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

司马看事 2025-04-01 05:16:50

上巳(sì)节,又叫三月三、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是中国古老节日之一。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上巳节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与祓禊仪式相关,是一种驱邪祈福的祭祀活动。

古人认为农历三月阳气上升,易生疾病,需在水边沐浴、祭祀,以祛除灾晦。这一仪式被称为“修禊”或“祓禊”。《周礼》就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周代时祓禊沐浴活动载入了官方礼制。

《论语·先进》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是关于上巳节习俗活动的记录。

但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统一。汉代时,上巳节被定在了三月上旬的巳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定在了农历三月初三,且节日仪式和活动也较为规范,逐渐成为社会贵族在水边宴会宾客、纵酒欢会、郊外春游的节日,最著名的事例就是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活动,留下《兰亭集序》这一千古名篇。

到唐代以后,“上巳节”习俗逐渐变淡,宋元时代开始淡出。“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趋向,最终“上巳”“寒食”两节并入“清明”。

上巳节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习俗活动,像临水宴饮、踏青赏春、祭祀高禖、男女相会,等等。在《诗经·郑风·溱洧》中就有对歌传情的场景描绘;还有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当今,上巳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很少有人熟悉了,但广西、贵州、海南等地的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会举行隆重的各具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诸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壮族的“歌圩节”、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跳芦笙舞,等等。

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浙江省景宁县“畲族三月三”和贵州省布依族“三月三”、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广西壮族三月三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还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法定假日。

0 阅读:1

司马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