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怎么爆发的?

司马懿谈历史 2023-03-04 02:21:12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比较大的军事冲突,战争结果是赵国大败,按照司马迁的记载,秦军坑杀了40万赵军,当然了,这个数量不是没有疑问的。试问,秦军坑杀的是身经百战的赵国精锐,赵军又何以会乖乖地束以待毙而不奋起反抗呢?

长平之战

这是题外话。长平之战主要是由是秦赵两国争夺韩国上党郡引发的。

《释名》: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日上党。

从地势上看,上党郡位于太行山最高的位置,其西南有中条山、王屋山,以西是太岳山脉,以北是五云山、八赋岭,古之便有“太行从来天下脊,得上党者得天下”的说法。进入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变法,国力较强的秦赵两国走上了扩张之路,逐渐凸显出上党郡的重要性。

早在公元前337年,张仪向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建议攻打长平。张仪认为赵国屯兵长平,意在夺取上党郡;而此时赵国君臣之间存在矛盾,可以趁机用计攻破赵军,然后向西攻陷邯郸后,再挥师夺取上党郡,但秦惠文王并没有采纳。

张仪

一则尽管秦惠文王父亲秦孝公执政时期,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实力迅速增强,跻身战国新兴势力之列,但力量尚不足以消灭赵国;其次则是赵国与东方六国关系密切,秦惠文王忌惮六国,“合纵连横”的抗秦之策。可见,此时秦赵两国都意识到了上党郡的战略意义。

等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军事实力大增,经过11年连续不断地打击,灭掉了“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将赵国的南北土地一片,此外还对周边的游牧民族恩威并施,将这些游牧民族骑兵纳入赵国的军队序列,进一步增强实力。

反观秦国,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因举鼎失手,砸断胫骨而亡,赵武灵王、燕昭王扶植秦公子嬴稷登基,即秦昭襄王,秦赵两国可谓是此消彼长。赵武灵王借着出使秦国之机,扮成使者,一则看看新立的秦昭襄王水准;其次是实地考察秦国山川地理后,准备从云中郡,南下闪击咸阳。

遗憾的是,公元前295年,赵国陷入内乱,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赵国重臣肥义死于兵变,“闪击咸阳”的计划难以为继,胎死腹中,尽管如此,获悉后的秦昭襄王还是大惊失色。此后秦昭襄王励精图治,默默等待时机成熟,夺取上党郡。

时间来到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战神”白起不会吹灰之力,夺取了野王(河南沁阳)。之所以选择野王,一则是因为正如上文所述,上党郡易守难攻,一时难以攻下;其次是攻下了野王,便将上党郡与韩国都城分隔开来,上党郡由此成为了“飞地”;第三,夺取了野王还有敲山震虎的作用。

事情的发展也没出白起的预料,韩王马上派出使者求和,将无法联系的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交割的时候却发生了变故。按照《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的说法,此时的上党郡守靳<黄重> 并不愿意割让,相反表达誓死抵抗的决心。小命要紧,韩王于是撤掉了靳<黄重>,换上了冯亭。

没想到的是,到任后的冯亭也坚决采取了抵抗,凭借着地形上的优势,同仇敌忾的上党郡军民愣是扛住了白起部队一个月的进攻,最终难以为继,冯亭才派出使者前往邯郸,向赵国求援。

此时年幼的赵孝成王刚继位不久,平原君赵胜是重要的智囊。“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事实上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多次决策失误,“坑”了赵国。这不,眼见到手的肥肉,平原君这位“天坑型”王叔,不假思索地选择接受,派兵强行接管了上党郡,并给予了冯亭高官厚禄。

冯亭不愿意上党郡割让给秦国,难道就愿意割让给赵国吗?求援只是无奈之举,本意是借助赵国的力量抗击秦国,上党郡是名义上的筹码。赵国的强占,让冯亭心凉,说出了“三不义”,坚决拒授赵国官职,回到了韩国。

失去了上党郡人心的赵国,也没有嘚瑟太久,到嘴的肥肉,飞了,秦国岂能善罢甘休?两年后,公元前260年,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秦国大将王龁攻下了上党,由此拉开了秦赵长平之战的序幕。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