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共两党开除党籍,人称汪精卫第二:陈公博为何这么遭恨?

飞猪说飞机 2025-04-11 15:37:18

当年那位风华正茂、怀抱理想的青年,曾是中共一大的杰出代表,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却发生了惊人的转变,最终沦为了众人唾弃的汉奸。这一蜕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陈公博这家伙,究竟是个啥样的角色呢?

陈公博1892年降生在一个当官的家庭里,所以他小时候日子过得挺滋润,学习的条件也相当不错。

陈公博15岁那年,他老爹正忙着跟清朝对着干,于是他就把书念的事儿搁一边了,跟着老爹一块儿投身革命去了。

1912年那会儿,陈公博他老爹走了,啥财产也没给他留下。陈公博呢,就听了老爹的临终话,不跟那些搞政治的朋友再来往了,转而回去专心读书。

1914年,他成功入学了广州那所政法学校,可说实话,法律这玩意儿他并不是特别感冒。尽管如此,他还是咬咬牙,把学业给完成了,但毕业后,他并没选择当律师啥的,走了别的路。

后来他成功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在那里深造了整整三年。完成学业回到广州,他便着手创办起报纸,同时,在当时的思潮引领下,他也逐渐接触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3年的时候,陈公博响应了陈独秀的号召,和谭平山以及谭植棠叔侄一起动手,在广州市搞起了党组织。从那以后,陈公博就算是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了。

他又一头扎进了政治和革命的浪潮里,那段时间里,他忙前忙后干了不少实事。

不过,由于想法还不够老练,陈公博并没有成为广州支部的头儿,他只是负责管理组织那一块儿工作。

说实话,陈公博并不像个老练的革命家,他也不是担任中共一大代表的最佳人选。可奇怪的是,陈独秀最后还是派他来参加了这次会议。

那时候,广州可不止陈独秀一个人物,还有个谭平山呢,他担任的是广州支部的头儿,所以他去开那次会议更加合适。

不过,陈独秀本人对那次会议并不怎么上心。那时候,他正忙着在广东大学当校长,一门心思扑在为学校筹集校舍资金上。对当时的陈独秀而言,这事儿可比开会重要多了。

要是他离开了,那这笔钱可能就泡汤了,所以他不想去开会,也不打算让谭平山去,而是叫谭平山留下来帮他一起想办法筹钱。

这样看来,刚结婚不久的陈公博,就成了接手这个任务的唯一人选。

陈公博对这次会议没太当回事,他干脆拉着新婚老婆,一块儿跑到上海去了,一边开会一边享受蜜月时光。

据参加会议的人后来讲述,陈公博是最迟抵达上海的那位,他没跟其他参会人员同住,而是和新婚妻子单独在外安了家。

当其他与会者正热烈讨论会议议题,分享各自见解时,他却常常忙于处理个人事务,跟老婆出去游玩,完全看不出他是个来参加会议的人。

所以,那时候参加会议的其他代表,对这个专程跑到上海来玩乐的富家子弟,都没什么好感。

会议眼看就要收尾,上海法租界那边的密探却悄悄盯上了这个地方。就是这次突如其来的巡查,让陈公博心里头那份革命的信念开始摇摆不定。

1921年那会儿,我们党在上海悄悄开了个大会,就是中共一大。按理说,陈独秀是应该到场的,可他呢,手头事儿太多,再加上他觉得这会议不咋重要,就派了陈公博去代替他。

陈公博对这次会议压根没放在心上,开会那会儿,他老是带着刚娶的媳妇到处溜达玩乐,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个搞革命的人。

那么,咱们聊聊陈公博在那次会议上都干了些啥,有啥表现呢?

