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6日,79岁的张治中在京病逝。
在当时那个年代,众多党的开国元勋都“无声无息”地离去了,更何况是他张治中这个前国民党高官。
因此,中央统战部经商讨后决定不为其举行告别仪式。
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知道后罕见地发了火,他强调,一定要为张治中搞个告别仪式。
周总理态度坚决地说:“我参加,然后再通知文白先生(张治中的字)在党内外的老朋友。”
对于周总理来说,张治中是他在黄埔军校时期就情同手足的至交好友,后来对方更是为统一战线与和平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于公于私,他都应该好好地送张治中最后一程。
张治中,1890年生人。他人生中的前三十年可谓命途多舛,毕业于保定军校的他奔走于各系军阀手下吃尽苦头,却未逢机遇。
张治中人生的转折在于1924年。那一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时任校长的蒋介石开始着重网罗各方人才。
蒋从保定系同学的耳中听闻正在桂军军校执教的张治中是个人才后,便竭力将其挖到黄埔执教,而后给予重用,使其一跃成为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都相当炙手可热的人物。
可以说,蒋介石是他张治中的伯乐,没有蒋就没有后来的张治中。
然而,张治中在黄埔时期却和蒋介石的眼中钉——中共的关系走得很近。他与周恩来的关系尤为要好,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引为知音。时间一长,张的思想和作风上都颇受中共影响,他甚至还一度申请加入中共,可惜后来中共碍于国共合作的大局而将此事作罢。
对于张治中与共产党人的密切关系,蒋介石哪怕再赏识他也不禁起了疑心。
蒋曾在私下里密询亲信王懋功道:“张治中是否为共产党?”
王懋功也是黄埔元老,他出于大局考虑在蒋面前力言这皆为流言,并为张说了很多好话,这才使得蒋释然。
后来国共合作破裂,张治中陷入了两难。他一方面极为同情中共,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背弃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蒋介石。最终,张治中选择退往二线去军校做教育工作。
在当时,黄埔系统内人人都抢着带兵上战场,因为这意味着战功、晋升和权势。可他张治中却宁愿做没有晋升希望的教育工作,也不愿到前线去围剿红军立下战功。
虽然他后来不得不上战场领兵指挥打仗,却也只是与军阀部队交战,从未与任意一支红军部队为敌。
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张治中看到了国共和解的希望。他是少数反对武力解决的国民党高层之一,不过,比起那些担心蒋介石安危的同僚,他更关心中国的和平大业。
事后,他积极参与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工作,并在后来的抗战中与中共进行了友好密切的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抗战胜利后,张治中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国共内战的硝烟再次弥漫。
为了和平大业,张治中挺身而出,自愿作为延安与重庆的牵线人。他先与美国特使赫尔利一起乘专机抵达延安。
对于中共最为看重的毛主席的安全问题,张治中拍胸说:“有美苏两国对蒋委员长施压,毛先生的安全问题就不必多虑了。还有,我本人也会以自己的性命作担保,保证毛先生不会有什么闪失。”
在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为保证毛主席的安全,他专门腾出了自己的桂园宅邸作为毛起居办公的地方。
至于安保方面,他一方面调来了国民党宪兵部队负责警卫,另一方面,还将自己亲信洪世禄所率的警卫团部署于府邸周边。
此外,他还从洪世禄的警卫团挑选一个班的人,然后将他们乔装打扮,送往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的住处充当仆役杂务,在暗地里给予保护。
可见,张治中对毛主席等中共代表团人员的安全是高度负责的。
随着重庆谈判接近尾声,毛主席渴望早点回延安,但是,周恩来却不放心让他一个人回去。
张治中对此表示道:“恩来兄你放心,既然是我把毛先生请来的,我当然也要安全地将毛先生送回去。”
他为此借来了蒋介石的专机“美龄号”,然后在自己的亲自陪同下乘坐该机将毛主席安然送回延安。
面对用夫人宋美龄命名的专机,以及坐在机上的蒋介石心腹张治中,国民党特务哪怕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造次,最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毛主席飞离重庆。
张治中的所作所为,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爱国民主人士看在眼里,于是,他们亲切地称其为“和平将军”,赞颂其做出的突出贡献。
二、张治中的彻底醒悟张治中的奔走最终还是未能带来和平,国共双方随后还是陷入了数年的内战。
