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也就是踝关节扭伤,是生活中特别常见的意外。由于脚踝的特殊结构,像打球、跑步时脚落地不稳,或者踩到不平的地面,都容易让脚踝“闪”一下,造成扭伤。那么,扭伤后该怎么处理以及康复,避免留下后遗症呢?

患者王女士,两月前不慎扭伤脚踝,导致无法走路,需依靠拐杖。于是来龙脊康进行诊治,体格检查显示:
视诊:内外踝、前足淤血明显并伴有肿胀。触诊:内外踝、骰骨处压痛明显,轻触有明显凹陷。活动检查:踝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并伴有疼痛,被动无缓解。特殊试验:距腓前韧带松弛。
患者就诊时疼痛较明显,激惹性较高并伴有明显的水肿,所以手法选择轻手法为主,做淋巴手法、解剖列车中的筋膜手法,适当做动态关节松动来减轻水肿和疼痛。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淋巴手法:促进淋巴回流,减轻局部水肿。筋膜手法:配合脚踝背伸跖屈动作,松解紧张筋膜,改善关节活动度。距骨松动术:调整距骨位置,恢复踝关节力学平衡。电超声治疗:利用超声波消炎镇痛,促进组织修复。肌贴应用:采用爪型贴布,进一步促进消肿。经治疗后,患者水肿和疼痛显著减轻,可脱拐行走,但仍存在承重时轻微疼痛。

治疗前后效果对比
科普知识1、踝关节扭伤的常见原因
运动损伤:剧烈运动中踝部过度扭转,尤其是篮球、足球等需频繁变向的运动。不当姿势:长期外八字或内八字行走,增加踝部负担。鞋具选择:穿着高跟鞋、松糕鞋或鞋底过软的鞋子,降低踝部稳定性。环境因素:湿滑地面、不平整路面或夜间照明不足,增加扭伤风险。肌肉疲劳:运动后期肌肉疲劳,导致姿势失控,易发扭伤。
2、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原则
休息: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冰敷:伤后48小时内,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减轻肿胀和疼痛。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减少渗出和肿胀。抬高患肢:将脚踝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血液回流。
3、康复阶段建议
早期(0-48小时):严格遵循RICE原则,必要时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中期(3天-2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进行轻柔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如缓慢背伸、跖屈。使用肌贴或护踝提供额外支撑。



4、预防措施
运动前热身:动态拉伸激活肌肉,提高关节灵活性。增强踝部肌肉:定期进行提踵、弹力带训练,强化胫骨前肌和跟腱。选择合适的鞋具:运动时使用高帮鞋,日常选择后跟加固的健步鞋。环境要求:避免在湿滑地面行走,夜间活动确保照明充足。
踝关节扭伤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康复,可最大限度减少其对生活的影响。如果症状严重或反复扭伤,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