会议快结束时,我们开会的地方不小心被上海法租界那边派来的探子给注意到了。

这事儿吧,说起来和张国焘有关系。原本马林是打算会议地点多换换,这样不容易被人发现。但张国焘那会儿被大家选为了大会的头儿,他非得一条路走到黑,连着四天都在李公馆里开会。

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想挫挫李公馆当家李汉俊的锐气。

7月30号夜里,有个人猛地冲进了正在开会的李公馆。他慌慌张张地说自己搞错了地方,可参加会议的马林一下子就察觉出不对劲,立马让大家赶紧撤离。

会议上的其他人也都察觉到了情况,大伙赶紧行动起来,纷纷撤离现场。最后,就只剩下陈公博和李汉俊两个人没走了。

李汉俊选择留下,主要是这儿就是他自个儿的家,要是他火急火燎地走了,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对劲。

可他压根儿没想过,就那么一个动作,最后竟让他走上了和革命背道而驰的路子。

法租界那些警察冲进李公馆,把李汉俊和陈公博两个人分开,一遍又一遍地问东问西。他们在李公馆里到处翻找,连角落里的箱子柜子都不放过,整整折腾了两个多小时。

陈公博坚称自己是来享受蜜月旅行的,只是顺便去李公馆看望下朋友,结果这样阴差阳错地避开了大麻烦。

尽管两人最终都安然无恙,但经历那一番盘查和巡查,陈公博着实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紧张了好一阵子,心里七上八下的。在巡捕们仔细搜查的整整两个小时里,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硬生生抽掉了48支烟。

陈公博最头疼的事儿,就是回到住处好不容易眯上眼,结果第二天一早,就被“砰”的一声枪响和随后传来的刺耳惨叫给惊醒了,原来他们隔壁出了人命案子。

陈公博这会儿已经完全不想再去开会了,他干脆没去参加最后一次会议,直接跟单位请了假,拉着老婆急急忙忙从上海赶到杭州去了。

会议一完事儿,陈公博回到广州,对政治的兴趣就大幅度减退了。他开始不停地跟大家抱怨,心里还打起了出国深造的算盘。

不过,广州支部的其他成员对陈公博的主意并不买账,革命嘛,刚迈开腿儿,正是缺人的时候。但陈公博铁了心,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共产党,奔美国深造去了。

陈公博留学结束后回到国内,发现共产党那边早已把他的党籍给处理了,他也没法在党内找到位置。后来,在廖仲恺的引荐下,他就加入了国民党。

陈公博进了国民党后,其实没结识到多少知心朋友。那会儿能算得上是朋友的,也就那么两个,一个是带他入门的廖仲恺,还有一个,后来竟成了大名鼎鼎的汉奸汪精卫。

这三个人都是来自广东的老乡,而且在想法和政治观点上也特别合拍,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铁。

到了1925年那会儿,廖仲恺不幸被暗杀,陈公博在国民党里头能信赖和靠得住的人,就只剩下汪精卫了。这样一来,他们俩的关系自然就越走越近了。

早先时候,陈公博因为讲义气,加上对张国焘的不满,选择留下陪李汉俊,这事儿就能瞧出,陈公博这人挺容易被心情和情感带着走。所以嘛,后来廖仲恺这位朋友一走,他自然而然就把心思全放到了汪精卫那儿,这事儿也就不难琢磨了。

那么,陈公博跟了汪精卫之后,为啥他不觉得汪精卫投靠日本有啥不对呢?他后来到底咋样了呢?

参加完中共一大之后,陈公博的政治积极性大幅减退。他回到广州,跟伙伴们还闹了矛盾,结果他和妻子都退了党,选择去美国深造。

留学结束后,他经由廖仲恺的引荐,踏进了国民党的大门,并且和廖仲恺、汪精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盟友。但好景不长,廖仲恺不幸遭到暗杀离世,这使得他最后只能投靠汪精卫。

话说回来,陈公博当初可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当汪精卫跑去跟日本人混的时候,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最后,他又落得个啥下场呢?

