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楚河汉界系列11】呈上,我主页上视频和图文合集都有哦~
随着王翦、王贲、蒙恬等一位位名将退出历史舞台,原本将星闪耀的秦帝国竟然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
而东方数十万农民军,正携带着大泽乡的怒火,冲破函谷关向咸阳杀来。
危急时刻,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差一点就做到了力挽狂澜。
这个人就是大秦最后的名将
章邯!
一、陈胜西征,击破函谷关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之后,定都陈县,建立“张楚”。
陈胜称王之后,迅速集中力量向西进攻荥阳。
在秦末楚汉这个时间段,“荥阳”这个词可以说一直霸占着热搜榜的前几名。因为这里不仅是中原水系的汇集点,而且附近还有秦国超大规模的粮仓---敖仓。
拿下了荥阳,陈胜就会拥有稳固的战略支点和充沛的粮草储备。

感受一下荥阳的关键位置
张楚这边由二把手吴广带队,率领主力围攻荥阳。
秦帝国方面自然也知道轻重,三川郡守李由带着守军,将吴广牢牢挡住。
由于吴广自身军事能力有限,荥阳久攻不下,陈胜只能干着急。
这时候,有一位会带兵的人出现在陈胜面前,陈县人周文。
陈胜任命周文为将军,让他带着人向西进攻关中。
史书中没有记载周文出征的时候带了多少人,但应该数量不会很多,毕竟主力都在荥阳那儿嘛。
同时也得益于秦军将防御力量都集中在荥阳,周文能够绕开这一片战场,一举轰开兵力空虚的函谷关,打进关中平原。
农民军的特点就是人数膨胀得特别快,一边打一边招人,等打到“戏”这个地方的时候,周文已经有了几十万人。
《资治通鉴》: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人数是挺多的,不过其中的精锐能有多少,这就不好说了。
不过不管怎样,几十万人浩浩荡荡奔着咸阳就去了,气势还是很足的。
反正秦二世是慌了。

秦二世:护驾!护驾!
二、临危受命,少府转职原本小日子过得好好的,突然之间几十万人就打到家门口了,
我们的大宝贝秦二世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
关键时刻,少府章邯向秦二世提建议:
敌人已经到眼前了,人还很多。这个时候我们再去附近的县城去摇人,肯定是来不及了。骊山那边人多,我们可以发给他们兵器来迎敌。
秦二世立即赦免了骊山刑徒,让章邯带着他们去抵挡周文。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我们关注一下:
第一,章邯的职位是少府
少府是秦汉时期设置的岗位,地位可不低,是“三公九卿”之中的九卿之一。
它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皇室的大管家。一方面帮皇室收税,另一方面就是帮皇室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在古代,皇室的账户和国库是分开的。像涉及农业的田税和涉及人口的丁税这一类,税收上来都是要入国库,由另一位九卿【治粟内史】来负责。
而山海池泽的税收,则是由少府来负责,进入皇室的账户。
相应的,如果是皇室的各类支出,就是通过少府来扫码支付。
就比如这次,章邯带着人在骊山修陵墓,就是皇帝自己的事,所以这摊子事都由他来负责。
于是【少府】这个职位,你可以说他是财务总监+工程项目经理,但就是和“武将”两个字扯不上关系。
章邯这次带兵出征,相当于文官变武将,转职了。

章邯:大家好,我是技术出身
第二,章邯不是一个人
关于骊山刑徒的数量,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阿房宫和骊山的人数加起来是70多万,两边各自是多少不知道。
而且这是秦始皇时期的巅峰数字,到了秦二世这会儿,还有没有七十万,这就两说了。
小步认为,大概率是没有的,否则后面章邯直接平推就可以了,不用那么辛苦。
从后来的记载来推算,章邯这次能够拉出来的兵力,差不多在十几万这个数量级。
以前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总觉得章邯就是临危受命的英雄啊。自己跑到骊山嚎了一嗓子,带着十几万人就出去了。
后来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
面对十几万人,章邯如何让所有人都听到自己说的话?如何让他们令行禁止?
除非章邯有【统率光环+霸王色霸气】,否则那十几万人凭啥听他的?
事实上,咸阳城虽然防御力量薄弱,但绝不至于一个人都没有。
那些保卫城市和皇宫的禁卫军肯定是存在的,再加上骊山也有一些驻守的士卒。
这批人才是章邯能迅速拉出十几万人队伍的关键所在。
士卒的具体人数我们不知道,保守一点估计,1000人应该是有的。
他们都是受过正规训练的士兵,有着严格而成熟的上下级体系。
章邯将这些士卒作为“种子”,分散安排进骊山刑徒之中,他们每个人如同树木的根系一般,迅速地收拢起身边的人,将章邯的命令传达至每一个人。
有了他们的帮助,章邯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将这股力量投入战场。

