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0年3月份的一天,刘思齐跟她妈张文秋说,毛主席想让她带上妹妹邵华,两人一块去大连探望毛岸青。邵华听了觉得没啥大不了的,毕竟之前刘思齐去朝鲜给毛岸英扫墓时,邵华也跟着去了,这回再去看看毛岸青,感觉挺自然的。
可张文秋压根儿没想过,这事儿其实是毛主席特意吩咐的。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让张文秋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少华是个好孩子”】
刘思齐和邵华前往大连时,毛主席抽空给儿子写了封信。在信里,他盼着毛岸青能乖乖接受治疗,还要热情招待前来探病的刘思齐和邵华。毛主席还提到了一事儿:听说你跟邵华写了不少信,你俩是不是有意向处朋友啊?邵华这孩子挺不错的,你可以跟她好好聊聊。
“邵华”其实就是以前的“少华”。1937年那会儿,张文秋失去了丈夫,后来她遇到了彭德怀手底下的连长陈振亚,两人看对了眼,还是在彭德怀的帮助下成了家。第二年,他们迎来了一个女儿,给她取名叫少华。等少华上了大学,她就改了名,叫邵华,这个名字后来也就一直伴随着她。
刘思齐和邵华抵达大连后,毛岸青在她们眼皮底下拆开了信件。信里写着“少华真不错”,邵华和毛岸青一看,俩人立马会心一笑,邵华的脸颊瞬间泛起了红晕。这封信透露了毛主席想促成他们俩好事的意思,但那会儿,他们俩还没把窗户纸给捅破呢。
从头一回碰面到现在,这俩人已经打交道快十年了,这期间他们老是通过写信来保持联系,对对方都知根知底。毛岸青心里头其实对邵华有那么点意思,可就是害羞,一直没能鼓起勇气说出来。
邵华心里其实也有自己的想法,她对毛岸青是相当敬佩的。除了身体还在康复中,论才艺、天赋,还有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调,他真的一点都不比别人逊色。要是他们俩能走到一起,那她不就跟姐姐刘思齐一样,成了毛主席家的儿媳妇了,这样一来,她身上的担子可就重了。可要是不答应这门亲事,岸青会不会就此消沉下去呢?万一真变成那样,她心里怎么过得去,毕竟主席一直都很关照和培养她。
邵华心事重重地告别了大连,她刚踏进家门,毛岸青的信就如影随形地跟到了,一封接一封,特别勤。这时候,张文秋才慢慢察觉到,自家闺女似乎跟毛岸青陷进了情网。一直以来,张文秋对女儿们的婚事都是放手不管的,这次也一样,她心里暗自琢磨,要是闺女能一辈子陪伴照顾岸青,那其实也是挺好的一件事。
后来,张文秋和毛主席心里都明白,想促成两个孩子的事儿。为了让俩孩子能多处处,毛主席琢磨着把邵华转到大连师范学院,于是就把张文秋叫来一块儿合计合计。
这天,张文秋驾车抵达了怀仁堂。就跟以前为毛岸英的婚事操心那会儿似的,毛主席当面很真挚地问张文秋的想法:“老张啊,岸青和少华这两个孩子的事儿,你知不知道?现在他们简直是天天盼着见面,一天不见就跟过了好久似的,你对这事儿怎么看?”
