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重启核谈判,谈不拢就要打?特朗普公开摊牌,伊朗强势回应

时事变局老卢说 2025-04-19 14:44:54

据环球网援引法新社消息,美伊日前在阿曼重启核问题谈判,双方通过东道国传递立场,仅短暂直接交谈。这场间接会谈被视作特朗普二次上台后美伊关系的首次试探性接触。

特朗普在谈判前夕高调表态称"希望伊朗成为伟大国家但不能拥有核武器",而伊朗最高领袖顾问沙姆哈尼同步发声,强调德黑兰已准备好"真正且公平"的建议。这种同步释放的积极信号,与双方近年来的对抗形成鲜明反差。阿拉格齐外长在会谈后形容对话"建设性且充满希望",白宫声明更称这是迈向"互利结果"的重要一步。双方约定4月19日举行第二轮会谈,但地点尚未确定。

特朗普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持续两小时的会谈采取了特殊的沟通方式:美伊代表分坐不同房间,由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穿梭传话。这种安排既体现了双方对直接接触的谨慎,也反映了伊朗最高领袖设定的"间接、有尊严"谈判底线。特朗普此前宣称的"直接谈判"被现实修正,凸显双方信任赤字依然深厚。

尽管首轮会谈气氛平和,但核心矛盾并未消融。美国坚持要求伊朗彻底放弃核能力,同时试图将导弹项目和地区影响力纳入谈判框架。而伊朗则明确划出红线:谈判仅限核议题,且要求美国解除自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后实施的经济制裁。

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年2月的报告显示,伊朗铀浓缩纯度已达60%,距武器级标准仅一步之遥。这一技术突破成为双方博弈的底牌:美国将其视为威胁,伊朗则视作谈判筹码。阿拉格齐强调,伊朗的核计划始终遵循和平原则,但拉里贾尼的表态更具威慑力——如果美国继续敌视政策,伊朗可能被迫走向拥核方向。

这种技术能力与政治表态的错位,恰是谈判的最大难点。美国要求的"全面弃核"与伊朗坚持的"有限保留"之间,横亘着数年积累的敌意与制裁。特朗普政府希望将2015年协议升级为更全面的控制框架,而伊朗则要求恢复原协议下的经济利益,双方诉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

特朗普资料图

谈判桌外的军事动作构成另类博弈。美国国防部在谈判前一周宣布向中东增派"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使该地区美军航母数量增至两艘,同时在迪戈加西亚基地部署B-2隐形轰炸机。特朗普多次公开威胁,若谈判失败将对伊朗实施"前所未有的军事打击"。

伊朗方面则以强硬姿态回应。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警告称,中东所有美军基地均在伊朗导弹射程之内,"玻璃房子"不应向他人投石。伊朗国防部重申,任何侵略行为都将遭到立即且果断的回击。这种军事示强既是对外压力的反弹,也是为谈判争取更多主动权。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的军事威慑与外交努力形成双轨策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计划4月底访伊的背景下,德黑兰试图通过技术合作展现合作意愿,同时保留足够的战略模糊性。这种平衡术既是对内稳定政局的需要,也是对外争取谈判空间的必然选择。

特朗普政府推动谈判的动机复杂。在国内关税战引发争议、国际多边议题缺乏成果的背景下,伊核问题成为其塑造外交遗产的潜在抓手。余国庆指出,特朗普希望借此摆脱外交僵局,同时避免因伊朗拥核引发的地区战争风险。这种"以压促谈"的策略,既包含谈判桌上的外交攻势,也包含军事威胁的隐性支撑。

特朗普资料图

伊朗的谈判意愿同样源于内外压力。佩泽希齐扬政府面临国内政治重组、地区影响力衰退等多重挑战。从去年总统直升机失事到近期副总统辞职风波,德黑兰政权稳定性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伊朗在中东的战略盟友网络出现松动,叙利亚政权更迭与以色列军事行动加剧了地区孤立。通过谈判缓解制裁、重塑国际形象,成为伊朗突破困境的现实路径。

随着第二轮会谈临近,外界对谈判成果的预期保持谨慎。秦天认为,双方可能在部分领域达成有限共识,如人道主义豁免或囚犯交换,但要重现2015年式的全面协议难度极大。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风格可能促成某些技术性妥协,但结构性矛盾难以根本化解。

这场谈判的本质,是两个长期对立国家在新冷战格局下的策略性接触。军事威慑与外交谈判的双轨并行,既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钥匙,也可能埋下新一轮对抗的火种。当4月19日的会谈钟声敲响,美伊关系的走向仍将悬而未决,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核谈判的成败,将深刻影响未来中东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

0 阅读:5

时事变局老卢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