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知微
编辑|先锋谷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不朽之作,经典程度众所周知。
但它的拍摄过程,却充满戏剧性。
王扶林更是在采访中毫不避讳揭开有演员耍大牌的事情。

除却内部演员问题,观众最初的反应也很激烈。
甚至因为唐国强的出演,写信投诉到中央电视台要求换角。
种种戏剧性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而所有问题的关键因素,还要从导演王扶林讲起。

提起王扶林,估计现在的00后都一脸懵圈。
但要是说起87版的《红楼梦》和94版的《三国演义》。
绝对能瞬间把80后、90后拉回守着电视机追剧的时代。
影视版最经典的四大名著,两部都出自他的手中。

这位堪称电视界“老顽童”的导演,用他的魄力和坚持,为观众留下了一部部难以超越的经典。
早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电视机在中国是稀罕物。
那会儿的电视剧,画面简陋,场景少得可怜,角色人物也屈指可数,全靠演员的口条硬实力来撑场面。

可就在1962年,王扶林导了一台名叫“笑的晚会”的节目。
他创新地把戏剧小品搬上电视荧屏,还设计“茶座式”的演出现场。
也就是演员和观众围坐在一起,边喝茶边看表演,非常接地气。
这是第2届《笑的晚会》,但首创的位置设计却直接延续到春晚。


结果自然是观众好评如潮,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甚至还得了个“王大胆”的称号。
因为他总能想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奇招”。
这个称号在王扶林身上绝不是浪得虚名。

70年代末,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大街小巷都在讨论。
他也觉得这种连续剧的形式真不错,国内也应该搞搞。
于是王扶林便提议把当时的小说《敌营十八年》拍成连续剧。
这在当时是个“超级工程”,没经验、没设备、没资金,简直就是“三无产品”。
可“王大胆”是谁?他大手一挥,拍着胸脯说:“边拍边解决!”

没有服装,就去各个剧组借。
主角的裤子都借不到,只能拍半身镜头。
八个匪兵就两条裤子轮流穿。
还得时刻小心防止穿帮。
想想都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但就是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命三郎”精神。
王扶林带领剧组克服重重困难。
而《敌营十八年》也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连续剧。

或许正是因为第一次的经历,王扶林才有胆子接下后来的名著。
而且在名著拍摄过程中,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拍摄环境更是异常恶劣。
为尽可能还原历史场景,剧组辗转全国各地取景,风餐露宿成为常态。

若是放在当下,恐怕没有哪个流量明星能忍受。
但当时的演员却毫无怨言,跟着王导如“拼命三郎”般拼搏。
为一个镜头反复拍摄,为一处细节精雕细琢。

知道这样不容易的经历,网友纷纷夸奖王导:
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现在的剧组条件这么好,投资几千万上亿,怎么就拍不出好剧呢?
殊不知,王扶林成于“大胆”,也险些毁于“大胆”。

进入80年代,王扶林导演的眼光瞄准了四大名著。
他琢磨着要把这些文学瑰宝搬上电视荧屏,让全国人民都能欣赏到。

王扶林最初相中了《红楼梦》,觉得这是室内文戏,场景相对集中,拍摄难度应该比其他几部要小一些。
但《红楼梦》巨著博大精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啃下来的?

王导演深知其中的难度,于是闭关潜心研究一年,才算摸到点门道。
但选角更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不像现在,随便找个流量明星就能扛起一部剧的大旗。
而王扶林导演坚持不用成名的演员。
而是决定从全国各地海选新人,力求找到最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

他还专门创办“红楼梦演员学习班”。
让演员们先学习红楼文化、表演技巧等。
再根据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来确定角色。
这在当时可是相当创新的做法。
陈晓旭、欧阳奋强等演员,就是靠此收获认可。

事实证明,王扶林的眼光确实毒辣。
87版《红楼梦》播出后,万人空巷,好评如潮,成为永恒的经典,至今仍被奉为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的巨大成功,让他的名气更上一层楼,也让他有信心挑战更大的项目。

1990年,央视决定将名著《三国演义》也搬上荧幕。
这个重任,落在刚成功拍完《红楼梦》的王扶林导演肩头。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不同,有众多宏大场景。
而且角色多,还都是关键人物,拍摄难度可想而知。
仅仅是导演组,就多达6人来挑选演员。

