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接壤,南与河南省的南乐县相连,西部、北部与本省的魏县、广平、馆陶毗邻。面积1053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境内一望平原沃野,漳河、卫河、马颊河像凌空而降的飘带,从县境南北穿过,将全县分割为卫(河)东、卫(河)西、漳(河)北三个大块。
从先秦实行郡县制以来。大名县先后数次与魏县、元城县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现在的大名县境,是历史上大名、元城两县的疆域。
大名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旧志载:“阳平(历史上曾为阳平郡),古名胜地,介齐、鲁、晋、赵间,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众,密迩辇毂,声教先被”。春秋时期,初属卫,后属晋,晋公子重耳曾出于五鹿(古地名,在今城东45里)。战国时期属魏,魏武侯以为别都,其公子元曾食邑于此。汉成帝时,以孝元皇后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故曾以“贵乡”名之。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驻跸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999年),御次于此,“铠甲于军中”,契丹主隆绪“知帝亲征,纵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为京都开封的“北门锁钥”。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宗纳吕夷简之议,升大名府为北京,以示抗辽决心。
大名自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至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的1700年间,先后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曹魏黄初二年(221年)置阳平郡,北周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田悦僭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宋为北京大名府,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民国3年(1914年)建大名道,辖冀南47县。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辖13个县。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将县城及郊区建市,不久废市并入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名”不乏倜傥、瑰琦、忠孝、廉节之俦”,历史上官于斯土者,如狄梁公仁杰,寇莱公准,韩魏公琦,文路公彦博,欧阳忠公修,苏侍郎辙等;乡贤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风的柳开,人民喜爱的赋作家束皙,号称“殿上虎”的刘安世等。皆彪炳史册,为后人所称道。共产党建立后,则有郭隆真、冯品毅、平杰三、王从吾,赵纪彬、谢台臣、晁哲甫、解蕴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领导人,或出生于大名,或执教、就读于大名,或工作于大名,为大名县人民作出过重大贡献,为全县人民所尊敬和称颂。
大名又是一个革命老区。民国15年(1926年)在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建中共大名特支,民国16年(1927年)4月建中共大名县委。抗日战争期间,宋任穷、陈再道同志率部队活动于卫东地区(当时为元城县),打击日本侵略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从善楼村建立小型兵工厂,制造地雷、手榴弹,供游击队、民兵使用,在白果村建小型印刷厂和抗日高级小学,军民团结,齐心抗日,生气勃勃,曾有“小太行”之称。民国28年(1939年)12月,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同志曾在善乐营召开冀南、鲁西北地区的部队团级干部及县长、县委书记会议,讲述巩固根据地的重要性,有力地鼓舞了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中央对大名人民极为关怀。1951年春,杨秀峰同志(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曾亲临大名,组织大名县人民与冀中的饶阳县人民开展互助合作竞赛运动。1966年邢台大地震未息之际,周恩来总理亲临大名,并到前桑圈村指导大名县抗旱打井斗争。李先念、李雪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到大名视察,指导工作。
(二)
翻开大名县的历史,远的不说,仅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全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忍受着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剥削,更遭受过日本帝国主义的8年侵占和摧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受北洋军阀反动势力的统治。曹锟曾首先控制直南,曹锟倒台后,又被吴佩孚控制,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大名又被奉军占领。军阀势力与土豪劣绅相勾结,侵占百姓庄田,霸占人民妻女,天雄古治暗无天日。
二、受地主豪绅的压榨与剥削。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的过程中,大名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到大地主与资产阶级手中。土改前东大江的汪家,石家庄的史家,北峰的刘家,均有土地数百亩之多。据史料记载,那时占农户5%左右的地主富农占有农村土地的50%以上,而广大劳动人民在仅有的几亩土地上辛劳一年,不彳导温饱,贫苦农民有的租种土地,有的靠当长工出卖劳力维持饥寒交迫的生活。
三、受土匪、恶霸的剽掠和骚扰。那时,土匪多数是拥有枪支的半公开的集团,许多土匪头子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在地方上挂个一官半职,实际上是半官半匪,亦官亦匪的“土皇帝”。他们与地方上的恶霸、地痞、烟鬼、无赖沆瀣一气,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又互相磨擦火并,受害的则是劳苦大众。
