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卒视角下的背水之战是什么样子?咱普通人能不能学韩信这么玩?

智晖看历史 2023-06-22 14:29:03

大家好,我是小步。

【楚河汉界系列48】呈上,我主页上视频和图文合集都有哦~

上一篇我们详细介绍了旷古烁今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用5步环环相扣的精妙操作,成功击溃了赵国的20万大军。

如果是讲故事,那最精彩的部分已经结束了;

如果是读历史,那战后的一些分析同样值得一看。

一、咱们普通人能不能学背水之战?1、韩信的官方解释

井陉之战打完,诸位将领得胜归来,纷纷来找韩信道贺。

同时大家还提出一个问题:

领导,之前你说我们能战胜赵军,我们都不相信啊。这背水之阵明显是有违兵法,我们究竟是怎么赢的呢?

很显然,哪怕是打完了仗,下面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赢。

韩信微微一笑,做出了一番解释。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韩信:我来解释一下

这可以算是原创作者的官方解释了。

韩信讲述了要用背水之阵的无奈原因:

这一战他手中的牌实在是不好。

我们之前讲过,在井陉之战开始前,由于【中路】的刘邦在荥阳撑不住了,就把韩信手下的精锐都抽调走了。

所以韩信手下的兵不仅人数减少,而且战斗力也不高。

用他自己的话说,叫“驱市人而战之”。

相当于从街上随便找了个人,就让他上战场了。

这样的士卒能指望什么战斗力呢?

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去和赵军作战,恐怕麾下的士卒会吓得四散逃跑。

所以只能用背水之阵,让大家没有退路,这样才能拼死作战。

这是韩信本人说出来的道理,按理说应该可信度极高吧?

无独有偶的是,在同一个时代,另一位战术大师项羽也用过异曲同工的“破釜沉舟”。

项羽:大家好,好几篇没见了~

同样的处于劣势,

同样的断绝退路,

同样的激发士气,

同样的以少胜多。

有两位历史大咖在前面打样,导致后人得出了一个结论:

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局面处于不利状况的时候,要敢于把自己放在“死地”,断绝退路。

这样就能够心无旁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一举扭转颓势。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假如,我们不从上帝视角来看这场背水之战,

我们只是一名普通的汉军将领或者士卒,

那么,我们眼中的井陉之战应该是这样的。

2、普通士卒看到的井陉之战

我叫小步,是一名普通的士卒,

追随韩信将军已经有一年多了。

这一次我们来到井陉,对面是20万赵军。

韩信将军依然信心满满,他带着我们背水列阵。

对面的赵军哄堂大笑,

我也觉得将军疯了,哪有这么列阵的?

可将军一声令下,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我不知道战斗持续了多久,

但我知道,赵军人数真的很多,

我们快要撑不住了。

关键时刻,韩信将军下令:

把旗子、战鼓统统扔掉,撤退。

早就等着这句话了!

我扭头就跑。

后面传来肆意的笑声,

不用想也知道,是赵军在哄抢战利品。

我们跑到河边,没有出战的袍泽们正在严阵以待,

他们打开阵型,让我们进去了。

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

我惊魂未定地看着四周,将军们正在大声呵斥,要我们重组阵型。

这时候,赵军又追过来了,前面的兄弟正在拼死抵挡。

无路可逃,我看着河水,胸中一团怒火升起。

真狠呐,这是不给我们活路啊!

真当我们是泥捏的没脾气?

兄弟们,跟我上!

又不知道酣战了多久,

突然,赵军开始慌乱了,

他们似乎想要撤走。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我知道一个道理,

打了我们这么久,现在拍屁股想走?

问问我手里的刀答不答应!

追!!

等我将最后一个敌人砍翻,

我发现,似乎,

我们赢了?

我看向校尉大人,想要确认这一事实。

可大人的脸上也是喜悦中带着茫然。

到现在我也不明白,

我们究竟是怎么赢的?

算了,我只是一名小卒,关心这个做什么?

我只知道,我们赢了!

----历史步行街

这就是参加井陉之战的普通士卒会有的感受。

别说士卒了,哪怕是汉军的将领,如果不了解韩信的全盘部署,恐怕打完了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赢的。

那么韩信能够获胜的真正精妙之处在哪里呢?

