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村落中,由“聚族而居”形成的居多。这些村落常常以家族姓氏为名,比如“张村”“胡村”“陈村”“李村”“徐家村”等等。因此,不少人也以为“余村”即余姓族人聚居之地。当某人自报家门说“我是安吉余村人”,听者便往往会随口一问:“您尊姓余?”

这当然会闹笑话。尽管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51位,也算名列前茅,但安吉余村的村名另有出处。此余村之“余”,非姓氏之“余”,而是天目山支脉余岭之“余”。村落处在余岭脚下的一个山坞之中,村因岭名,称“余村”;那个容纳它的山坞,便称“余村坞”。事实上,余村是在清末太平天国战乱后,由五湖四海人迁居而聚的移民村。全村仅280多户,姓氏却有108个之多。其中是否有余姓人家,未做考究。即使有,也不是村中的大姓。
天目山是余村的大靠山,余村的自然环境承载了这条中国南方知名的山脉所有的特征,风光秀丽无比。

天目山脉横亘于浙江西北部,主峰在杭州临安区内,有东天目和西天目两峰,相距10公里,峰顶各有一池,如两眼仰望天空,是谓“天目”。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至安吉县境内,余脉蜿蜒直至太湖,成为了钱塘江水系和苕溪水系的分水岭。绵延不绝的天目山,构成了浙江北部的脊梁,正可谓:
山分水系,入钱塘、倾太湖、润万户;
地居龙脉,犄皖南、伸浙北、望千家。
形成于1.5亿年前燕山时期的天目山脉,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其地形复杂,地貌独特,被称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址之典型”。山中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集大自然鬼斧神工于一处。

天目山汇儒释道各宗文化印迹,素有“天目灵山”之称。据传,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隐于此山编撰《文选》;西汉张道陵在天目出生并成大道,后被道教列为“三十四洞天”;它还是日本临济宗永源寺中兴的发祥地。天目山上寺庙林立,历代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佛事往来频繁。特殊地貌和宗教相融,使这一带的动植物得以很好保护,成为我国亚热带林区高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
厚重的天目山,是历代文人最喜游览之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作。文风披靡,把天目山余脉安吉大地上的景色,都写了个遍。

安吉古属“故鄣县”,后几经变迁,于东汉末年在故鄣县南拆分出了新的“安吉县”,因此安吉也有“鄣南”之称。元末诗人凌说作有《鄣南八咏》,描绘了安吉县域内最具特色的八个景点,即“天目晴雪”“浮玉晚娇”“渚溪夕照”“梅溪春涨”“独松冬秀”“石埭夜航”“北庄梅花”和“樊坞梨园”。
《鄣南八咏》中的“天目晴雪”“浮玉晚娇”二咏,写的就是余村一带的物象。诗人认为,天目山最美的景致,是在冬季的雪后放晴之际。
凌说在《天目晴雪》写道:
两池银水在云中,岩壑生花瑞气隆。
盐虎作寒连地合,玉鳌扶冻与天通。
照人错落山应瘦,向日消残树半空。
独有小梅清见骨,只将春色笑春风。
数百年后的今天,天目山北侧的“晴雪”之景,依然如故。

选一个雪后初晴的午后,从余村出发,直向天目山深处行。远山在雪后有冷凝的气息,在半腰中氤氲蒸腾。入山登高,路旁的松、柏、樟,以及屋舍、禅寺,所见皆沐浴在雪后清冷的辉光里。至山顶,只觉天地壮阔,确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之浩瀚。小树湮没于雪海之中,大树傲立于莽原之上。积雪与虬枝默然相融,岿然不动,生出一份别样的和谐。
太阳出来的一刹那,辉光斜照入银装素裹的世界,树与树影墨染成片,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朦胧感。此时此刻,光与雪辉映,山与天无隔,人与自然融合。大自然演奏着白色、青色和橙色的交响曲,宛如生命神秘的律动,给人以绵延不息之感。沉浸其中,霎时有脱离尘寰、遨游天际的冲动。

或许,大自然最美的时刻,就是这雪色与日光交替的一刹那。历代文人们多有描摹:宋人释文珦有《雪霁》诗:“霁雪千峰玉,朝阳万树金”;元代画家黄公望有《快雪时晴图》,画的也是雪霁之景,同时代的湖州籍书法家赵孟頫,在画上题写了“快雪时晴”四字,与图合璧,书画同源,成为千古名作。
明万历《湖州府志》记下了“天目晴雪”之镜像:“每当微雪初霁,自县南递铺一带望之,群山无雪,唯天目青白相间,雪色瀜瀜,与日光相炫耀,其景不能言状云。”民国时孝丰人陈彭寿为了印证“天目晴雪”,曾请摄影师拍下一组天目山雪后放晴的照片,在上海展出,引起很大轰动,算是早期的旅游推广了。

回首向山下眺望,小小的余村也是白茫茫一片。村舍掩映于大雪之中,路上偶尔有人行走,在午后的斜阳与雪色中,构成了鲜活的支点。
《鄣南八咏》中与余村相关的另一咏,为《浮玉晚娇》:
白玉山前叠绮纨,故将娇艳弄轻寒。
天香喷散龙涎饼,国色铺交玛瑙盘。
贵重万花春作主,醉逢三月日凭阑。
自从李白题诗后,不许寻常子弟看。
浮玉山,出自《山海经》,传为仙人居住之地,也是天目山的别称。

《方舆纪要》说:“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其山连亘于杭、宣、湖、徽四州之界。”但据陈连根先生考证,凌说所咏的“浮玉晚娇”,具体对应的是安吉余村境内的南屿山。这与明万历年间的《浙江通志》记载基本吻合——“浮玉山在孝丰县东南十五里。”此说法与天目山的通称并不相悖,余村这一带的山,本来就属于天目山脉的组成部分,只是所指范围大小有别而已。
“浮玉晚娇”的场景,是指每年的农历三月,余村的南屿山地区天气渐暖,雨水明显增多,傍晚时易起雾霭,水汽在空气中折射出七彩的光,上下翻腾,或隐或现,漫延于山涧,形成了绚丽如幻的“晚娇”景色。
在古人的眼中,山色由于寒暑、晨夕、远近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因而有了碧山、翠微、石青、黛紫、苍绿等等意象。春日的南屿山,玄幻悠远,简直就是一幅多彩的画图。天地大美,不过如此。

余村,便位于这片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绵延200公里的天目山脉的一个山坳之中。说它有“地利”之宜,丝毫不过分。
【陈少非作品/《如此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