但这称不上党派之争。郑覃和陈夷行不能说是“李党成员”,李珏和杨嗣复也不能归为“牛党人士”。他们之间的这些争斗,多半是因为个人脾气性格,并没有啥必然的关联。

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李德裕跟李训、李宗闵、牛僧孺之间不和。

李训呢,他是之前那个宰相李逢吉的侄儿。而李德裕,则是另一位前宰相李吉甫的娃。说起来,李逢吉和李吉甫那可是有名的冤家对头,他俩之间的不对付,其实就是老一辈恩怨的继续。

那时候的“策略争议”让李吉甫深陷舆论漩涡,唐宪宗没办法,只好把李吉甫给撤了职。李德裕跟牛僧孺、李宗闵之间的不对付,里头也掺杂着些“为父出气”的意思。

李德裕在西川当节度使那会儿,遇到过吐蕃的大将带着维州来投降。可李宗闵却跳出来说,咱们得跟吐蕃和平相处,硬是把那降将给送回去了。结果,那降将被杀了,咱们到手的维州也给弄丢了。

很明显,两边已经杠上了,到了“你赞成的我就反对”的地步,根本不讲理,这种做法甚至对谁都没好处,连国家的利益都不放在眼里了。

【05李党重实干,牛党好虚名】

要是得给“牛李之争”找个共同点,我琢磨着,这更像是李宗闵和牛僧孺那些所谓的“高雅文人”,跟李德裕这个实干派之间的斗争。他们好像一直在围攻李德裕。

李德裕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别出色的政治家,梁启超夸他是“中国顶尖六位政治家”之一,其他五位大咖分别是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和张居正。

李德裕配得上这个称号吗?咱们来瞧瞧他都干了些啥。

李德裕除了在被贬地方时干的那些好事,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唐武宗搞出了“会昌中兴”。他死磕宦官,硬是把朝政大权从他们手里夺回来,交给了中书省。他还动手整顿官僚机构,一下子裁掉了两千多个闲职。说到军事,他对外打回了回鹘,对内又平了泽潞、昭义、河东的叛乱。最绝的是,他主导了会昌灭佛,给国家财政添了不少钱。

在短短五年里搞定那么多大事,真是难上加难,唐武宗好几次都想放弃。但李德裕靠着铁打的决心和过人的脑子,硬是把唐武宗往前拽。结果,定的那些目标全都实现了,他的本事,绝对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

有句话说得好,“干大事的人,往往既得名又招骂”,李德裕就是这样。他为了推动“会昌中兴”,不得不狠狠收拾那些反对他的人,同时自己也得把大权紧紧攥在手里。这样一来,他自然就成了别人攻击的对象。

牛僧孺和李宗闵算是那时候的两位典型代表,他们对李德裕那种“一人独大”和“霸道行事”的做法很不感冒,尤其是这事关他们自个儿的利益时。

牛僧孺和李宗闵其实人不坏,挺清廉的。但说白了,他们就是那些把道德看得太重的老学究,眼里容不下别人独揽大权,也看不惯有人太出众,就好像李德裕成了大唐的霍光、王莽那样。他们俩没什么大局观念,就知道拿道德来安慰自己,真正干起事来没什么本事,但批评别人时倒是滔滔不绝,而且影响力还不小。

李德裕一回手,就把五六个“牛党”的人打发到了地方上。李宗闵便拐弯抹角地跟唐文宗嘀咕:“皇上您瞧瞧,这朝廷里头谁是在拉帮结派,不是一目了然吗?有人明摆着就是想把杨虞卿他们给挤兑走。”

李德裕直接打断了话头,说道:“杨虞卿他们之前干的给事中、中书舍人那些活儿,难道还差吗?究竟是谁把他们提拔上去的?”要说结党,我把他们贬了是结党,那给他们安排这些好职位的人,不也同样在搞小圈子吗?

李德裕猛地撕开了那些装模作样的道德家的假面具,李宗闵一看,当场脸就变得惨白,愣是一个字都蹦不出来。

平定刘稹叛乱以后,朝廷翻出了牛僧孺和刘稹互相写的信。这么一看,牛僧孺这个平时总说自己正直的人,在大问题上可能也不那么清白。

【06牛李党争,中唐士族阶级的大裂变】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没能重新振作起来,明面上是因为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这两个大问题拖了后腿,但往深了挖,其实是士族集团变质了。

在大唐帝国,那些手握大权的贵族大佬们,分裂和堕落得可厉害了。说白了,就是他们没本事还自私,把地方势力搞得越来越乱,皇上对他们也越来越失望。结果呢,皇上不靠他们了,开始信赖起宦官来。

“牛李党争”就是士族集团开始分裂的时候,打那以后,大唐就再也没有厉害的政治家了。他们一起沉沦,最后被藩镇给蛮横地淘汰了,就这样在争斗和杀戮中,彻底告别了历史的场面。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