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的“未老先衰”,并非无根之水。
客观原因之一,是身体的变化。
大部分人的身体轨迹,都符合一般的自然规律。到了一个年纪,身体素质就会走下坡路。这是不需要否认的事实。具体的年龄数值,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是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或者更高。也有的人,二十多岁,就开始衰弱。坐的时间长了,都不得劲。碰一碰就浑身痛。(怎么听上去像要卖点啥的前奏?绝对没这个意思。没有广子,纯粹闲聊。)
——简而言之,就是物理意义上的“没劲”。
这里说的是大部分普通人,不是指那些天生特别强壮,身体素质特别好,衰老特别慢的人。我们的身边,偶尔会见到一两个。那是人家基因里就带来的,羡慕也没用。换个角度,这么好的基因,假如不好好利用,简直就是可耻的浪费。
也不是指钞能力特别强大,能够动用非一般保养保鲜手段的人。那种昂贵保养品,普通的机器抗衰,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是小儿科。不要说换年轻的血液,修改基因之类,有些脑筋已经动到了脑机接口。
身体变弱,很容易引发心态变弱。哪怕再想说服自己,没事儿没事儿我还行,但现实的挫败感,打起脸来,比谁都真实,都要狠。尤其是发现身体机能断崖式下跌,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恐慌。一次一次,再强的人也会没了心气。芥菜树下看,很多时候,所谓的活力,所谓的生机,就在于这股心气。有心气,遇到多少难处,会有动力撑下去;没心气,再好的客观条件摆在眼前,也无法说服自己去主动迎接挑战。
职场未老先衰的主观原因是,看不到未来,感觉不到希望。
很多一接触就让人感受到活力满满的人,多半是心里有奔头的。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有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达成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很少有多余的内耗。外面环境差一点没关系,总会有好起来的时候。辛苦劳累也没关系,总有一天能拿到回报。
他们奔头的来源,并不是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恰恰相反,通常会有现实的支持:持续积累的资源。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人脉;实在不行,还有识人看人的经验,或是做事的方法。不论现状如何,处境是顺还是逆,有积累,有目标,就有奔头。
有奔头,就有劲。
反过来,心里面没有奔头,就没劲。没劲了,活力哪里来?就算累成了狗,也赚不到多少;摆烂起来,好像也不是活不下去。那,还折腾个啥?更不要说,遇到挫折时,会加剧那种无能为力。不需要别人说什么,自己先觉得不行。
于是,就进入了那种“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的微死感。
都这个状态了,还想叫咱“来点活力起来嗨”?
算了吧。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