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日东进游击纵队:1938年1月,根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由一二九师七六九团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和七七一团、七七二团、七六九团的3个骑兵排组成的骑兵连共5个连的兵力组成一二九师抗日东进游击纵队(简称东纵)开赴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
3月东纵王昌才团进驻清河旧城,县战委会在旧城南召开公判汉奸田润生大会,团长王昌才率部队参加并讲了话,会后在戏楼南将田润生处决。
1939年春,日军攻占南宫,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冀南行署副主任宋任穷率部分部队转移到清河赵楼庄村驻扎,转移时徐副师长经宋任穷手赠清河县委部分枪支。是年6月,冀南军区机关及“东纵”部分部队进驻清河县葛仙庄、武家那一带进行休整。是年冬冀南军区机关及。东纵之一部,驻守在杨二庄、戴家屯、豆坞一带村庄。
12月29日,“东纵”司令员陈再道在杨二庄召开军事会议。1940年6月,冀南军区机关及“东纵”进驻清河达数月之久。7月,冀南行署、军区在许二庄召开军人大会,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主持,司令员陈再道讲话,周围数十村的干部群众参加,会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会后召开了军民联欢会。
八路军七旅十九团:七旅十九团辖3个营12个连。1940——1944年9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主要战斗在清河、武城、枣强、枣南、故城一带。参加了著名的“讨逆反顽”、“王高路破击”战役和“四·二九”反扫荡。在县境内组织指挥了华家那、西高庄、西张宽、沈庄、武家那、大辛庄等大小战斗几十次,战绩卓著,为清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敌后武工队1942年“四·二九”铁壁合围后,清河完全沦为敌占区。冀南六地委六专署为了开辟清河工作,任命敌工部科长杜连为清河县长,率一个武工队(一个连)从北边进入清河,边走边打,沿途张贴布告。
武工队进入清河时,日伪在境内先后修了30余处据点、侵华日军及伪军3000余人,修通了王高路、王油路、王临路,开挖了军营至渡口驿,南田庄至油坊两条路沟。全县实行了保甲制度,设置了23个伪联乡,把清河变成了“网式”囚笼,碉堡林立,路沟纵横,一片白色恐怖。正象清河战委会主任焦景尧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住在炮楼下,夜观路上灯,行军必过路,天天跑敌情。”因环境恶化,杜连带队撤走。
八九月间,以十九团三营营长李士栋为队长,马普为指导员,十九团、二十团的班、排长为骨干,组成20余人的敌后武工队在十九团三营分支书记石雄的带领下,再次进驻清河开辟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打击小股敌人,铲除汉奸、叛徒,寻找隐蔽的党员干部,恢复党的活动,协助县委县政府逐渐恢复清河县区级抗日政权,扩大游击区,建立小块根据地。
武工队进驻清河后,从北向南发展,主要活动在一二区。9月间活捉连庄伪军小队长,10月间镇压了谢炉据点的一个汉奸,打开了一、二区的局面。武工队利用灵活、快速、隐蔽等特点,在敌占区开辟了几小块根据地。11月后,清河党组织逐渐恢复,武工队亦改编为县大队,县大队下辖一个基干连120余人,基干连的连、排、班长,均由武工队队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