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那些讨厌的建议,也要认真听取?

芥菜树下 2025-04-10 14:16:44

职场人的纠结之一:明知兼听则明,有时就是讨厌有些人提建议。

在这一点上,芥菜树下觉得不需要太多反思,问题常常在于那个提建议的人。

原因之一,他们是为了提建议而提建议。

首先,出发点就有问题。是为了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能耐,刷存在感,所以,并没有考虑到具体事项上,团队/他人的实际需求。

这样,他们提出来的建议,就会有问题。缺乏对事情的足够了解,只是看到浅显的表面,从个人的单一角度,拿出人云亦云的一点东西。更有甚者,为了凸显自己,处处都要提到自己的功劳业绩,吹得令人作呕。

即使排除了一些动机不纯的可能,比如,不是自己有心搞事情,也不是被有心人推出来搅局,这一类建议的最好结果,就是看上去没毛病,实际上也没作用。

那么到了听者的耳朵里,就是那句老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怎么面对这种建议?

职场不容易,假如只看自己,毕竟就一双眼睛两只耳朵。看到的听到的,都非常有限。再加上所在的位置,看事情的角度,难免因为主观而有所偏向。所以,我们还是要积极寻求各种建议。

运用得当,就是让自己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思考频谱。

但过程中的核心,要始终清楚。这是在寻求建议,寻找机遇,而不是抓救命稻草,找苦海明灯,——真到了那个地步,除了自己,谁都帮不了你。自己就是自己的灯塔,自己就是自己的明灯。做事的主体,责任的主体,始终都是自己。

广开言路,就意味着需要面对鱼目混珠。涉及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时,多数职场人应该有这样的分辨能力,知道好歹。珍珠是要的,鱼目呢?能不浪费就不浪费。或许,他们的胡说八道里,也能带来一丢丢的启发。

那些看上去死白的鱼目里,说不定是蒙尘的珍珠。

我们既然已经摆出了开放的姿态,要给人“听得进”的印象,就尽可能多一点耐心。明明是你在寻求别人的建议,结果人家一说,你就表现得很不耐烦,那么一次两次之后,我们就很难听到来自他人的真实想法了。这样一来,虽然感觉世界清净,省事省心,但自己的视野也就收缩了。

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处事风格。也没有谁,能够随时保持好的工作状态。有些建议听了不爽,不想搭理,那就不搭理吧。职场太累,未必都要事事考虑周详,做到滴水不漏,才叫圆满。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抓住自己的内核,其他的做到“自在”就可。

所以,真想要建议,就多一点耐心,问几个问题,分辨出鱼目与珍珠。

比如,提建议的人,是否亲自实践过自己的建议内容,有的话,请拿出数据。没有的话,请给出更多的思路,或是其它的实证。比如,落实的具体操作,可能会有的反馈,需要多少投入,等等。如果对方是下属,可以鼓励他实践。现实不是虚拟的世界,几个问题下来,口嗨的人会闭嘴,认真的人会更认真。

你认真了,别人也就认真了。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