说实话,汪精卫要投靠日本人这事儿,陈公博心里头是不赞成的。可能汪精卫自己也知道陈公博的态度,所以在打算那么干的时候,他压根儿就没跟陈公博提。

汪精卫投靠日本,这事儿得从国民党搞的一个想跟日本和解的方案说起。这个方案原本是想让中日两边坐下来好好谈谈,把战争给停了。这事儿,蒋介石和国民党里头的头头脑脑们心里都有数,也都没反对。

不过,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汪精卫的心思慢慢变了,最后变成了他想私下跟日本和解的诡计。

等陈公博得知这事的时候,整个方案都差不多搞定了。陈公博也表达过不满,他觉得这么做可能会导致国民党分裂,而且他还特别质疑日本的真心实意。

不过,汪精卫已经铁了心要投靠日本,还琢磨着要悄悄地溜出重庆。

这样做简直就是让陈公博陷入了两难境地,陈公博其实并不想卷进这档子事里。但他和汪精卫是多年的老朋友,感情非常好,所以他不想因为这件事就和汪精卫断了交情。

而且,国民党里的人都知道他和汪精卫走得近,要是汪精卫溜了,他自己还留在重庆,那结果估计不会妙。

在陈公博后来的回想中,他觉得就算重庆那边没怀疑他是否忠心,他也受不了别人老是说汪精卫的坏话。

所以,左思右想之后,陈公博最终决定跟着汪精卫离开重庆。不过,在走之前,他给蒋介石留了一封信,信里希望他别太绝,算是给彼此都留点退路。

后来那段时间,陈公博对汪精卫要跟日本和谈这事儿,心里头一直是不同意的。为了不让老朋友为难,他干脆躲到了香港,眼不见心不烦。

他曾建议汪精卫,要么暂时离开政坛去欧洲避避风头,等局势明朗再做打算,然而汪精卫并没有接受这个提议。

之后,重庆那边也和汪精卫谈起了这事儿,可汪精卫还是铁了心要留下。国民党其实早就有两手打算,要是谈判不拢,就直接动手除掉汪精卫。可谁承想,一不留神,却把曾仲鸣给误杀了。

汪精卫这人特别爱冲动,他这一举动,直接就跟重庆那边翻了脸,接着二话不说就奔日本去了,想找日本政府谈判。

陈公博好几次劝汪精卫别去,他在电报里直接说了:“您这样做,以后怎么跟国人交代呢?”

但汪精卫那会儿已经没法冷静思考了,他倔得很,觉得自己也是在为国家出力,所以还是跑去了日本。这一去,汪精卫就彻底被日本人控制了,变成了他们手里的头号大坏蛋,是个大汉奸。

那时候,陈公博心里挺纠结的,虽然他挺舍不得汪精卫这个老朋友,但还是左思右想,能避就避,尽量不和汪精卫碰面。不过,后来高宗武和陶圣希两个人突然反水,这事儿让陈公博一下子拿定了主意,不再犹豫了。

说起来,这俩人发现汪精卫那边没指望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叛变逃跑到了香港。到了那儿,他们还把汪精卫和日本谈判的那些细节,包括两边的草案,都给公之于众了。

汪精卫这下子彻底懵了,他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名声,这回算是彻底毁了。陈公博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落到这步田地,气不打一处来,狠狠骂了高、陶两人一顿。之后,他二话不说直奔南京,去给汪精卫搭把手,加入了汪伪政府,成了汪精卫的得力助手,也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号大汉奸。

1945年,日本打了败仗之后,陈公博跑到了日本躲起来。但没多久,他就被抓了回来。到了1946年4月,法庭判了他死刑。这判决没拖多久,6月份的时候,他就被执行了死刑。

这个人,满心满眼都是朋友和情义,全然不顾国家和百姓。结果,他因为盲目相信朋友,做事冲动,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说实话,陈公博对汪精卫那是真心实意的,他为了给朋友帮忙,啥都豁出去了。但问题是,他做的这些事儿,都是踩在日本鬼子残害的老百姓的尸首上的。

陈公博这家伙,真是分不清轻重缓急,结果他手里原本挺好的一副牌,被他打得一塌糊涂。最后呢,只能落得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被大家伙儿骂得狗血淋头。

当年那位风华正茂、怀抱理想的青年,曾是中共一大的杰出代表,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却发生了惊人的转变,最终沦为了众人唾弃的汉奸。这一蜕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陈公博这家伙,究竟是个啥样的角色呢?