筹备初期,王扶林最担心的角色就是诸葛亮和曹操。
当时,有人向剧组提议让唐国强来试戏。
可刚提出,便遭到众多反对之声。
那时的唐国强是观众眼里的“奶油小生”。
与沉稳睿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形象相差甚远。

但王扶林却一眼就认准了唐国强。
觉得原著中的诸葛亮“面如冠玉”,其实和唐国强很符合。
消息放出后,还有观众写信到央视投诉要求换演员。

外界质疑声铺天盖地,投诉信如雪片般飞向广电部。
但面对巨大压力,王导力排众议坚持启用唐国强。
并且声称“非他不可”。
而唐国强正处于演艺事业的转型期。
诸葛亮对他而言是个绝佳机会,他必定会全力以赴。
最后的结果也证明,王导的眼光确实精妙。

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机妙算,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后来观众提起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第一反应都是唐国强的形象。
这件事证明出王扶林的眼光,也证明出他的胆量。
但还有件事,更能证明出他的“底线”。

关于曹操的演员,心里早就有理想人员。
具体是谁,王扶林导演并没有直言,只透露姓李。

据说当时这位演员在演艺圈颇具声望。
王扶林也认为他的形象与气质和曹操的枭雄之感极为契合,便诚意相邀。
可当剧组按流程请其前来试戏时,他却傲慢回应:
“直接让我演就来,试戏就不去!”

随后演员变不辞而别,将整个剧组弃之不顾。
对方轻视剧组规则、傲慢无礼的态度,令王扶林极为恼火。
在王扶林看来,试戏是对角色负责,也是对演员自身负责的必要环节。
如此狂妄的演员,怎能担起曹操这一关键角色?
他果断放弃李姓演员,重新寻觅合适人选。

关键时刻鲍国安赶来救场,才保证拍摄没被拖延更长时间。
接到试戏曹操的通知后,鲍国安极为重视。
当时的他,在演艺圈并不算出名,但对于角色很认真很努力。

他深知曹操这一角色的分量,立刻研读原著。
当王扶林与鲍国安会面交流时,鲍国安对角色的理解,让王扶林眼前一亮。
一番交谈下来,王扶林当即拍板,确定鲍国安为曹操的扮演者。
事实证明,鲍国安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他将曹操的多疑、狡诈、霸气与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成功塑造出难以超越的经典曹操形象,凭借此角斩获飞天奖最佳男主角。
甚至还被评价为“他再也演不好其他角色”。
言外之意,便是鲍国安演的曹操太经典,会给观众带来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赵云也经历了紧急“救场”。
原定的演员杨凡上场前突然表示“不会骑马,必须用替身”。
王扶林对此十分生气。
赵云是书中的猛将,怎么能不会骑马?
不管旁人说什么,王扶林都坚持要更换演员。

好在关键时刻,张北光向剧组推荐好友张山。
张山来到剧组,手持长枪,在片场策马奔腾。
一句 “我乃常山赵子龙” 喊出,气势十足,瞬间点燃现场氛围。
而他塑造的赵云,也成为观众心里的“白月光”。

其他将相的演员,也都经历种种坎坷才确定下来。
比如孙权的演员要求涨薪。
可当时名气最大的唐国强,一集片酬也才250元。
眼看剧组没法满足要求,他便选择罢演。

最后,其他导演选中吴晓东。
而吴晓东也借此成为孙权和孙坚的扮演。
他也是唯一一位同时参演两部中国古典名著的男演员。

对于演员的要求,王扶林从不惯着。
他始终坚守“只选最合适,不看资历与咖位”的原则。
正因如此,才能塑造出最经典的《三国演义》。
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至今仍被观众反复品味、赞誉有加。

2006年,王扶林被颁发“终身成就奖”。
他多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为中国电视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但对于自己的成就,王扶林却说:
在名著面前不敢谈成功,能及格就很不错了。
谦逊的态度,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尤为珍贵,也让人肃然起敬。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离不开所有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敬业精神。
希望现在的演员们能多向老艺术家学习,少点炒作,多点真诚,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