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那个打仗的时候,民兵里头有了一种个头挺大、威力十足、让人看了就害怕的新式武器。那些还没亲眼瞧见过它的人,心里头对它的好奇劲儿可大了去了。
这个大块头的厉害武器,说白了就是个巨型地雷。为啥说它大呢?因为它是专门为了摧毁日本鬼子那条铁路而设计的。造出这玩意儿的高手,后来成了咱们中国核化学化工领域的扛把子人物,他就是汪德熙先生。
【八路军自己的兵工厂】
从1938年起,汪德熙就成了八路军兵工领域的关键科研人员,他在敌后根据地书写了一段兵工界的传奇故事。
国共两党第二次携手合作那会儿,按理说,国民党每年得给八路军和新四军拨发军费和武器装备。可蒋介石对我党心有不满,军费总是一拖再拖,能不掏腰包就尽量不掏。至于武器装备,那更是比军费还要稀缺的宝贝,他自然更不会轻易放手了。
没有枪支弹药,八路军究竟咋能把鬼子赶走呢?他们自有妙招应对:
首先,得靠抢夺来的物资。
八路军其实是从红军变过来的。在长征那时候,红军丢了好多好多的东西。所以,每次跟日本鬼子打完架,八路军的兄弟们就得去战场上收拾收拾,顺道儿捡些日本人留下的枪炮啥的。
不过,并非每次打仗都能捡到枪,通常只有在把敌人全歼的时候,才能捞到不少武器。但跟日军打歼灭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就算真打赢了,小日本也不会轻易投降交枪,他们平时对子弹管得紧,所以打完一仗,能捡到的武器往往没几样。
所以,八路军不会光靠着缴获来的东西过日子,他们还有另一手准备。
第二点,就是依靠国外的帮助。
说到国际上的帮忙,宋庆龄和一些海外的爱国朋友真的是出了大力气。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缘由,这些援助实施起来特别费劲,对于抗击敌人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起不了太大作用。
有些人可能会琢磨,苏联说不定也会帮衬着八路军一把,但实际情况是,苏联也就只是往根据地送了好些马列主义的书籍,旁的啥也没给。很明显,这些书对打鬼子可没啥直接的杀伤力。
肯定的是,八路军不会傻乎乎地等着国民党发钱发枪,到头来啥都得靠自己搞定。所以,八路军自己的武器制造坊就在这时候应运而生了。
【八路军中的知识分子汪德熙】
汪德熙1913年在北京呱呱坠地,16岁时,他凭借出色的成绩,在北师大附中拿了头名,顺利入学。两年后,他成功迈进了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大门,这一步,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的探索铺平了道路。
后来,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变,汪德熙和其他好几百位北平的文化人,一块儿逃离了被敌人占领的地方,来到了冀中的抗日根据地。从那以后,他就加入了八路军的兵工厂,成了其中一员。
汪德熙悄悄去了抗日根据地,这事儿他没敢跟家里说。他告诉家人,自己要去天津清华的分校当老师。为了让家里人不起疑心,他每个月还特地找人往家里捎钱。
汪德熙为了成功溜进根据地,一路上都装成传教士的模样。他甚至学了一句日语,以备不时之需,好让自己能混过去。
汪德熙先生那会儿悄悄进了根据地,这事儿捂得挺严实。抗战打完了,保密工作还在继续。一直到新中国站稳了脚跟,他这段不为人知的经历才一点点浮出水面。
汪德熙老先生身着一袭传教士的长衫,旁边跟着几位八路军探路的侦察兵,这事儿一看就知道,那会儿去根据地的路上可不太平,同时也反映出八路军对汪德熙老先生这种大才子的看重。
经过好一阵子的心惊胆战,汪德熙总算是抵达了根据地。一到那儿,他们就受到了冀中军区吕正操将军的热烈迎接,倍感温暖。
【知识分子不用枪就能打鬼子】
老外总觉得东方的读书人就是那种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的模样,但他们只瞧见了中国读书人的外表。实际上,他们骨子里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就算不上战场,他们也能智取敌人的精英队伍。
