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2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75968.5亿元,同比下降41.3%;TOP100房企权益销售额为53602.7亿元,权益销售面积为33723.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42.9%和48.1%。2022年,即使公开披露目标的房企数量较往年显著减少,但规模房企实际的业绩完成情况仍远不及预期。在公开披露年度目标的规模上市房企中,仅有滨江、越秀两家房企达成了全年业绩目标,多数企业截至12月末的目标完成率不足90%,不少房企甚至不足70%,且绝大多数企业的目标完成度均大幅低于2021年同期,部分企业目标完成度较去年同期的降幅大于20个百分点。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轰轰烈烈的房地产“黄金20年”,确实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这个曾掏空几代人的行业,正调转矛头急转向下。从政策方面的悄悄变化,也能看出房地产面临的困境。今年开始陆续不少城市开始放开房地产公司的贷款融资限制,同时也取消了一系列限购政策。这些政策调整的城市不仅有三线四线小城也不乏上海广州这类曾经火热的一线城市。但即使金融、政策双驱动的加持下,房地产依然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衰退。其实这一景象有一位大佬早在3年前房地产最火爆的时候就已经预言。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曹德旺是国内少数几个受人尊敬的实业家。他很早就提出“房子仅是一堆无用的混凝土,既没有技术含量也不会创造任何社会价值。现在的房地产发展畸形,价格奇高。未来不久房价一定会下跌,大家最好卖掉自己手中多余的房产。不然等到房价开始下跌的时候,想要卖房子也卖不掉了。人人手中都有几套房,到时候想租掉房子也是不能的”然而当时火热的大环境下,他这话被许多人当笑话看,不少人嘲笑曹德旺是嫉妒房地产的火热。但是现在再回头来看文章开头的最新数据,真是句句应验。
1.房子真卖不掉了
任何产品价格飞涨都离不开背后的金融属性,房子尤其如此。一堆毫无意义的钢筋混凝土,凭什么可以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国家土地财政助长了房屋的稀缺性,叠加媒体的推波助澜,房屋很快从一个普通商品变成了金融产品。人们购买房屋不再关注其本身居住属性,而是其背后巨大的升值潜力。所以凭借这阵东风,房子价格远远超过了本质价值。
不过好景不长,金融市场追涨杀跌特性,在房地产业身上也被完美的演绎了出来。人人都认为它会涨的时,火热的房子当真连涨不止。但当金融属性消失,击鼓传花游戏的危险性被人重新提起时,一切就变了。大部分认为它会跌时,任何所谓救市手段都无法阻止整个市场的下行。现在的情形是投资者不愿再趟浑水,刚需者持币观望希望再跌一点,卖房者急需变现一降再降。看看最近的数据不难发现,房地产的成交量几乎冻结。
2.房子也租不掉了
与交易枯竭相对应的就是租房市场的惨淡。据有关统计中国有将近5成家庭持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这部分家庭是不会去租房的。政府这几年也在大力拓展廉租房项目,让很大一部分拮据的年轻人受惠。一些公寓企业也敏锐的抓住了年轻人租房市场这一朝阳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群租公寓业务。几方因素的加持下,个人租房业务受到了极大挤压。虽然现在房产税迟迟没有落地,但是持有空置房屋又租不出去,本身就是一种负债。
不得不说大佬们的感官还是敏锐的,如果当初有人听从了曹德旺的建议,可能现在也已经套现离场了。
你说的是,不要去送外卖,一定要进厂,捐款都不给员工涨工资曹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