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说我是懦弱、平庸、无情,都是我们家二小子让人这么干的

司马懿谈历史 2023-03-04 02:23:04

历史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但“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说明了掩盖谎言是项难度系数颇大的技术活,稍有不慎,很容易露出马脚,有“此地无银”之嫌。

作为正史的《旧唐书》中,撰写者极力渲染“玄武门之变”,是兄弟阋墙的结果,强调了李世民在此事件中的迫于无奈,为此罗列了各个时期,李世民颇具帝王之才的种种事迹,宣扬其继位的正当性。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是主角,其他人就不能抢戏,如李渊,被塑造成了优柔寡断的、怯懦的庸才,甚至对于李世民还有点无情,完全一副李世民的“背景板”,但这个结论仅从《旧唐书》来看,就不能自圆其说。

《旧唐书》记载的李渊之妻窦氏出身名门,其父亲为北周的上柱国窦毅,母亲为襄阳长公主;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窦氏的舅舅。自幼聪颖过人的窦氏,深受宇文邕的喜爱,寄养在皇宫之中,与武帝关系非同一般。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而后取代东魏的北齐与取代西魏的北周,势均力敌。北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与突厥联姻,迎娶木杆可汗之女儿阿史那氏,借助突厥的力量灭掉了北齐;事毕,宇文邕因担心受到突厥的控制,来了招“过河拆桥”,开始疏远了阿史那氏。

周武帝宇文邕

窦氏见此,委婉地对宇文邕说,当今之势还不太平,而突厥国力强盛,希望舅舅能以大局为重,不要因为疏远阿史那氏而和突厥产生争端,而影响江南、关东的稳定;隋文帝受禅后,内心痛苦的窦氏甚至说出了“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

可见,窦氏不仅拥有良好的大局观,也有窦氏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加上这样的身世,窦毅夫妇在挑选夫婿上,是很慎重的,而不敢“妄以许人”,窦毅想到了“比武招亲”。

比试中,李渊展示出了百步穿杨的射术,除此以外,窦毅夫妇还看中李渊的有德多才,最终,李渊在数十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窦氏的“贤夫”。试问,窦毅夫妇又怎么会将窦氏,许配给胆小懦弱的李渊吗?

窦氏

其次,从《旧唐书》中记载看,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最大功臣,其早已洞悉天下之势,提前做好准备,暗中招贤纳士,组建军队;而李渊既无政治头脑又毫无胆量,是被裹挟着走上起兵之路的。

这年是公元617年,李世民时年17年。17岁的少年或许有胸怀天下的情怀,但要说拥有非常具体的战略构想,则令人怀疑;时年51岁的李渊,不仅有“唐国公”的爵位,颇具号召力,且政治上已非常成熟。两者相较之下,似乎李渊更能领导起兵之事。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或许更接近史实,其为温大雅所著。太原起兵之时,温大雅为李渊的部下,时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负责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可以说期间,温大雅是没有心理压力的,不需要费劲心机“编撰”,相对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人物和事件。

温大雅

在并州发生叛乱之时,若不是并州总管杨谅的无能,当时并州兵马估计在30万~40万,完全可以将隋炀帝不到10万的兵力,按在地上摩擦而直捣黄龙。由此李渊认识到并州太原的军事地位,不仅兵精马强,背后还隐藏了强大的反隋势力。

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曾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表明了李渊早有“有经纶天下之心”,如今就任太原留守,可谓是天赐良机;错过了,将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于是,李渊确立了“以宽仁笼络地方势力”的方针;不仅如此,因隋炀帝暴政,引起群雄并起之时,李渊并没有马上打起“反隋”的旗号,这样避免了忠于隋朝势力的威胁;反而在平定历山飞之时,李渊并没有一味地打击,因而策略得当,引来了数万反隋势力来投。

与此同时,李渊还派出了李建成、李世民分别前往河中、晋阳延揽人才。众多在隋王朝郁郁不得志的士人与官员,纷纷投入李氏的帐下,许多成为了太原元谋功臣,其中便包括了重要谋臣刘文静和唐俭,加上关陇贵族的身份,使得李渊在太原地区,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是在内。对外李渊放低姿态,在外交礼节上,做足了功夫,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以及重金,使得突厥感到,面子、里子都有。此为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防止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以此确保太原这个“根据地”,万无一失;待局势明朗之时,突厥人又成为了李渊夺取长安的重要力量。可以说,太原起兵不仅是由李渊策划,此后更是因为他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决断,才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渊

最后,《旧唐书》中的李渊还有点无情。当时,李氏兄弟已势如水火,一次狩猎中,李建成命人故意分给李世民一匹烈马;李世民差点因此受伤。事后,李世民说了句“死生有命,庸何伤乎”,却被李建成等人加工成,我有天命,岂是那么容易呜呼哀哉的?

如此大逆不道,李世民自然受到李渊的怒斥。这还没完,李元吉继续大做文章,在玄武门之变前夕,甚至向李渊提出,要诛杀李世民;李渊并没有责备元吉,仅仅以李世民“有大功,没有罪迹”为由搪塞。可见,李渊内心倾向于李建成一方,对于李世民是漠不关心。

上述提及的原因,《旧唐书》的这段记载令人生疑,兄弟相争,伤心的一定是父母。《大唐创业起居注》描绘的李渊,却是另外一番模样,是带有温情的。

隋末群雄并起,李渊并没有马上反隋,一方面固然有时机不成熟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有李渊“顾尔兄弟未集”的原因,当时李建成所在的河东,并不在李渊控制的范围,李渊为了保全儿子,宁愿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而没有起兵。

而当李建成、李世民随着战事的节节胜利,迅速积累了政治资本,而势如水火之时,李渊的想法是“遣汝(世民)……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企图将帝国版图一分为二,以此缓和兄弟之间的矛盾,作为父亲,李渊可谓是用心良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