陈公博1892年降生在一个当官的家庭里,所以他小时候日子过得挺滋润,学习的条件也相当不错。

陈公博15岁那年,他老爹正忙着跟清朝对着干,于是他就把书念的事儿搁一边了,跟着老爹一块儿投身革命去了。

1912年那会儿,陈公博他老爹走了,啥财产也没给他留下。陈公博呢,就听了老爹的临终话,不跟那些搞政治的朋友再来往了,转而回去专心读书。

1914年,他成功入学了广州那所政法学校,可说实话,法律这玩意儿他并不是特别感冒。尽管如此,他还是咬咬牙,把学业给完成了,但毕业后,他并没选择当律师啥的,走了别的路。

后来他成功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在那里深造了整整三年。完成学业回到广州,他便着手创办起报纸,同时,在当时的思潮引领下,他也逐渐接触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3年的时候,陈公博响应了陈独秀的号召,和谭平山以及谭植棠叔侄一起动手,在广州市搞起了党组织。从那以后,陈公博就算是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了。

他又一头扎进了政治和革命的浪潮里,那段时间里,他忙前忙后干了不少实事。

不过,由于想法还不够老练,陈公博并没有成为广州支部的头儿,他只是负责管理组织那一块儿工作。

说实话,陈公博并不像个老练的革命家,他也不是担任中共一大代表的最佳人选。可奇怪的是,陈独秀最后还是派他来参加了这次会议。

那时候,广州可不止陈独秀一个人物,还有个谭平山呢,他担任的是广州支部的头儿,所以他去开那次会议更加合适。

不过,陈独秀本人对那次会议并不怎么上心。那时候,他正忙着在广东大学当校长,一门心思扑在为学校筹集校舍资金上。对当时的陈独秀而言,这事儿可比开会重要多了。

要是他离开了,那这笔钱可能就泡汤了,所以他不想去开会,也不打算让谭平山去,而是叫谭平山留下来帮他一起想办法筹钱。

这样看来,刚结婚不久的陈公博,就成了接手这个任务的唯一人选。

陈公博对这次会议没太当回事,他干脆拉着新婚老婆,一块儿跑到上海去了,一边开会一边享受蜜月时光。

据参加会议的人后来讲述,陈公博是最迟抵达上海的那位,他没跟其他参会人员同住,而是和新婚妻子单独在外安了家。

当其他与会者正热烈讨论会议议题,分享各自见解时,他却常常忙于处理个人事务,跟老婆出去游玩,完全看不出他是个来参加会议的人。

所以,那时候参加会议的其他代表,对这个专程跑到上海来玩乐的富家子弟,都没什么好感。

会议眼看就要收尾,上海法租界那边的密探却悄悄盯上了这个地方。就是这次突如其来的巡查,让陈公博心里头那份革命的信念开始摇摆不定。

1921年那会儿,我们党在上海悄悄开了个大会,就是中共一大。按理说,陈独秀是应该到场的,可他呢,手头事儿太多,再加上他觉得这会议不咋重要,就派了陈公博去代替他。

陈公博对这次会议压根没放在心上,开会那会儿,他老是带着刚娶的媳妇到处溜达玩乐,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个搞革命的人。

那么,咱们聊聊陈公博在那次会议上都干了些啥,有啥表现呢?

