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的七月,烦躁的心情
个人公众号好久没有更新了,6月也只写了一篇,真的是愧对了那些经常浏览我写的故事的读者朋友们了,也惭愧于那些曾经在公开场合替我吹嘘我的文采的朋友。缘何如此?是因为环境使然、心情所致。
6月是毕业季、考试季,而7月又是招生季、“志愿季”。每年6月和7月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莫名地烦躁,今年似乎更甚,睡眠少、内心焦虑,说实话有10多年未曾如此了。追溯起此生理反应、心理表现的原因,皆是缘于高考。
上个世纪的高考那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俗语也是那个时候概括出来的),竞争无比激烈,应届生能够通过高考的学生凤毛麟角,尤其是在经济及教育均不发达地区,高考升学率低得让现在的人们难以置信,有些学校的本科录取率甚至连年为零,一些班级考不取一个大学的是十分正常的事,复读也就成为那些不服输而又试图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考生最为普遍的选择了,那时不仅有专门的复读学校,各所高中每年也都开设好几个复读班,而且还有高考分数的要求——不是所有落榜生都有资格和机会复读的。

一些考大专都有困难的,特别是英语学科成绩极差的,会选择报考中专。有人或许会认为考中专会比大学容易些,那就错了,中专只是比大学少考一门英语而已,但报考中专的考生也多,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大学,我记得在我隔壁班里有一位考生考了8年中专都没有考上(当时好多人调侃“八年抗战都胜利了,他八年高考还在路上”),我考上的那一年他又没考上,不知后来有没有继续复读、有没有成功上岸。正因为如此,那时好多考生只有在写毕业纪念册留言和填写志愿时,才敢写上本科高校的名字,平时想着至于能够考取一个专科就是全家的荣耀了,反正我是在我之前我们村里考上的第一个专科的大学生。哪像现在考个专科如此容易、可选择的学校有那么多。如果论起高考录取的含金量来,我想现在考上一些什么排名不太靠前的211甚至985高校也不一定比得上当时一些有名的专科学校。
正因为那时高考难,所以学生也就分成了两类人群:一类是估计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考不上个中专或者大专的,他们便随遇而安,能够高中毕业了就行;另一类是高考尚有希望,家庭各方面情况也支撑的考生,他们便不断地复读,也比第一类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类考生学得真的是没有白天与黑夜,废寝忘食、挑灯夜读是常事与常态,让题目不断地折磨自己才踏实。高三期间,我曾一次被蜡烛烧焦前额的头发(困得睡着了),两次在从教室回宿舍的路上撞在墙上——用眼时间过长,天黑,再加上那时还不懂近视的症状为何。因此,高考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即使在考取大专之后,每年的6月和7月都会坐卧不安,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多年,直到工作了若干年后才有所好转。儿子高考的那年,我的“高考后遗症”再度“复发”,只是那时我不敢在儿子面前表露。儿子高考后,我的状态又回升,不知为何今年竟又加重了。

6月先是高考,10天后便是中考,成绩陆续公布,估分、填不填志愿、填怎样合适的志愿,便成为了许多考生和家长头疼而又纠结的重大事情。每年都会有我当下的学生、以前的学生、亲戚和朋友的孩子面临中考或者高考,于是我这个老教师便成为了他们咨询的对象。可即使我是老师,我也不是精算师或者预言家,有些话能说,有些话是不能说的,主意也不能帮他们定,只能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罢了。
招生季某种程度上也是“诈骗季”,每年的这个时期,一些片子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一些考生和家长也被骗得鸡飞蛋打,严重的倾家荡产。骗与被骗,都是因为有市场,正如那句俗语“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说得那么朴素而直白的一样,因为招生存在竞争,竞争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者,此时便放松了思想警惕,对他人提出的一些许诺或者入学机会,自然选择了完全相信,很少有人会想想这样的许诺或者“骗局”是否值得推敲。特别是今年在现场目睹一个家长电话里流露出的10万块钱打水漂时的愤怒与无助,而仅仅是为了上一个职业中学。我想这个男人一定不是低智商的,否则不会从大老远的地方跑到这里能谋生并生存、生活那么久,之所以轻信,是因为对招生规则不了解,更是“关心则乱”的病急乱投医。对此,我只能表示同情,每年各个学校和老师都会提醒家长谨防上当受骗,可每年都会上演同样的悲剧故事。

进入6月以来,就接连出现连续多日的高温,即使下几天大雨、暴雨,可气温依然居高不下,所以让人的身体觉着不舒服,心情就跟着愈加烦躁了。没有好的心情,便无法静下心来写东西,值得开心的一件事是到国外半年多的儿子还有几天可以回来了,因为有了期盼,心情也便稍许好了一些,于是有了这7月的第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