张文秋以前老想着给毛岸青介绍对象,但毛岸青在情感上一直不太顺心。现在好了,她的女儿能照顾毛岸青,她当然是举双手赞成。
后来,经双方父母一合计,邵华转学到了大连师范,她边上学边照顾毛岸青。邵华来了之后,毛岸青的情况改善了不少,他开始捧起书本读报,有时候还会翻译点东西,重拾旧梦。他甚至还拿出了心爱的小提琴,陶醉在音乐里。
今年劳动节前,三十七岁的毛岸青和二十二岁的邵华,在大连宾馆的一个接待室里办了婚礼。
刘思齐和毛岸英成婚那会儿,新中国刚露面不久,啥好东西都紧着国家建设用呢。毛主席想了想,也没啥贵重的礼物可给这对新人,于是就把自己穿了好多年的那件大衣,当作一份心意送给了他俩。
等邵华和毛岸青办婚礼那会儿,国家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东西也多了起来。毛主席给这对新人送了一块表,还有一台收音机。另外,他还赠了一本特别版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这书是线装的木版印刷,还是毛主席亲自审定的,上面还有他的亲笔签字。还有三套新修订的精装《毛泽东选集》,这些书还没公开发行呢,其中一套给了邵华,一套给了张文秋,剩下一套给了刘思齐。
【“大人孩子都要”】
邵华和毛岸青结婚后,享受了一段超级美好的蜜月时光。那时候,他们俩经常一起玩国际象棋、打乒乓球,还会跑到海滨浴场去游泳。毛岸青因为在苏联长大,国际象棋玩得特别溜,简直没人能赢得了他。
毛岸青玩国际象棋到底有多牛?有那么一回,他和一群苏联专家下起了棋。这些专家排成了一溜儿,毛岸青就挨个儿跟他们下,走到这个专家面前走一步,再到那个专家那儿再走一步。你猜怎么着?这些苏联专家,愣是一个都没能赢过他。
毛岸青不仅下棋技术比别人稍胜一筹,他在音乐上也特别有才。他能熟练地弹钢琴,唱起苏联歌曲来也是得心应手,甚至还自己创作了十多首歌,还跟邵华一起给这些歌写了词。
每到周末,招待所那儿准会开舞会,毛岸青总是舞会上的大明星,他跳舞时动作一会儿柔美得像幅画,一会儿又刚劲有力,特别吸引人。邵华呢,她之前只跳过那种礼貌性的交际舞,别的舞种都没碰过。毛岸青就耐心地,一步一步教她。刚开始,邵华老是不小心踩到毛岸青的脚,但她特别聪明,没过几天,就全学会了。
蜜月旅行结束后,邵华跟毛主席商量,说想搬到北京去住,毕竟他们的亲人都在北京,大连就他们俩。毛主席听后点头答应了,但并没直接让他们住进中南海,也没急着给他们找工作,而是把这事儿交给了罗瑞卿去处理。
孩子们一个个都搬到外面住了,进出中南海没以前那么顺手了。所以,毛主席就把孩子们全给叫了回来,还让摄影师吕厚民给他们拍照片。每个人都单独拍了一张,然后又一起拍了张合照。结果,吕厚民用完了整整三卷胶卷,这才算是满足了毛主席的心愿。
没过多久,毛岸青就开始了在军队的职业生涯,由总参管理局负责他的日常起居。另一边,邵华仍然坚持学业,不过当她打算转学去北京大学时,碰到了一些阻碍。
北京大学校长陆平讲道:“大连师范学院虽然对北大表示认可,但北大这边没法承认大连师院的学历和教学水平,毕竟两所学校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你得重新起步才行。”旁边的人压根不知道邵华是毛主席的儿媳妇,邵华自己呢,也压根没想过要把这事儿告诉大伙儿。
后来,她跟毛主席说了这事儿,毛主席哈哈一笑,说:“北大校长都这么讲了,那咱们就照他说的做,多读两年书肯定是没错的。”所以,等到秋天开学,邵华就变成了北大的一名新同学,踏进了北大的课堂。
那时候,邵华和毛岸青在东城一条小胡同里和邻居们住在一起。她每天就是在家、中南海、学校之间来回跑,日子久了,家里的那些小事儿就成了她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这样一来二去,她和毛岸青之间也难免闹了点小别扭。
因为这事儿,毛主席和张文秋心里也都有数,两位长辈开始为孩子们的感情事担忧起来。毛主席给邵华写了封信,劝她别太忙了,得空儿做点运动,对身体好。过了几天,他又写了封信给邵华,说:“你得好好养病,心里得有奔头,少点儿小姑娘的娇气,多点儿男孩子的坚韧。”
没过多久,张文秋又一次找女儿谈心,这让邵华心里挺过意不去的,觉得自己的事情老是让老爸老妈这么费心。