四、受官商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解放前,大名没有大的工厂,只有一些小的官商和资本家的作坊。他们用最低的工资,实行超强度的劳动,工人每天劳动10几个小时之多,却仍然难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五、受帝国主义的侵占和摧残。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郎某鄂某将天主教传入大名,1898年美国传教士也来到大名,以“办慈善事业”为名,发展教徒,毒化和麻醉人民,实行文化侵略。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大名城,在南桥口、龙王庙、杨桥、万堤、营镇、束馆等集镇安置据点48处,对人民实行“强化治安”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大名县人民是英雄的人民。1840年以来,为争生存,争民主,争自由,反抗压迫和剥削,反抗旧政府黑暗统治,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先后进行过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咸丰八年(1858年)8月,南庄村农民赵金声率众抗粮,打死县令,9月。被斩”.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名曾发生过烧法国教堂驱赶传教士的斗争,清末以来,农民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没有先进的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失败了。
大名向何处去?怎样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这是当时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此形势下,首先觉悟的是一批有志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为了寻求真理,奔赴外地求学和寻找革命道路。崔岳村乡南冯庄村的冯品毅,1918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积极投入。五四”爱国运动,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是大名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金滩镇回族女青年郭隆真,冲破家庭束缚,到天津求学,和周恩来等创办s觉悟社”,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之一。1926年8月,冯品毅返回大名,受七师校长谢台臣聘请,在七师任教师。他以教英语为名,在学校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大名第一个党的地下组织——大名特支在七师诞生了。她是星星之火,照亮了沉寂黑暗的大名大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革,从此大名人民有了正确的领导,先后掀起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
党组织领导了有名的七师学潮,驱逐了反动校长张达夫,挽留了具有革命思想的校长谢台臣,使七师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一度党员、团员以及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的成员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以七师为阵地,向清丰、南乐、濮阳、东明、长垣、内黄、巨鹿等20余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点燃燎原烽火。七师不仅是大名党的诞生地,而且被誉为“直南党的策源地”。
1928年至1930年,大名连年受灾,加上苛捐杂税,人民处于严重饥荒之中,而国民党政府,勾结帝国主义,搞什么“华洋义赈会”,名日“赈灾”,实际上却以高利贷形式盘剥农民,激起群众强烈不满。党组织领导群众揭露。义赈”假面目,掀起了反。华洋义赈会”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历史上,大名部份农村群众有淋硝盐习惯,国民党政府和资本家为垄断市场,搞盐业专卖,禁止群众淋盐,激起群众不满。党组织领导群众,组织起来,成立。盐夫联合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盐巡”斗争;与此同时,党组织还组织和领导了儒家寨一带的。杠子会”斗争以及反对“官尺”,“官斗”和。抢麦”斗争。这些斗争虽然有的胜利了,有的失败了,但它最大的收获是斗争锻炼了人民,教育了人民,使他们认识到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是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推倒他们,就永远没有翻身解放之日,而要取得斗争胜利,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作指导,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反动政府弃城南逃。大名境内敌伪横行,土匪四起,一时“逃跑论”、“投降论”、“亡国论”甚嚣尘上,人民群众恐慌不安.当此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之际,共产党员解蕴山、李大磊等同志在与上级党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提出。就地抗战,反对逃跑”、抗战到底,反对投降”的主张。1938年5月组建了大名县第四区抗日游击大队,随后又创建抗日民主政府。不久,八路军进驻冀南,党组织得到恢复。大名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坚持了8年腥风血雨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大名、元城抗日根据地,1945年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每胜利之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1947年1月,国民党军队二次占怂4大名县志领大名,杀害共产党员,活埋基层干部。大名县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对此种种罪行进行了坚决的反对和抵抗,使他们龟缩于城内,仅仅1个月就逃跑了。
在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中,大名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据统计,在这两个时期,全县6600多名青壮年参军参战,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一起入伍的英雄人物和模范家庭,有1379名优秀儿女牺牲于战场上。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时期,打狗、破路、交公粮、围炮楼、“空室清野”,配合子弟兵,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在解放战争中,抬担架,送给养,军队打到那里,支援到哪里。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这些贡献,将永载史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