会议快结束时,我们开会的地方不小心被上海法租界那边派来的探子给注意到了。

这事儿吧,说起来和张国焘有关系。原本马林是打算会议地点多换换,这样不容易被人发现。但张国焘那会儿被大家选为了大会的头儿,他非得一条路走到黑,连着四天都在李公馆里开会。

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想挫挫李公馆当家李汉俊的锐气。

7月30号夜里,有个人猛地冲进了正在开会的李公馆。他慌慌张张地说自己搞错了地方,可参加会议的马林一下子就察觉出不对劲,立马让大家赶紧撤离。

会议上的其他人也都察觉到了情况,大伙赶紧行动起来,纷纷撤离现场。最后,就只剩下陈公博和李汉俊两个人没走了。

李汉俊选择留下,主要是这儿就是他自个儿的家,要是他火急火燎地走了,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对劲。

可他压根儿没想过,就那么一个动作,最后竟让他走上了和革命背道而驰的路子。

法租界那些警察冲进李公馆,把李汉俊和陈公博两个人分开,一遍又一遍地问东问西。他们在李公馆里到处翻找,连角落里的箱子柜子都不放过,整整折腾了两个多小时。

陈公博坚称自己是来享受蜜月旅行的,只是顺便去李公馆看望下朋友,结果这样阴差阳错地避开了大麻烦。

尽管两人最终都安然无恙,但经历那一番盘查和巡查,陈公博着实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紧张了好一阵子,心里七上八下的。在巡捕们仔细搜查的整整两个小时里,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硬生生抽掉了48支烟。

陈公博最头疼的事儿,就是回到住处好不容易眯上眼,结果第二天一早,就被“砰”的一声枪响和随后传来的刺耳惨叫给惊醒了,原来他们隔壁出了人命案子。

陈公博这会儿已经完全不想再去开会了,他干脆没去参加最后一次会议,直接跟单位请了假,拉着老婆急急忙忙从上海赶到杭州去了。

会议一完事儿,陈公博回到广州,对政治的兴趣就大幅度减退了。他开始不停地跟大家抱怨,心里还打起了出国深造的算盘。

不过,广州支部的其他成员对陈公博的主意并不买账,革命嘛,刚迈开腿儿,正是缺人的时候。但陈公博铁了心,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共产党,奔美国深造去了。

陈公博留学结束后回到国内,发现共产党那边早已把他的党籍给处理了,他也没法在党内找到位置。后来,在廖仲恺的引荐下,他就加入了国民党。

陈公博进了国民党后,其实没结识到多少知心朋友。那会儿能算得上是朋友的,也就那么两个,一个是带他入门的廖仲恺,还有一个,后来竟成了大名鼎鼎的汉奸汪精卫。

这三个人都是来自广东的老乡,而且在想法和政治观点上也特别合拍,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铁。

到了1925年那会儿,廖仲恺不幸被暗杀,陈公博在国民党里头能信赖和靠得住的人,就只剩下汪精卫了。这样一来,他们俩的关系自然就越走越近了。

早先时候,陈公博因为讲义气,加上对张国焘的不满,选择留下陪李汉俊,这事儿就能瞧出,陈公博这人挺容易被心情和情感带着走。所以嘛,后来廖仲恺这位朋友一走,他自然而然就把心思全放到了汪精卫那儿,这事儿也就不难琢磨了。

那么,陈公博跟了汪精卫之后,为啥他不觉得汪精卫投靠日本有啥不对呢?他后来到底咋样了呢?

参加完中共一大之后,陈公博的政治积极性大幅减退。他回到广州,跟伙伴们还闹了矛盾,结果他和妻子都退了党,选择去美国深造。

留学结束后,他经由廖仲恺的引荐,踏进了国民党的大门,并且和廖仲恺、汪精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盟友。但好景不长,廖仲恺不幸遭到暗杀离世,这使得他最后只能投靠汪精卫。

话说回来,陈公博当初可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当汪精卫跑去跟日本人混的时候,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最后,他又落得个啥下场呢?