毛岸青结婚后,毛主席这位老父亲的心事总算是放下了。他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没啥两样,都希望孩子成了家也别忘了本。所以,等邵华和毛岸青回到北京,他就跟邵华讲:“新过门的媳妇,得去家里认认门,让你外婆好好瞧瞧你俩,也代我去看望一下韶山的父老乡亲们。”
跟罗瑞卿打了声招呼后,毛岸青一家子就动身回老家了。邵华从没去过韶山,但毛岸青就不一样了。他妈妈杨开慧牺牲后,他和大哥毛岸英都是由外婆带大的。所以,他对外婆的感情特别深,既有亲人的爱,还有养育之恩的感激。
毛岸青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韶山,那时候他才几岁大。他对外婆的印象模糊得很,只剩下些星星点点的回忆。但这丝毫不减他对韶山那片土地和外婆的深深想念。
有总参的人一路陪着,他们头一站回了板仓。九十大寿的向振熙,耳朵灵光,眼睛亮堂,身子骨儿还挺硬朗。她好好打量了一番外孙毛岸青和外孙媳妇邵华,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瞧瞧毛岸青,都长成大人模样了,邵华也是温柔又贤惠。老人瞅着瞅着,眼眶就湿润了,紧紧抓着他们的手,半天都舍不得放开。
后来,邵华仔细浏览了杨开慧母亲的遗物,接着和老公一块儿走到棉花坡上,去拜祭了岳母。他们在坟头点了纸钱,给坟堆添了点新土,然后才满怀留恋地告别了岳母家。
听说毛岸青要回来,韶山周围村子里的乡亲们纷纷涌来,毛家的后代们也全都到场了。毛岸青和邵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韶山老百姓的热情好客。
邵华结婚九年了,一直都没能怀上孩子。刚结婚那会儿,她还在北大上学呢。虽然学校不拦着学生结婚,但有条规矩,就是结了婚不能要孩子,要是要了孩子,那就得退学。邵华班上有个女生,就是因为生孩子被学校开除了。所以邵华心里头一直犯怵,没敢要孩子。
到了1969年,夫妻俩终于打算要个孩子,那时候邵华已经三十岁了,毛岸青更是到了四十六岁。可就在邵华快要生孩子的时候,他们却为了住院的事儿犯了难。
那时候,301医院乱成一锅粥,医疗工作基本停了摆。医院找了个理由,说没空的产床,就是不肯收邵华。后来还是多亏了周总理出面询问,医院这才勉强给邵华腾了个病房。但奇怪的是,毛岸青却被拦在了门外,不让陪床。邵华没了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妹妹张少林叫来,让她在医院陪着。
邵华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宝宝出生,可预产期都过了,肚子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去医院一查,才知道小家伙脐带绕颈了,得赶紧动手术。头一回当妈的邵华碰到这事儿,心里头乱成了一锅粥,一点办法都没有。她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心里直嘀咕,要是这时候能有个让人信得过的医生来搭把手,那该多好啊。
然而,医生的一句话瞬间击垮了邵华的心,他直接告诉邵华:“情况危急,大人和孩子只能选一个救。”邵华眼泪直流,对医生坚决地说:“那就救孩子吧,孩子可是主席家的血脉啊!”
张少林觉得这偌大的医院,怎么可能连个孕妇都救不回来,她非常生气医院这种没担当的做法。突然间,她像是鼓足了劲儿,冲着医生就喊:“你们赶紧去跟毛主席说一声啊,不说的话,到时候出了问题,你们可得负责!”医生们一听这话,心里直打鼓,最后还真就把这份离谱的报告交到了毛主席那儿。
毛主席瞧了一眼,火冒三丈,心里明白这是医院在甩锅。他拿起笔,在报告上果断写下:“这也太离谱了,大人小孩都得治,哪有这样的道理!”
1970年1月17号那天,邵华顺利做完手术,她和孩子都挺好的,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娃娃来到了人间。之后邵华经常跟儿子讲:“要不是当年主席下的那个死命令,现在都不知道是咱俩谁还活着呢!”
【“毛泽东的后代不好当”】
毛主席七十七岁高龄时,迎来了他的第一个亲孙子,高兴得不得了,久违的笑容再次浮现在脸上。给孙子取名字这事儿,自然得由毛主席亲自来。他琢磨了一会儿,然后拿起笔,在宣纸上刷刷两下,写下了两个大气磅礴的名字:新宇!
