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临海,整座城市的呼吸已经舒缓了下来,过渡到了另一个轻松的节奏。人们习惯到崇和门广场走走,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

小城的夜生活早,下午五点半左右就开始了。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人,最是积极。在崇和门广场的边缘,打牌的阿公阿婆兴致高昂,一堆一堆地聚在一起,打发着时间,唠着彼此的家长里短。
也有不少下棋的人,棋友间熟悉彼此,每日都要杀上几局。下棋的人专注,旁观的人也安静,没有面红耳赤的争执,没有横插一脚的扫兴,只要开心就好,输赢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正所谓“胜故欣喜,败也从容”。
广场椅子上、石墩上,零碎地散布着休闲的人,或玩着手机,或看着形形式式的人来人往,陌生与否,热闹与否,都一副都与已无关的样子。他们用最惬意的姿势享受着小憩的片刻,暂时忘却一日的烦累。

六点过后,天慢慢暗了下来,人越发多了,夜生活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广场的大屏幕骤然亮了起来,露天电影即将开始。不少人占据了好位置,在天气好的晚上,看一场电影至少可以消磨两个小时的时光。
电影的内容不重要,剧情是否老套也不重要。露天电影是很多人年少时最快乐的记忆,重温从前的感觉,本身就是一部思绪回放的故事片。
眼前的场景和儿时的印象相同:父母的呼儿唤女声,青年男女的嬉笑打闹声,老年人对情节不了解的胡乱猜测声,间或还有卖草糊的小贩叫卖声:“要黑的还是白的?冰的吗?薄荷要吗?”种种声音,混成一片。

广场的另一边是跳舞区,七点开始,舞友们闪亮登场。主角是阿姨们,偶尔也还会有几个大叔大爷藏于其中,尽管他们动作没有阿姨们灵动,但还是卖力地挥动着胳膊,用自己觉得最优美的动作,尽量跟上拍子。
跳舞的人很多,分成不同的片区。舞风也各不相同,有排舞、交谊舞、水兵舞、扇子舞等等。相互的音乐交织着,旁人听来乱糟糟一片,但场中的人却是能够区分得清清楚楚,在噪杂的“交响乐”中找到自己的旋律。
西南角亭子里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越剧声,这里多是退休的阿姨叔叔们,因为兴趣爱好凑到了一块,带着自己准备的乐器和音响设备,把广场当做大舞台。亭子外围着不少人,会唱的也可以上去一试身手。

广场也属于孩子们。这里有碰碰车,弹跳床,闪亮亮的小火车,胖胖的飞机,萌萌的大老虎,银色的氢气球……在弹跳床上蹦跳到半空充满惊喜的尖叫声,是童年最美的梦。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或者一脸紧张地在旁边看护着。
崇和门广场每晚都是如此,这里是临海市民的乐园。当然,也有不少外来的游客。体验一个城市的风情,融入当地的生活,本身就是旅游一部分。
千百年了,古城生活依旧,生机依旧,从未对时间有过妥协。

在临海的夜广场,能听到历史回声,也能听到时代的颂歌。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