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第九连在平山县北苍蝇沟村创建,是一个专门生产枪弹的工厂。
成立初期,共有职工150余人,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从军区工业部第一、第二连抽调来的部分人员,其中包括从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来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的一部分技术工人;二是在当地招收的部分青年农民;三是部分参加井陉煤矿暴动的工人,四是从前方调到后方的一些战士。
连长任九如,指导员王江涛(兼党支部书记)。连部设材料员、管理员、卫生员、文书、通讯员、勤务员各1人。·
生产机构设三个股:机工股,设股长1人,有工人30人,车床1台,手摇钻床1台,台钳4副。
压力股,设正副股长各1人,有工人60余人,小手扳螺旋压力机8台。
完成股,设正副股长各1人,有工人40余人,小手扳螺旋压力机2台,缩口机1台,小压片机1台,底火孔钻床1台,碾片机1台。
生产用原材料来源于三条渠道:(1)无烟药、硫酸、硝酸、酒精等材料,由工业部所属化学厂提供。(2)氯酸钾、虫胶漆、雄黄等材料,主要由工业部派人通过敌占区商人采购。(3)杂铜、铜制线、紫铜元等材料,由工业部动员根据地老百姓献缴或征购;紫铜线和钢材则通过割取敌人电线和拆毁敌人铁路道轨的办法解决。
九连成立后,经过两个月的试制,即转入正式生产,主要制造6.5、7.9毫米步枪和9.2毫米重机枪复装枪弹。生产过程大体可分为五步:
一是将旧弹壳整形还原,即将从战场上收集回来的旧弹壳装在模具内,用手扳螺旋压力机通过模具整形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去掉废底火,并用车刀切去口部延伸的部分。
二是轧制发射药,即将缴获敌人的山炮弹中拆出的无烟药条轧成碎块,作为发射药(1941年下半年改用化学厂生产的无烟药)。
三是制造底火,即将自制的含有雄黄、氯酸钾、雷汞、桃胶、玻璃粉等成分的底火药,用毛笔蘸入底火帽中做成底火。
四是制造弹头,即用从民间收购的紫铜元作材料,冲制成弹头外壳,灌上铅,做成弹头。
五是总装成弹,即在已整形还原、切过口、洗净的旧弹壳上装上新底火、发射药和弹头,用三爪卡头锁紧弹壳口。成型后,再将底火部、弹壳与弹头连接部涂以防潮漆。
复装枪弹的生产工序繁多;完全用人力、手工操作。当时,由于人员、工装、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同时安排多品种生产,只能根据工业部每月下达的生产计划,完成一种型号的复装枪弹后再安排另一种复装枪弹的生产。
初期,复装枪弹月产量为3.5万发。后来随着工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模具、设备的逐步增多和工艺的逐步改进,产量不断增加,至1944年,最高曾达日产1万发。
从战场上收集回来的旧弹壳是有限的,经过一次复装整形之后大多数不能再用,供给日趋困难。自制全新枪弹已成为当时刻不容缓的任务。自制全新枪弹比复装枪弹在技术上要复杂、困难得多,而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制新弹壳。
1942年初,迁至平山县木头沟村后,在工业部技术研究室派驻连队的技术人员指导下,用买来的铜皮试制出驳克枪全新枪弹。冬季,二连从废旧杂铜中提锌获得成功,为生产全新枪弹开辟了前景。1943年下半年,九连开始制作全新步枪枪弹。首先用纯锌、纯铜炼制锌黄铜铸成黄铜板坯,再用碾片机将黄铜板坯碾乱成板材,下料后经在冲模内多次拉伸,制成弹坯料。最后再经切口,切退弹槽,压出炮台(底火凹部),钻透火孔,一个新弹壳就诞生了。
全新枪弹试制成功后,随即转入正式生产,月产达3.5万余发,年产40万余发。
生产复装和全新枪弹初期,曾出现枪弹出膛后爆炸、脱铅和飞行中翻跟头等问题。主要是由于生产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弹头尖冲模调整不正,弹壳冲出后壁厚不匀,弹头罐铅后没有卷边等原因造成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了改进产品质量的措施,实行质量负责制。要求化铜组严格掌握铸造黄铜板坯的材料配比,提高材料性能;冲制弹头尖、弹壳人员提高工装模具的精度,每个生产人员要在产品上打上标记,如机工人员将标记打在模具上,生产枪弹人员将标记打在成品木箱上等。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保障前方部队作战的需要,还建立了估工(定额)制度,明确每个生产人员每天必须完成估工数量。
根据军区工业部的指示,开展了创建模范连活动。在开展创建模范连活动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在生产枪弹过程中,为了确保底火药既灵敏又稳定,必须通过试验找出底火药最佳配方比。连长任九如知道这项试验很危险,毅然亲自作试验,在搅拌调和过程中因底火药猝然磨擦起火,不幸烧伤面部。他的模范行动,使全连指战员深受感动。大家以他为榜样,发扬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争先恐后地要求进行试验。在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总结了经验教训,很快找出了底火药最佳配方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保证了全连生产任务的完成。
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对工业部派驻九连的胡达佛、任一宇技师和本连的技术人员,一直采取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帮助,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的方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在生活上,尽管当时连队的生活十分困难,仍然按照上级的规定,保证为他们每月发十二元津贴,全部吃细粮。就是全连连小米也吃不上,只靠吃黑豆度荒的时候,也仍旧保证上述生活待遇。为了提高连队的技术水平,胡达佛等技术人员亲自上课,讲机械原理,讲绘图知识。他们千方百计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搞复装枪弹到全新枪弹,所有重大技术问题都是他们帮助工人一个一个解决的。
由于年年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搞得好,充分发挥了技术人员的作用,与当地群众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于民国31年被工业部评为模范连。
紧紧以生产为中心,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1944年初,迁至乎山县郄家庄村,招收了部分青年农民,人员增至300余人,并增加了部分机器。其中机工股工人增至40人,设有钳工、烘炉、化铜、木工等组,有车床6台,手摇钻床2台,台钳7副;压力股增加大手扳螺旋压力机3台。
这时,一些军工老战士思念家乡,有些厌战情绪,产生了思想波动。针对这一情况,党支部和连队领导在做好全体党员思想工作的同时,召开了控诉大会。广大军工战士纷纷登台控诉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激发了对日本侵略军的刻骨仇恨,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根据群众的要求,连队领导因势利导,又及时召开宣誓大会。在会上大家一致表示,不打败日本侵略者绝不回家,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全连群情振奋,生产日益高涨。会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派皋峰等人专门来到九连总结了这一典型经验,并在全军区推广。
1944年8月,奉军区工业部命令,迁至阜平县吴家庄村,并改称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直属兵工生产管理处二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