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满城窦绾墓文物:折射出烜赫一时的窦氏一族

司马懿谈历史 2023-03-04 02:23:04

满城汉墓二号墓,即窦绾墓中出土了一盏造型优雅的宫灯,表面采用了鎏金制作工艺。所谓鎏金,是将金与水银融合成金汞剂,涂在青铜器表层再加热,待水银完全蒸发后,金则牢牢地附着在青铜器上。

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宫女身体中空,头部与右臂是可以拆下。设计的灯罩一则可以防止火苗产生不规则的跳动,其次灯罩的手把还可以调节火苗的亮度。另外宫女手袖当作是排烟通道,避免了室内污染空气。

长信宫灯

宫灯灯身共存九处铭文,除了六处提及“阳信家”之外,还有“长信尚浴”的字样。考古工作者研究后认为,宫灯最初的主人是阳信侯刘揭父子。公元前181年,时任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的刘揭,因“诸吕之乱”中,夺了赵王吕禄之印以及力拒吕产进入皇宫,而被封为阳信侯。

公元前165年继承刘揭爵位的刘中意,因参与了叛乱获罪,而被抄家,宫灯随家财收为国有,归长信宫主人窦太后使用,故有“长信尚浴”的字样,又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后赐给窦绾。

也有另外一种看法,长信宫灯最初就属于窦太后(原名窦漪房),后赐给了汉武帝的胞姐刘婧。刘婧在汉景帝时期被封为阳信公主;嫁给平阳侯曹寿(曹参曾孙)后,改称平阳公主。主要依据是除了长信宫灯,茂陵无名冢还出土了十余件刻有“阳信家”字样的文物,以刘揭的财力,似乎不太可能拥有铸造那么多件铜器,见仁见智,有待进一步研究。

“长信宫灯”起码表明了窦绾应该是窦太后的娘家人,具体说来,是窦太后的侄孙辈,毕竟中山靖王刘胜是窦太后的孙子。此外,窦绾墓还出土了金缕玉衣以及“窦绾”铜印,都表明窦绾非同一般的身份,更加印证了窦家的显赫,这与窦太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邦死后,吕后为了监控各诸侯王,吕后将吕氏诸女赐婚于宗室,是诸侯王的“标配”,刘恒的同胞兄弟刘友、刘恢皆如此,所以刘恒很可能享受相同“待遇”。此后,不知道是否基于更为保险的考虑,吕后又将宫女赏赐给诸侯王,从而形成“双保险”,其中便包括了窦太后。

不曾想原本只是侍女的窦漪房,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刘恒的皇后,一生历经70余载,左右着大汉王朝的朝政。

第一个“阴差阳错”:先是本想离家近点,打算去赵国的窦漪房因没钱贿赂,让宦官安排去了代国;

第二个“阴差阳错”:刘恒是个聪明人,能从同胞兄弟身上吸取血的教训,加之其少年时期备受冷落,没有地位,与身份卑微的窦漪房,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就这样,原本身兼特务职能的窦漪房与刘恒互生情愫;

第三个“阴差阳错”: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之乱”后,为了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选择了刘恒为帝。诚如上述所说,代王后很可能是吕氏女,这也是周勃、陈平等人忌惮的,担心秋后算账,刘恒从而被迫妥协,也就能解释,刘恒三个儿子为何极短时间相继离世以及代王后的身份之谜。

诸吕之乱

三个“阴差阳错”,令到窦漪房晋升为刘恒一段时期内的“女一号”,得以顺理成章成为了窦皇后,但就因此便说其是秉性纯良的“善男信女”,恐怕也不是事实,那只是手段,没有手段能在血雨腥风的后宫立住脚,那是天方夜谭。

窦皇后失明后,逐渐失宠,在一次宴会上,郎官将当时盛宠的慎夫人安排与窦皇后同席;中郎将袁盎知晓后,立刻命人将慎夫人的座位撤下,气得慎夫人不肯就坐,汉文帝刘恒见此,也气得直接拉着慎夫人回宫。事后,袁盎解释道,难道陛下不记得当年吕后时期的“人彘”了吗?这也侧面说明了窦皇后确实不好惹,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是绝不手软。

(身着“情侣装”的窦绾与刘胜)

再就是汉景帝时期,王娡与汉景帝姐姐刘嫖联合,力推刘彻成为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王娡一伙见窦漪房年老,意欲抢班夺权,策划了一场“尊儒”。老虎不发威,当窦漪房“病猫”?没想到遭到窦漪房“反杀”,罢免了属于王娡阵营的丞相、御史大夫,郎中令被处死,可见窦漪房当年权势之盛。

在窦漪房的庇护下,窦氏一族的待遇自然是水涨船高。按照《后汉书·仪礼志》的说法,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窦绾与刘胜身穿的都是金缕玉衣的“情侣装”,一则说明了或许此时还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或许是窦绾因有窦漪房“余荫”仍在而逾制,其次表明了窦绾与刘胜的地位是平等的。

证据是窦绾的铜印。在封建的男权社会,女性没有什么地位,是男人的附庸,一般出嫁后,往往在自己姓氏之前冠以丈夫的姓氏;而按照汉代传统,窦绾的铜印应该刻“王后绾”。但窦绾却特立独行,铜印一面是姓名“窦绾”,另一面是字“君须”,除了自个个性之外,就是窦漪房的因素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