“新宇”这个名字,就是说打开一个新天地,是毛主席对孙子的一种深深期望,盼着他长大以后能做出点成绩来。
毛新宇在三四岁那阵子,见过一回爷爷。那时候他还太小,记得不太真切,但依稀能回想起爷爷给他讲过《西游记》里的故事。等到后来记事了,毛新宇才明白,原来爷爷特别推崇孙悟空,特别喜欢这角色。爷爷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盼着孙子以后也能有孙悟空那种敢于斗争的胆识和气魄。
毛新宇记得最清楚的事儿,除了听爷爷讲故事,还有就是爷爷离世的那天。
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太好,得了不少病,跟这些病斗了好些年。但可惜啊,到了1976年9月9日,病魔还是太厉害,毛主席没能战胜它,就这样走了,离开了我们。
那天下午三点钟,中央电台一连播了六次通知:各位听众朋友们,今天下午四点,我们电台有个大消息要播,别忘了收听啊。那会儿,毛岸青正待在家里,邵华呢,在军事科学院工作,他们俩对毛主席去世的事儿完全蒙在鼓里。虽说他们听到了这些通知,但谁也没能往那么严重的事儿上想。
下午四点钟,广播员看样子早就蓄势待发,一到时间就用他深沉的嗓音宣布了“毛主席离开我们”的震撼消息。话还没说完,全国七亿老百姓都自发地哀悼起来,到处都能听到哭声。毛岸青一家听到这个消息,简直震惊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是,他们还是得接受眼前的事实。当邵华匆忙赶回家,发现毛岸青已经哭得像个泪人儿,她自己也实在憋不住了,和丈夫一起放声大哭起来。
邵华和毛岸青费了好大劲,想求中央让他们能去给老爸守灵,跟他说声再见,可“四人帮”就是不让。毛岸青和邵华两个人琢磨了一宿,最后琢磨出个招儿。既然“四人帮”不让他们去人民大会堂,那他们就在自个儿家里弄个灵堂,给老爸守灵。
第二天,天蒙蒙亮,邵华和毛岸青就喊上军事科学院的伙伴们,一块儿跑到西山去摘了些松枝。他们自己动手,做了些黑纱和白花,把灵堂布置得整整齐齐,还把毛主席的遗照端端正正地挂在了最中间,摆上了新鲜的水果,点上了香烛。之后,毛岸青牵着才六岁大的毛新宇,神情肃穆地对着毛主席的遗照深深鞠了一躬。
邵华在旁边拿起相机,把这一刻定格了下来。
毛新宇这辈子,虽然没咋在爷爷身边撒欢儿,但爷爷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等毛新宇长大了,他才明白自家那些特别的规矩。他牢记爷爷留下的愿望,一直在找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担起了该负的责任。
不过,毛新宇也开始感觉到,“身为毛泽东的后代,这路并不好走”。自打毛主席离开大家后,毛新宇一直受到党和很多好心人的关照。不少知道他的人经常给他寄东西,帮他买书啊、生活用品啥的。而且,一些中央的领导还有老一辈的革命家,也都对他特别关心。
不过,对毛新宇而言,这份无疑成了个重担。身为毛主席的孙子,他不管干啥、说啥,都会引来全球的目光聚焦。
毛新宇特别敬仰自己的祖父,他心底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长为祖父那样的伟大人物。但他明白,自己没法经历祖父经历过的战火洗礼,也无法像父辈那样承受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苦楚。因此,他得接过家族的传统,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得从零开始,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毛新宇小时候,邵华就想着法子给他打下坚实的文化底子。一开始,她就让毛新宇背唐诗,还有他爷爷写的那些诗词。等毛新宇长大点儿,邵华又教他看地图,给他讲各个地方的文化有啥不一样,还有那些历史故事。等他把中国地图摸透了,邵华又带着他认识世界地图,让他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个国家,都长啥样。
后来,毛新宇的脑海里就像装了个活地图,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能迅速回想起那个地方的气候特点、特产,还有从古至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正因如此,毛新宇的地理和历史分数总是遥遥领先。
在毛新宇后来的诸多成就背后,总能找到他母亲邵华的影子。他对母亲满怀敬意和感激,因为是邵华独自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1988年那会儿,毛新宇直接进了中国人民大学,他主要钻研的是毛泽东思想和明代历史。转眼到了2000年,他又考进了军事科学院念博士,并且还参了军。在那之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军事战略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里。
毛家的人历来都十分出色,在打仗那会儿,他们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为咱们打造了一个安稳、和睦的国家。到现在,毛家的人还是在为国家出心出力,中国老百姓会一直记住他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