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编辑:淩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天安门作为北京的象征性建筑,已经永久的铭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有很多人不辞万里辛苦来到北京,就只是为了看一下早晨的天安门升旗仪式。
现如今的天安门磅礴大气、宏伟辉煌,门前的广场足以容纳上万人前来游玩,每一个到来的游客无不感叹此地的神圣与有趣。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安门早在几十年前远不是现在壮阔的模样,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是经历了不断地翻新才有今天的规模的。
那么你知道天安门最近一次重建是在哪一年吗?而它在重建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故事呢?

●—≺天安门的历史≻—●
天安门最早的原身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那时候的天安门还不叫天安门,而叫“承天门”,其寓意是奉天承运,承载着天意和民间的枢纽关系。
而一开始,它的建立就被皇廷寄予相当的厚望,朝廷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足足三年时间才终于将这座与天沟通的安定之门完工。

然而,也许真的是和天公有所关联,1456年修建完成的承天门没过多久就遇到了灾祸,从天而降的一道雷电让这里燃起大火,蔓延的火势让这座大门最终损坏许多。
花费了巨大代价建造的承天门就这样倒在了天灾面前,这让皇室十分不满,于是又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皇室决定再次对这里进行重建。
而这一次的承天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固了建材,也改变了一定的规模,比原来的模样更加雄伟,而这一举措也确实维持了它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遭到破坏。

对于天安门来说,这样的稳定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李自成发动起义攻打京城,承天门作为皇室的门面也不得不被沦陷。
于是它也难逃遭到破坏的命运,1651年,清政府的祖先在看着被自己攻打下来的北京城大兴感叹,尤其对于这座承天门,他们更是尤为钟意。

但承天门毕竟是明朝的代表作,并且它已经被损毁了不少部分,于是他命人重新修建此地,并正式更名为“天安门”,既保证了和天的沟通,也有着对人间百姓的安定平和的意味。
清政府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强盛稳定,不少统治者都认为这座大门再也不会受到损毁了,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将他们从美梦中惊醒。

连天的炮火直向北平攻去,圆明园、天安门,北京城内大大小小有名的建筑都难以逃脱帝国列强的侵袭,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建筑遭到破坏无一幸免。
在强大的火力洗礼下,天安门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毫无变化,但内里却因年代过久变得腐烂朽化了,伤痕累累的天安门就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在勉强支撑着。
战争的纷乱持续了很久,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终于还给我们一个安稳和平的环境,也给了天安门得以喘息的机会。

1969年,历史悠久的天安门早已是摇摇欲坠、千疮百孔,中央为了挽救它,下达了一个秘密任务:重建天安门,但前提是保证只有少数人知道。
你知道为什么中央为什么对于重建天安门要悄无声息吗?

●—≺重建天安门≻—●
在当时,我国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我们便和美军展开了朝鲜战争,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

后来进入到一五计划,才勉强复苏了一定的国民经济,但好景不长,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茫然无知,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得已犯了不少错误。
后来又和苏联关系恶化,导致出现了巨大的内忧外患。
在这种情况下,天安门作为我们国家一个精神意义的象征性建筑,一旦腐朽老化的消息传出,在国际上很容易传出不好的消息,这于我们国家的形象是十分不利的。

另外,关键地方是由于很多人这时候都希望对我们国家落井下石,所以他们不愿意看到天安门重新修建,如果闹得沸沸扬扬,很有可能在重建过程中遭到破坏和干扰。
当中央这个命令下达之后,所有接到消息的人把嘴巴闭得严严实实的,他们只来到天安门进行工作,为了保证进度和质量,我党直接从连队里调取了不少解放军战士一起参与工程。

而从隐秘性和多方角度上考虑,周总理在建设初期就明确表示:这项工程意义很大,只能靠着我们自己来工作完成,无论是设计还是修建都不能依赖外国人。
显然这项工程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它的难度也相当之大,多方考量之后最终中央决定将这项任务交由姚来泉担任总工程师。

天安门的这次重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小故事,工人们在拆除废弃木材的时候发现被一些东西阻挡住了,而当人们检查的时候却发现是一个意外惊喜。
当这个消息传到姚来泉耳中时,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材料赶到现场,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如此着急?

原来,在拆除的建筑材料中发现了数枚弹头,而这些弹头是否仍然具有爆炸的可能,他们也不得而知,姚来泉赶紧将此消息上报中央。
经过中央派人前来鉴定,发现这是几枚来自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炸弹,已经潮湿许久不再可能爆炸了,但它仍然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

而后过了没多久,又在拆除过程中发现了一只精美的盒子,上面雕刻着别具一格的图案,盒子里是几枚金元宝和一颗红宝石。

后来才得知,这是前代建造者放入其中的镇楼之宝,其价值连城,可谓是一个意外之喜,而这些珍宝最后也被放进了国库当中。

天安门的建造来之不易,但好在它最终还是完成了,而这些年来它一直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具有丰富的价值。
信源:
秘密重建天安门——俞珉·上海档案·2000 (01)
人民政协报2013-09-12《1968年天安门秘密重建 施工方案颇具政治色彩》
文摘报2013-05-14《1970年天安门城楼秘密翻建始末 施工人员需"根正苗红"》
人民网2010-12-31《天安门曾在40年前秘密重建 脊瓦正中宝盒藏宝物》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10-17《重建天安门!这场秘密工程背后有几多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