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编辑:淩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国命运的谈判,43天的谈判,毛主席和蒋介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谈判结束后,蒋介石却轻易放走了毛主席,这一决定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蒋介石在日记中又是如何评价这次谈判的?

●—≺老蒋的真实意图≻—●
1945年8月,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突然邀请共产党领袖毛主席,到重庆来谈判。
这个邀请,乍一看,像是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和平共处。但是,蒋介石心里,却盘算着别的算计。

蒋介石表面上说要谈判,实际上是想拖延时间。他想趁着谈判的机会,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从西南地区调到华北、华中去。
当时国民党的根据地在西南,共产党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
蒋介石是想,趁毛主席在重庆谈判的时候,赶紧把部队调过去,这样一来,就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到时候谈判的底气就足了。

蒋介石这个人非常自负,他在邀请时认为毛主席根本不敢来重庆,要是毛主席不来,那就更好了。
蒋介石就可以在舆论上大做文章,说共产党不愿意和谈,对和平不感兴趣。
这样一来,共产党的形象就要受损,国民党反而成了爱好和平的一方,蒋介石真是算盘打得啪啪响。
但是,蒋介石没想到,毛主席对老蒋的盘算,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毛主席收到邀请后,想了又想,最后决定,还是要去重庆,毛主席考虑的,可不只是和平问题。
他想借这个机会,在重庆这个大舞台上,好好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毛主席心里明白,共产党刚刚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整体实力还比较弱,但是,有理想、有信仰的力量,是任何艰难困苦都压不垮的。
就这样,毛主席毅然决然踏上了去重庆的航班,飞机在云层上穿行,毛主席的思绪也在飞扬。
这次谈判,对于中国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毛主席深知,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决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

飞机穿云破雾,重庆的上空渐渐清晰,毛主席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蒋介石设下的这个局,看似对共产党不利,但毛主席有信心,能够化危为机,让这次谈判,成为共产党事业的一个新的起点。

●—≺谈判中的交锋≻—●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抵达重庆,谈判正式拉开了帷幕。在谈判桌上,毛主席和蒋介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交锋。

毛主席在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言语犀利,反应机敏,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
蒋介石原以为毛主席是个乡下人,不懂得谈判的艺术,但没想到,毛主席的表现,让他感到非常棘手。
毛主席不仅对国内外形势了如指掌,而且对国民党的内部矛盾也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抓住机会,不断揭露国民党的问题,让蒋介石感到无所遁形。

毛主席在谈判之余,还积极让我党与国民党内各派人物接触,他知道,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毛主席就利用这一点,分化瓦解国民党的内部,他与国民党的进步人士交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同时他也与国民党内的一些中间派人物接触,努力说服他们支持和平民主的道路。

通过这些活动,毛主席为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舆论支持,让国民党在舆论上处于下风。
在谈判过程中,中共情报人员李克农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克农是中共的情报专家,他通过各种渠道,破译了蒋介石的一些重要密电。

李克农
从这些密电中,李克农了解到了国民党的谈判策略和底线,他及时将这些情报提供给毛主席,让毛主席在谈判中占据了主动。
比如,在谈判的关键时刻,李克农破译了一份蒋介石发给国民党谈判代表的密电。

密电中,蒋介石要求谈判代表在某些问题上绝不让步,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在谈判中就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最终迫使国民党做出了让步。
李克农破译的密电,还揭示了国民党在军事部署上的一些动向,国民党可能在谈判期间发动军事进攻。毛主席及时向中共中央和军队发出警示,让他们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判断非常正确,国民党确实在谈判期间发动了几次军事进攻,但都被中共军队击退了。
在重庆谈判的43天里,毛主席不仅在谈判桌上表现出色,而且在谈判桌下也开展了广泛的统战工作。

李克农提供的情报,更是为毛主席的谈判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正是在毛主席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重庆谈判最终达成了《双十协定》,为中国的和平民主发展,打开了一扇门。
在谈判结束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动。但是,重庆谈判毕竟为中国的和平民主发展,创造了一个机会。

它让更多的人看清了国共两党的本质区别,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应该掌握在谁的手中。
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毛主席一行人在谈判后,看起来很轻松就安全返回了,但其实这中间,还隐藏了不少秘密!

