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开国双子星之李建成“陨落”:李家不幸,大唐幸

司马懿谈历史 2023-03-04 02:23:04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诛杀了大哥李建成,得以“上位”,成为了大唐新一代的统治者。历史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行政命令要求下,编撰而成史料侧重宣扬李世民的杰出才能,以表明继位的正当性;作为失败的一方,李建成被描绘成“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俨然一副纨绔子弟形象。

但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技术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自圆其说,很多时候是欲盖弥彰,顾头不顾腚。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其伟大无须赘述,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史料缝隙之间透露不少信息,表明李建成并非那么的不堪,其在隋末唐初的政治中,实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玄武门之变

招贤纳士

《旧唐书》的“男一号”是李世民,其他人都得靠边站,李渊也不例外,但实际上李渊才是太原起兵的真正主导者。公元616年,成为太原留守的李渊曾说:

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由此可以反推,李渊看透了隋末政治腐败,早有“有经纶天下之心”,只是碍于时机不成熟。

受此影响,李建成年少时有意识地结交人才,如与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韦挺,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段纶交好;617年,被立为世子的李建成开府置僚属,招募了魏征、王珪、欧阳询、罗艺等人。

此后,李建成还被李渊秘密派往河东“潜结英俊”。与此同时,李世民虽然也做着相同的工作,但因年纪以及阅历的关系,不足以像大哥那样独当一面,只能留在晋阳,在李渊的指导下工作。

太原起兵后,唐军相继取得河西、霍邑之战的胜利,兵临龙门城下。《资治通鉴》记载:任瓌任河东户曹多年,在河东人脉甚广,其向李渊毛遂自荐,出任河南安抚大使一职,成功招抚了韩城、冯翊等地武装。不仅避免了兵戎相见,还增强了唐军的军事实力,而任瓌正是李建成河东“潜结”的英俊”。

此后,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仓降,唐军得以瓦解隋都城的最大一道屏障,隋军屈突通部;接着李渊分西、北、东三面合围长安,其中最先攻入长安城的是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

可以说这些人与李建成相互成就,前者获得了平台,建立了功勋,后者则因此获得了政治资本,从而形成了足以左右唐初政局的一股势力。玄武门之变后,成为了胜利者的李世民,启用了部分东宫旧属,固然有被李世民看重的因素,还有便是碍于东宫仍有影响而做出的妥协。

骁勇善战

万事开头难,河西之战是李渊起兵以来的第一场重要战役。李渊决定赋予长子重任,担任战役的总指挥。李建成果然不负众望,战前严明军纪的同时,亲往前线视察,制定周密的军事部署;战场中则身先士卒,同甘共苦,激发出士兵强大的战斗力,取得战役的胜利;战后除了斩首敌军守将之外,秋毫无犯,得以收复民心,受到了李渊“如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的肯定。

随后李渊组建的大将军府“阵容”中,李建成被任命为独当一面的(左)领军都督。此时年仅16岁李世民作为大哥的“跟班”,也参加了河西之战,如同此前在延揽人才方面,父亲做出的“区别对待”,战后,李世民虽然也被任命为(右)领军都督,却配以姐夫柴绍辅佐。

接下来的硬仗是霍邑之战。霍邑不仅北据汾水,东靠太岳山,易守难攻,拥有地理优势;而且隋军兵多将广,除了守将宋老生手握两万精兵,还有河东屈突通部作为策应。

李渊如果撤兵就失去了进军关中的绝好机会;但倘若久攻不下,“大本营”太原空虚,又面临着刘武周部勾结突厥南下的威胁,可谓是进退两难,唐军内部也因此意见不一,争执不下。

关键时刻,李建成表现出卓越的见识,认为刘武周与突厥看似紧密的关系,实则是貌合神离,不足为惧,反而是进攻霍邑,对于唐军关系重大,进则取天下,退则难以自保。李建成的主张最终被采纳。

进攻霍邑时,李建成不仅承受了敌军的正面打击,而且其还根据宋老生性情急躁的特点,诱其出城,为李世民切断敌军后路创造机会,从而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辅佐朝政

解决了宋老生,通往长安还剩一道屏障,即河东的屈突通部,为此,李渊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领向西,一路则有由李建成率领,继续与屈突通对峙。

但华阴令李孝常献出永丰仓军粮,率众归降,打破了隋唐的均势,此举切断了屈突通河东军队及长安部队的物资供应,时间一久,人心不稳,加之李渊族弟李神通、女儿柴绍妻等人在长安城内所作的“策反”,唐军不久便攻陷了长安城。

这也成为了李建成军事生涯的“分水岭”。 一方面大唐“新开张”,在内人心初定,百废待兴,许多政务需要处理;在外,此时的大唐没有因为建立而安枕无忧,近的东有屈突通部对峙、西有薛举父子侵凌,远的还有刘武周、王世充、李密、窦建德等势力虎视眈眈;而另一方面李世民在一系列的战斗中,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统帅。

两方面因素促成李渊将开疆拓土的主要任务交给了李世民,而李建成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管理”岗位,如参与制定“先固根本,再取关东”的宏观战略:

为了配合“先固根本”战略的实施,李建成亲自过问士兵招募、武器制造等工作;至于粮草供应,李建成派段纶任益州刺史,为前线提供充沛的物资供应;

至于“再取关东”,李建成与李渊一道谋划着全局。派绍、李靖、李孝恭对付南面的萧铣;北边则派出李琛、郑元寿以女色贿赂突厥始毕可汗,以此稳住突厥;东线的薛举由李世民对付。

后记

由此可见,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已经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了,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在哥哥的身边,李世民也迅速成长。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大唐后,因“革命任务”的不同,产生了分工,一方面李渊未雨绸缪,注重培养李建成,成为合格的储君,为此为其配备了李纲、郑善果两位老师,二人均为隋朝名臣,出别出任过隋礼部尚书和民部尚书。

李世民

另一方面随着战事的深入、经验的累积,李世民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于是,李建成转为“幕后”,与李渊一道谋划全局、为前方做好后勤保障,而将开疆拓土的任务,交给了李世民。此后李世民的政治地位,随着战功的累积而迅速提高,进而影响到了李建成。一山不容二虎,原本相亲相爱的兄弟,随着摩擦的升级,最致兵戎相见,喋血玄武门。

李世民曾对大臣说过: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说明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继位是天意,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做得更好,一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背后自然少不了李建成的“鞭策”。所以说,李建成的“陨落”,是李氏不幸,大唐幸。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