汪德熙没来冀中那会儿,八路军手里的民兵,大多都靠着黑火药做的地雷和手榴弹。那种玩意儿威力小,顶多是用来骚扰下敌人,或者是自个儿防身用。
说到底,实战中能不能派上用场,结果很明显,根本不行。因为这些靠黑火药做的手榴弹,扔到敌人阵地后,多半都没动静。连人都伤不着,炸掉敌人的炮楼那就更别提了。
抗战那会儿,一开始冀中的八路军在运河里意外捞到了阎锡山不要的氯酸钾,那可是做炸药的好东西,挺管用的。不过,这些玩意儿毕竟有限,早晚得用完,不能光靠这些吃老本,所以还得另寻出路。
汪德熙到了根据地后,头等大事就是琢磨咋能找到更多的炸药。
汪德熙真是给力,没多久就把那个棘手问题给摆平了。
那时候,日军为了多收粮食,硬要农民买他们的肥田粉。可大伙儿心里都不乐意给日本人种粮食,再说了,那肥田粉的价格也挺高,大家伙儿谁都不愿意掏钱买。
不过,日军对肥田粉的销路并不担忧,他们自以为得意地将肥田粉卖给了农民,却没想到,真正把这些肥田粉推销出去的,其实是八路军。
那么,八路军为啥会需要肥田粉呢?这其实得归功于汪德熙先生的聪明才智。
他察觉鬼子卖的那种让田地变肥的粉里头,氯酸钾含量可不低,而且还挺多。要是能把这东西弄出来,再通过一些化学手段捣鼓捣鼓,就能变成做炸药的材料了。
日军压根没想到还有这一招,正乐呵呵地数着钞票呢,压根没预料到,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有一天竟然会反过来对付他们自己。
无疑,从肥田粉里提取氯酸钾可不是件轻松事儿,那时候的肥田粉杂质特别多。为了提高炸药的制作效率,汪德熙得找北平的一些教授问问,但他出门挺难的,于是就靠写信来沟通。
用信件来传递消息,按理说日军应该很容易就能察觉到,但他们竟然一直没发现。原因在于日军压根看不懂那信,而且对肥田粉计划一无所知。就算他们翻译出来,也看不出啥不对劲,因为信里头压根没提炸药和抗日的事,外人很难琢磨出其中的门道。
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冀中根据地的炸药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让日军吃了不少苦头。日军心里直犯嘀咕,他们明明加大了封锁力度,可八路军的炸药供应却好像没完没了,怎么查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只能干着急,气得直跳脚。
汪德熙在冀中地区帮八路军解决了子弹短缺的难题。
在那个根据地的工业条件下,自己做子弹真的挺不容易的,主要就是靠回收利用,也就是把打出去的子弹收回来再加工。可难题在于,火药嘛,咱们还能自己捣鼓出来,但弹头和底火这些玩意儿,上哪儿去回收呢?
汪德熙等一众专家提出建议,让八路军战士潜入敌占区采购些铜板和丧葬用品。这些玩意儿太普通了,日本兵压根儿不会往那儿想。
八路军把收集到的铜板送到军工厂,他们用冲压技术,把这些铜板做成像弹头一样的漏斗形状。接着,再往这漏斗里填充铅,这样做出来的成品,质量能跟日本三菱兵工厂的产品不相上下。
这种策略,是日本那些武器装备向来完备的家伙们,绞尽脑汁也琢磨不出来的,这就足以证明咱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多么了不起。
汪德熙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肚子里的墨水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匕首。就算不去前线拼杀,也能让那些鬼子的精英部队栽个大跟头。
正是因为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力量,咱们最终赢得了胜利。
得说说汪德熙先生,他真的上过战场。
有次,八路军打算把鬼子的铁路给炸了。南边的爆破小组挺顺利的,可北边的那组却碰到了麻烦。问题出在一个工兵身上,这家伙分不清颜色,结果把线给接错了。
火车这时候已经进站了,汪德熙顾不上那么多,他赶紧动手,自己把线重新接好,炸弹就成功被引爆了。
这大概是中科院院士首次亲自上阵击退敌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