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历史上发生的虫灾

小西水历史 2025-04-20 11:20:32
林西县农作物害虫,有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两种。对本县农作物危害较严重的地上害虫有:粘虫、粟茎跳甲(俗称土跳蚤)、麦蚜、谷子象甲、玉米螟等;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俗称拉拉蛄)、金针虫、蛴螬(俗称地狗子、鸡粪虫)、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切根虫)等。 本县自开垦农耕始,各种虫害就有发生。解放前,农民对虫害不认识,也无防治措施,只好听天由命或求神拜佛。解放后,开始对各种虫害进行人工和药物防治,但是,地上或地下害虫危害仍年年发生。 1953年,全县大部地区发生粘虫危害,发生面积达30余万亩,其中绝收面积达3.74万亩。 1955年,全县除三、四、七区外,其它各区普遍发生二代粘虫危害,尤以六区(五十家子)最为严重,有的地块虫口密度很大,一株灰菜上就有70多条粘虫,一般的也有15—30条,大豆和线麻等作物的叶子全部被虫吃光。 1957年,全县5万多亩小麦和1万亩玉米发生二代粘虫,减产粮食15万公斤。 1959——1975年,全县共发生较严重的地上、地下虫害6次,发生面积达62.5万亩,减产粮食98万公斤,减产甜菜766万公斤。其中地老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危害面积达6.5万亩,减产粮食11万公斤,减产甜菜766万公斤。 1976——1996年,20年中,本县共发生14次二代粘虫危害,其中有5次重发生、6次中度发生、3次轻发生,发生面积达86。6万亩,减产粮食298。1万公斤;发生粟茎跳甲、谷子象甲等虫害3次,发生面积达19。6万亩,减产粮食72。7万公斤;发生蝼蛄、地老虎、金龟子(蛴螬成虫)等地下害虫危害6次,发生面积达41。5万亩,减产粮食98万公斤,减产向日葵11万公斤,减产甜菜1061万公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