骊山刑徒:兄弟们,冲啊!
第三,咸阳的武器充足要上战场打仗,赤手空拳肯定不行,要有武器、要有盾牌铠甲、要有弓弩箭矢等等。
这些东西可不是想要就能有的。
看看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啥武器都没有,只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当初秦始皇曾经将天下的兵器都集中到咸阳。
《史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小步不知道这个“金人”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
由于秦始皇的这道命令,咸阳是有数量充足的武器装备的。
骊山有人,咸阳有装备。
这是章邯能够力挽狂澜的物质基础,缺一不可。
三、大破周文周文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应该防御空虚的咸阳城,突然就多出来这么一帮能打的猛人。
看上去声势浩大的农民军,一头撞在铁板上。
史书记载很干脆,就六个字:
大败之,周文走。
就没有任何可以描述的战斗细节。
其实这不难理解,周文一路走来,人数急速增加,又没有打过什么硬仗。
这就让他没时间进行整编训练,也没法让士卒经历战斗的洗礼。
如此乱哄哄一群人,碰上突然出现的秦军,立即就被打回原形了。

章邯:周文,你小子别跑!
吃了败仗之后,周文跑到哪儿了呢?
曹阳。
大概就是现在河南陕州这一片,位于秦函谷关的东边。
看看,这败得是有多狼狈!连函谷关都没守住。
之后,双方有两个多月没动静。
章邯那边好理解,从后来的事情我们很容易看出,章邯不愧是技术流出身,打仗的风格就一个字:
稳!
他打仗从不轻敌冒进,几乎不会主动犯错,而且特别重视后勤粮草的补给。
即使是遭受失败,也不会是伤筋动骨的大败,休养一阵子就能卷土重来。
这种作战风格就很让对手头疼,高防御、高闪避,打不死你也能磨死你。
也只有西楚霸王项羽这种不讲道理的高暴击武将,才能克制章邯。
后面我们会看到,项羽对上章邯,基本上没有什么计谋,就是正面硬砍,破了他的防御。
即便如此,章邯最后也不是被击败的,而是自己投降的。
所以这个时候章邯蛰伏两个多月,一定是在积攒实力。之前虽然首战告捷,但手下的士卒毕竟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战力的稳定性无法保证。
于是这两个月中,章指导必定是补充了关中各县的兵力,增大老兵的比例。同时也可以休整训练、筹措粮草,让这些骊山刑徒迅速成为合格的士卒。
相比于章邯这边的厉兵秣马,周文两个多月驻扎在曹阳不动,这就让人很费解。
如果你还有余力,那么就应该收拢败兵,迅速再发动攻击,不给章邯喘息的机会。
如果伤亡确实很大,那么就应该早早往东撤退,待在函谷关门口实在太过危险。
结果周文就这么不进不退,堵在那儿不动。
小步推测有两个原因:
一是之前那么大的声势,全天下都看着呢。所有人都以为周文要进咸阳了,结果被人家一巴掌呼出来,面子上过不去。
二是周文已经派人去向陈胜求救,请求支援。
可陈胜哪里会有支援呢?
他既没有秦帝国那样充足的物资储备和成熟的后勤体系,也没有萧何这种级别的内政大才帮他搞后勤。
他有的只是一颗狂妄而浮躁的心罢了。

陈胜:周文啊,最近公司比较困难,你再忍一忍~
总之,周文没等到陈胜的支援,等到的是满血满蓝的章指导。
这一次没有任何悬念了。
再次击破周文之后,章邯紧追不舍,在渑池将周文送走。
《资治通鉴》:复走渑池,十馀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刎,军遂不战。
周文:我这从头到尾就没露过脸啊~
小步:一个配角,嚷嚷个啥?
至此,关中的威胁解除了。
接下来,章指导把目光投向了关东最重要的一座城池---荥阳。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
【楚河汉界系列11】
如果觉得不错,记得转发、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