说实话,汪精卫要投靠日本人这事儿,陈公博心里头是不赞成的。可能汪精卫自己也知道陈公博的态度,所以在打算那么干的时候,他压根儿就没跟陈公博提。

汪精卫投靠日本,这事儿得从国民党搞的一个想跟日本和解的方案说起。这个方案原本是想让中日两边坐下来好好谈谈,把战争给停了。这事儿,蒋介石和国民党里头的头头脑脑们心里都有数,也都没反对。

不过,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汪精卫的心思慢慢变了,最后变成了他想私下跟日本和解的诡计。

等陈公博得知这事的时候,整个方案都差不多搞定了。陈公博也表达过不满,他觉得这么做可能会导致国民党分裂,而且他还特别质疑日本的真心实意。

不过,汪精卫已经铁了心要投靠日本,还琢磨着要悄悄地溜出重庆。

这样做简直就是让陈公博陷入了两难境地,陈公博其实并不想卷进这档子事里。但他和汪精卫是多年的老朋友,感情非常好,所以他不想因为这件事就和汪精卫断了交情。

而且,国民党里的人都知道他和汪精卫走得近,要是汪精卫溜了,他自己还留在重庆,那结果估计不会妙。

在陈公博后来的回想中,他觉得就算重庆那边没怀疑他是否忠心,他也受不了别人老是说汪精卫的坏话。

所以,左思右想之后,陈公博最终决定跟着汪精卫离开重庆。不过,在走之前,他给蒋介石留了一封信,信里希望他别太绝,算是给彼此都留点退路。

后来那段时间,陈公博对汪精卫要跟日本和谈这事儿,心里头一直是不同意的。为了不让老朋友为难,他干脆躲到了香港,眼不见心不烦。

他曾建议汪精卫,要么暂时离开政坛去欧洲避避风头,等局势明朗再做打算,然而汪精卫并没有接受这个提议。

之后,重庆那边也和汪精卫谈起了这事儿,可汪精卫还是铁了心要留下。国民党其实早就有两手打算,要是谈判不拢,就直接动手除掉汪精卫。可谁承想,一不留神,却把曾仲鸣给误杀了。

汪精卫这人特别爱冲动,他这一举动,直接就跟重庆那边翻了脸,接着二话不说就奔日本去了,想找日本政府谈判。

陈公博好几次劝汪精卫别去,他在电报里直接说了:“您这样做,以后怎么跟国人交代呢?”

但汪精卫那会儿已经没法冷静思考了,他倔得很,觉得自己也是在为国家出力,所以还是跑去了日本。这一去,汪精卫就彻底被日本人控制了,变成了他们手里的头号大坏蛋,是个大汉奸。

那时候,陈公博心里挺纠结的,虽然他挺舍不得汪精卫这个老朋友,但还是左思右想,能避就避,尽量不和汪精卫碰面。不过,后来高宗武和陶圣希两个人突然反水,这事儿让陈公博一下子拿定了主意,不再犹豫了。

说起来,这俩人发现汪精卫那边没指望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叛变逃跑到了香港。到了那儿,他们还把汪精卫和日本谈判的那些细节,包括两边的草案,都给公之于众了。

汪精卫这下子彻底懵了,他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名声,这回算是彻底毁了。陈公博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落到这步田地,气不打一处来,狠狠骂了高、陶两人一顿。之后,他二话不说直奔南京,去给汪精卫搭把手,加入了汪伪政府,成了汪精卫的得力助手,也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号大汉奸。

1945年,日本打了败仗之后,陈公博跑到了日本躲起来。但没多久,他就被抓了回来。到了1946年4月,法庭判了他死刑。这判决没拖多久,6月份的时候,他就被执行了死刑。

这个人,满心满眼都是朋友和情义,全然不顾国家和百姓。结果,他因为盲目相信朋友,做事冲动,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说实话,陈公博对汪精卫那是真心实意的,他为了给朋友帮忙,啥都豁出去了。但问题是,他做的这些事儿,都是踩在日本鬼子残害的老百姓的尸首上的。

陈公博这家伙,真是分不清轻重缓急,结果他手里原本挺好的一副牌,被他打得一塌糊涂。最后呢,只能落得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被大家伙儿骂得狗血淋头。

0 阅读:2

飞猪说飞机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