●—≺放走毛主席的原因≻—●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结束,毛主席离开重庆返回延安。
在这次谈判中,蒋介石最终选择放走了毛主席,没有对他采取任何限制或者迫害的行动。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有些出人意料。
事后,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了放走毛主席的原因。蒋介石写道,毛主席在谈判中表现得“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展示的1948年6月蒋介石日记
他感觉,如果继续限制毛主席,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激化矛盾。
蒋介石想,不如放走毛主席,用这种宽宏大量的姿态,来感动毛主席和共产党,促使他们在未来的谈判中,做出更多的让步。
但实际上,蒋介石的这种想法,反映出了他的自负和对形势的误判。
蒋介石一直认为,国民党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优势,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共产党。

他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终究逃不出他的掌心”。蒋介石觉得,共产党不过是一股乌合之众,毛主席再怎么折腾,最后也不可能成大事。
蒋介石这种想法,完全是低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能力。他没有看清,共产党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成熟的政治力量。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毛主席更是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党内外都有着很高的威望。
但蒋介石对这一切,似乎都视而不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决无成事之可能”,不足以妨碍国民党统一中国的大业。
蒋介石认为,只要国民党继续保持军事优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共产党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威胁。

蒋介石的这种判断,显然是错误的,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政治力量和民心向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我党提出的土地改革、民主政治等主张,切合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相比之下,国民党的统治却充满了腐败和压迫,越来越失去民心。

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已经不可阻挡,他想用军事力量和政治谋略,来扭转历史的车轮,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重庆谈判结束后的几年里,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则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走向了末路。
蒋介石放走毛主席,除了国际因素和中共自身力量的制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重庆谈判本身所承载的巨大政治压力。

●—≺考虑外部因素≻—●
重庆谈判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焦点,国内外各界人士,都在密切关注谈判的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谈判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对蒋介石来说,最担心的就是毛主席在重庆出事,要知道,毛主席是在蒋介石的邀请和保证下,才来到重庆谈判的。

如果毛主席在重庆遇害,消息传出去,舆论场将会是一片哗然。
人们一定会质问,为什么毛主席会在国民党的大本营遇害?是谁下的手?蒋介石对此负有什么责任?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谴责,蒋介石恐怕难以招架。
更何况,国民党内部本来就有一些顽固派,对谈判持反对态度。

他们主张对共产党采取强硬手段,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毛主席真的遇害,这些人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这些人,又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和嫡系。蒋介石想撇清关系,恐怕也难以服众。

除了国内舆论的压力,蒋介石还要面对国际社会的反应。
当时,美国和苏联都在密切关注重庆谈判。如果毛主席在重庆遇害,美苏两国绝不会就这样袖手旁观,肯定会趁机插手中国内部政事。
可以说,在重庆谈判期间,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都在制约着蒋介石的行动,他虽然对毛主席怀有敌意,但也不得不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在巨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蒋介石最终选择了放走毛主席,以避免更大的风险。
这一决定,虽然不是出于真心,但却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在重大的历史关头,任何政治力量的行动,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环境。
即使是蒋介石这样的政治强人,也不得不考虑国内外的压力,考虑各方面的反应。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道路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面对国民党的种种阴谋和压力,共产党人没有屈服,而是坚持斗争,坚持真理,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一个政党,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始终代表历史的进步方向,才能立于不 败之地。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信源:
人民网 2017-01-16《重庆谈判蒋介石为何放走毛泽东:料他无能》
人民公安报:《“一虎二龙三鼠”在重庆保卫毛主席》
北京日报2011-04-26《重庆谈判 蒋介石是否真想趁机杀掉毛泽东》
央视网2016-07-15《《天涯共此时》节目7月19日播出:重庆谈判 蒋介石企图扣押毛泽东》
中国新闻网2010-05-12《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日记中写下“为国相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