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王张作霖墓地破败寒酸,张学良至死没来祭拜,遗憾终身

淩轩啊啊 2025-02-22 03:37:29

文 /编辑:淩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东北王”张作霖,曾令北方战火纷飞,然而,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帅,在意外去世后,却长眠于一座简陋寒酸的墓地。

他的儿子张学良,也未能在生前实现祭拜父亲的心愿。这座墓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张氏父子间,又有着怎样的矛盾和遗憾?

晚年张学良

●—≺张作霖意外去世≻—●

1928年,一个噩耗传遍了东北大地。张作霖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帅,在乘坐专列时遇刺身亡。

他的死,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东北的天空,也划破了他儿子张学良的心。

当时的张学良还在外地,他匆匆赶回,却已经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

他没能亲自送父亲最后一程,没能亲手为父亲入土为安,这个遗憾,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更让人唏嘘的是,张作霖去世得太突然了,他生前从未想过要为自己修建一座墓地。

所以,在他去世后,他的灵柩只能暂时安放在沈阳的珠林寺里。

一天天,一年年,张作霖的灵柩就这样在珠林寺里停放着,寺内的香火,日日夜夜,从未断绝。

张作霖灵柩

僧人们诵经的声音,回荡在寺庙的上空,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多年。

张学良本来想给父亲修建一座墓地,让父亲能够安息。但是,命运弄人,一次次的变故,让这个愿望一次次地落空。

直到1937年,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景惠,终于出面安排,在锦州将张作霖与他的原配妻子赵氏合葬。

张作霖葬礼现场

这一天,张作霖的灵柩,终于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可是,这座墓地,却非常的简陋,它远远不能匹配张作霖的身份和地位。

张学良心中的遗憾,又多了一层,他没能为父亲修建一座气派的墓地,没能让父亲在死后也享受到应有的尊崇。

这个遗憾,就像一块大石,压在他的心头,永远无法移开。

张作霖墓地

●—≺张学良的遗憾≻—●

1936年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张学良的命运,从那时起,他就失去了自由,被蒋介石软禁在各地。

在那些日子里,他心里始终惦记着一件事,就是回到东北,回到他父亲的墓前,好好地祭拜一番。

张学良在被软禁期间,多次提出要回东北祭拜父亲。

可是,每次他提出这个要求,都会遇到种种阻碍,时而是政治原因,时而是健康原因,总之,他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了。

这个心愿,就像是一根刺,深深地扎在张学良的心里。岁月一天天流逝,他的头发渐渐花白,身体也日渐衰弱,但是这个念想,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他常常会对身边的人提起这件事,语气里满是遗憾和无奈。

1990年,一个消息传遍了海内外。张学良终于恢复了自由,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就此结束。

当人们还在为张学良的自由而欣喜时,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又传来,张学良透露,他有回到大陆的意愿。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历史的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

中央政府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度重视,他们知道,张学良的回归,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归乡,更是一段历史的归位,于是,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安排。

在这些安排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派人与张学良会面。

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吕正操的肩上,吕正操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官,他被委以重任,飞赴美国,与张学良见面。

吕正操与张学良谈了很多。他们谈到了过去,谈到了现在,也谈到了未来。

张学良表达了他回到祖国的强烈愿望,他想回到东北,想祭拜父亲的墓地,想在有生之年,再看看家乡的土地。

吕正操被张学良的情感所打动,他向张学良传达了中央政府的诚意。他说,祖国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无论您想回到哪里,我们都会为您提供一切便利。

张学良听到这些话,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是祖国对他的接纳,是历史对他的和解,他的心,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归属。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由于种种原因,张学良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回到故土的愿望。

也许是岁月留下的创伤太深,也许是现实的障碍太多,这个愿望,成为了张学良晚年的另一个遗憾。

张学良的一生,似乎就是一个遗憾的集合。

他没能阻止东北的沦陷,没能在父亲的墓前尽孝,也没能在生命的最后,踏上故乡的土地。这些遗憾,如影随形,伴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直到2001年,张学良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也没能实现这个夙愿。

好在,张学良没有做到的事情,他的遗憾,由他的儿子弥补上去了。

●—≺张氏后人的传承≻—●

张作霖去世多年后,他的孙子张闾实,终于踏上了寻根之旅。

2007年,张闾实代表张家后代,第一次回到东北,来到了爷爷的墓前。

站在这个简陋的墓地前,张闾实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轻轻地抚摸着墓碑,仿佛在与爷爷对话,诉说着这些年的思念之情。

张闾实祭拜祖父

在沈阳,张闾实参观了张氏帅府博物馆。这里,曾经是他爷爷的府邸,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走在博物馆里,张闾实的脚步变得沉重起来,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在向他诉说着那段历史,诉说着他爷爷曾经历过的人生。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张闾实驻足良久。这里展示的,是关于张作霖死亡的一些细节。

张闾实仔细地看着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文字记录,他的心,随着这些细节,一点点地沉重起来。

原来,在那列火车上,爷爷并没有当场死亡,他是在爆炸后,被送到了医院。

但是,由于伤势过重,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这些细节,张闾实是第一次知道。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张闾实还讲述了一些他所了解的,关于爷爷死亡的细节。

他说,爷爷去世后,家里人都惊慌失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

而他的父亲,也就是张学良,更是悲痛欲绝,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听着张闾实的讲述,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默。那个时代,那些人,仿佛就在眼前。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生死疾苦,都变得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

2009年,张闾实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决定,要回到沈阳定居,他要在这片土地上,寻找自己的根,寻找张家的历史。

于是,张闾实开始了书写,他要把张家的历史,把他自己的心路历程,都记录下来,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张作霖,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书写的过程中,张闾实仿佛又一次走进了历史,他看到了爷爷的风云际会,看到了父亲的悲欢离合。

他也看到了自己,一个张家后代,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这本书,最终成为了张闾实的心血结晶,它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时代的缩影。

张闾实的寻根之旅,并没有就此结束,作为张家的后代,他肩负着一份特殊的责任,他要继续讲述这个家族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他要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张家的血脉,他要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开始新的生活。

●—≺结语≻—●

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二人的命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交织出了一段传奇。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谜团,他的死,更是给这个家族,留下了一个无法弥合的缺憾。

而张学良,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帅,却在命运的捉弄下,走上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路,西安事变让他失去了自由,再重获自由已垂垂老矣。

还好张作霖的孙子张闾实,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个家族的传奇。

他回到东北,寻找自己的根。他写下这个家族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张闾实的笔下,在那些泛黄的照片中,张作霖和张学良,似乎又一次活了过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抉择和遗憾,都变得鲜活而真实。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多少家族,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

它也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和家国情怀,永远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信源:

光明日报2012-05-28《张学良不把死生放心里 未参加抗日战争最难过》

中华读书报2016-03-30《看《少帅》,说张学良》

现代快报2012年07月04日《张学良28岁生日张作霖遇刺 至死不在当天过生日》

东北新闻网2011-09-07《7旬老人为张作霖守陵20年 一个月只有补助100元》

0 阅读:0

淩轩啊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