韩信:你们看不明白的~

3、韩信的成功密码

关于韩信此战的详细动作分解,请看我们上一篇《》,这里只是列个概括。

韩信一共有5步操作:

第一步,安排2000轻骑兵,提前埋伏在赵军侧翼;

第二步,10000人列背水阵,引赵军出战;

第三步,佯装败退,一箭三雕;

第四步,“开门---关门”的关键操作,顶住赵军进攻;

第五步,2000骑兵突袭赵军大营,赵军崩溃。

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第一步的轻骑兵,已经证明是最后获胜的关键胜负手,没有这个事先的安排,不可能让赵军陷入混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胜。

不过这一步的安排,肯定是绝密,大部分的汉军是不知道的。

第二步之中,韩信的动作是最多的。

先是放出豪言一定能赢,又是列出背水阵,惹得赵军哄堂大笑,最后亲自率军主动进攻。

这一切的一切,目标只有一个:

骄兵之计。

让赵军觉得汉军背水列阵已经没有希望了,一定可以轻松获胜。

在进攻的时候,打出自己的旗号,则是告诉赵军:

我韩信在这里,是一条大鱼,快来抓我啊~

本来就轻敌的赵军,一看有功劳可以拿,于是一大半人就出去了。

第三步韩信丢下旗帜、战鼓,佯装撤退。这是进一步地增加赵军的轻敌情绪。

赵军一看韩信已经逃跑了,警惕心已经几乎为零,一股脑地追了上去。

于是一箭三雕的结果是:

赵军的阵型乱了;

赵军的追击速度被延缓了;

大营里剩下的赵军也出去抢功劳了,大营空了。

而第四步的安排则是针对汉军自身,具体的原因我们上一篇已经详细说过。

韩信用最短的时间消弭了佯装败退所带来的混乱,重新组织了阵型。

同时由于【背水】的原因,汉军的士气被激发,战斗力狂飙,成功顶住赵军。

到了第五步,就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所有的赵军都在前面作战,却又久攻不下,越打心态越浮躁。

而2000骑兵偷袭赵军大营,简直毫无难度。

之后赵军发现大营没了,士气瞬间降为0,阵型崩溃,一切就都结束了。

整个井陉之战,韩信的五步动作是环环相扣,如同一条锁链,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不可能是大胜的结果。

在传统印象中,安排骑兵偷袭赵军大营,以及背水列阵激发战斗力这两点是最关键的。

可事实上,不起眼的二、三、四步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韩信成功地让赵军的心态从【轻敌】到【焦躁】,再到【慌乱】。

赵军的每一步动作,都是被韩信牵着鼻子走。

而所谓的【背水】,其实是在这一战的最后阶段才发挥作用。

没有前面那么多的铺垫,单靠一个【背水】,韩信就能赢了吗?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韩信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真的把话说全了吗?

关键的操作都告诉大家了吗?

恐怕没有吧~

韩信的话像不像是现在成功学的传记?

那些写在书里的方法,都是大咖愿意告诉你的;

那些不愿意说的、不能说的方法,你一个字都不会知道。

注意!

是韩信把一切都盘算好了,才去背水列阵;

而不是先背水列阵,然后再赌运气。

这个先后顺序千千万万别弄错了!

回到最初的话题,“背水之战”咱普通人能不能学?怎么学?

我想诸位心中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二、井陉战后的局势1、韩信见到李左车,恭恭敬敬行礼

大获全胜之后,韩信亲自下命令:能够活捉李左车的人赏千金!

顺带提一下,这位李左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

名将世家,不服不行。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李左车很快就被捉住了,押到韩信的面前。

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请李左车上座,恭恭敬敬地将他当做老师来对待。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这可能就是顶级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李左车

2、韩信问策,燕国归降

按照韩信的打算,拿下赵国之后,是准备继续向东进攻齐国和燕国的。

可他想听一听李左车的意见。

李左车表示:你的进展实在太快了,不能再打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

确实是太快了!

井陉之战打完是公元前205年10月,而韩信渡过黄河是在8月。

也就是说三个月的时间,西魏、代国、赵国全没了。

这样彪悍的战绩已经让你韩信威震天下了,不需要再去证明什么了。

此时你的士卒已经非常疲惫了,你的后勤补给也并不充足。

这个时候再去冒险远征,真的不是个好主意。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

一番话说得韩信瞬间清醒,再也不提远征的事情。

在李左车的建议之下,韩信休整士卒、安抚人心、消化之前的战果,并且派遣使者前往燕国。

弱小的燕国听说了韩信的赫赫武功,吓得瑟瑟发抖,直接归顺了刘邦。

小步不得不吐槽一下,从春秋战国到楚汉争霸,除了荆轲刺秦,燕国真的没啥露脸的时刻,想加戏都没法加~

其实在李左车给韩信说的一大段话里,非常隐晦地指出了韩信的弱点:

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打仗是一把好手,可要是再高的层次,那就差点意思了。

可惜啊,韩信没听进去,要不然不会是那样的结局。

结语

在兵仙韩信的超强攻击力之下,此时的黄河以北,已经全部归属刘邦。

接下来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韩信都留在赵国休养生息。

【北路】的形势一片大好,

【中路】的刘邦依然在被项羽日常吊打,

那么【南路】呢?

“汉初三大名将”的最后一位,

九江王英布,

该上场了吧!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

【楚河汉界系列48】

我悠哉地写,您慢慢地看。

关注我主页的【合集】,可以看到之前的系列文章哦~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