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三棱心】,一个半老不老,对世界还充满好奇的家伙。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即使明天要嘎了,今天也不能忘了读书,因为读书是提高认知的最好途径。人的认知若是不行,活100岁也是白活。所以新的一年,三棱心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一个月读一本书:不能让脑子僵化了!
今天,我就要和大家分享上个月读的这本书——《裸猿》。

读了《裸猿》,我发现许多打小就有的好奇心和疑问,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人性的方方面面,让我对人类这个物种有了全新的认识。
比如:为什么人类是唯一“光溜溜”的猿类?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是,无毛皮肤是原始版的“空调系统”!3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在非洲草原上长距离追捕猎物,浑身毛发影响散热,于是进化出了200-500万个汗腺(远超猩猩的2万),成为唯一能用耐力耗死猎物的灵长类。再看看当代人痴迷脱毛美容,这本质上不就是百万年前“裸猿”基因的延续吗?
再比如:一夫一妻制到底是爱情神话,还是生存阴谋?莫利斯认为,婚姻契约其实就是史前人力资源管理!在狩猎时代,男性集体外出捕猎,需要确保“后院不起火”,女性忠贞直接关系部落存亡,而固定配偶制能减少内部争斗。原始部落中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群体存活率高出37%,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女权主义者可能会炮轰这是“男权社会合理化借口”,不过这也引发了我们对现代婚恋观的深入思考。
还有:人类幼崽为什么5岁还不会捕猎?和其它动物相比,人类小时候简直是“废柴”!莫利斯说,废柴童年其实是大脑开发的终极外挂!黑猩猩5岁就成年独立了,而人类5岁还在玩泥巴。但正是这种“幼态持续”现象,让人类的大脑有了更长时间的发育,最终脑容量达到了黑猩猩的三倍。想想我们给孩子报的奥数班、英语班,可能真的不如让孩子在野外玩一场“原始版密室逃脱”来得更有意义。

当然,《裸猿》里的观点并非就是最终真理,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他只不过给我们增加了和个认识自己的视角罢了。
比如他说耳垂、嘴唇是“性暗示器官”,引起了学界至今争论不休。还有他把一夫一妻制归因于男性狩猎和女性忠贞的需求,也被最新的考古发现所质疑。这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人对世界的认知本身就是盲人摸象。我们不必过于纠结这些观点的真假,重要的是它们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满足一下对好奇心的抚慰。
至少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自打有思想以来自以为“人类中心主义”和优越感都打了个问号。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时常蹦出来骚扰我:你还是高等动物吗?使我对人类自封为是什么“万物之灵”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情绪——我们只是演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通物种罢了。我们的许多行为和心理,其实都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找到合理的解释。
比如,我们为什么总想买买买?男人买东西为什么不到一分钟就能成交?而女人只是买双鞋子却需要逛一天?因为男人的基因里是“打猎者”,打到猎物肯定要赶快撤;而女人的“毛病”可能就是原始采集者的“基因后遗症”,挑挑拣拣才是她们的本能。现代人不会打猎和采集了,于是将这种“习惯”转移到了商品消费上。想想你双十一囤那么多卫生纸,是不是潜意识里在模拟祖先囤集野果的习惯呢?

再比如,战争暴力是文明之耻,还是猿类出厂设置?莫利斯认为,纽约黑帮械斗其实就是猴群领地争夺的高配版。灵长类普遍存在群体暴力,人类大脑中负责攻击性的杏仁核,与黑猩猩结构高度相似。这提醒我们,在文明的外衣下,我们依然保留着动物的本能。
这类有趣的探索还有很多,比如: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可能是源于在集体狩猎或采摘时的合作和共享,其实是打猎的“副产品”;
为什么女性的米米长得很像屁屁?雌性猿类用臀部发情信号吸引配偶,但在人类直立后一般以正面示爱,米米长得像屁屁,只不过是“视觉替身”;
为什么我们现代人沉迷刷手机?因为原始人打到猎物后也热衷于“直播”,如果有心仪的雌猿投来顾盼的眼神,无异于现代人的“点赞”和“打赏”!
……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读完《裸猿》,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人类本质的深刻反思。虽然书中的观点并非都无可争议,但读起来始终是愉悦,并没有什么不适感,而且它至少让我们开始用演化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下个月,我还会继续和大家分享我正在读的这本书,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示。关注我,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