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和蒋介石的下台,张治中再次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在李宗仁的授意下率和谈代表团飞往北平,在六国饭店与中共方面开始了反复磋商,最后终于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的定稿。
16日,张治中满怀信心地将定稿送回了南京,他相信自己为党国争取了这么大的成果,南京方面看到后一定会倾向和谈。为此,他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成功使得中共做出了相当大的退步,即:接受了代表团提出的40余处修正意见中的多数。
这在当时的恶劣情况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甚至可以说是国民党代表团的一大胜利。
可是,张治中却没想到原本倾向于和谈的李宗仁突然变卦了,对方非但拒不接受协定,还要求他率代表团速回南京复命。
张治中知道南京方面很多人都看不惯自己的和谈行为,视他为眼中钉。如果此时自己回到南京,很可能就是自投罗网,甚至做张学良第二。
周总理也有同样的担忧,因此他百般劝告张治中不要返回,最好留在北平,由共产党人来保证他的安全。
周总理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当年没能留住一位姓张的朋友(即张学良),这是我们党最为自责和悔恨的一件事。今日,我们党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位朋友了!”
张治中听后大为感动,在感动之余他也认为等国共双方还会有再度签订和平协定的可能,所以他最终同意率整个代表团继续留在北平。
当时,已经流亡到广州的国民党当局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怒,先后发出三个电讯以攻击张治中,指责对方背叛了党国。
张治中则针锋相对地在报上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一文来澄清事实,并表明中共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张治中的心里却愈发惘然若失起来。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国民党元老该何去何从?他有意今后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中效力,却又担心一些人的“风言风语”。
周总理知道后,便劝说他:“文白先生,你这就是封建思想了。比起个别人,你不是更应该对整个国家和人民负责吗?”
这番话瞬间点醒了张治中,促进了他的思想的成功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也不忘发挥自己的余热,从而走上了为两岸牵线对话的对台统战道路。
1954年,张治中对台湾发表广播演说,号召逃往台湾的故旧早日弃暗投明,促成祖国早日统一。
1956年,他分批会谈关押在功德林的杜聿明等二十余名国民党高级战俘。
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他们后来大都多方联系在台故旧,宣传和平统一思想。开展了很多对台宣传工作。
1969年,张治中在京病逝。
听闻张治中去世的消息,毛主席悲痛不已,派周总理出席葬礼。
周总理在仪式上心情沉重地对张家子女说道:“文白先生曾托人带信关照我的身体。那时我事务繁忙无法脱身,只好派罗青长去代为问候。没想到直至他去世我都未能见他一面,实属太遗憾。”
仪式结束后,周总理把张治中的幼子张一纯留下,对他问道:“毛主席嘱咐我询问两件事,一是文白先生生前保存的文件如何处理?二是你们现在的生活如何?”
要知道,张治中作为蒋介石心腹几十年,手上一定有大量国民党的机密文件。若不能对其妥善处理,在当时那个动乱年代稍有泄露,势必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继而给张家乃至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伤害。
张一纯汇报说:“父亲生前所存阅的全部文件已全交给中央有关部门妥善保管。至于生活上我们家虽然清苦,但是,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周总理点点头,随后他叫来了驻国务院的军代表丁江,然后指着他对张一纯说:“今后你们有什么事就找他,或者也可以直接来找我。”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国管局和中央统战部后来对张家的生活都颇为关照。
周总理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惦记着张家人,特意托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夫妇亲自把一笔拨款送到张家去,用以改善其生活。
张一纯深感周总理和国家的关怀,他后来继承父业,继续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大业,这一干就是20年。
值得一提的是,张一纯因年老而退居二线后,仍不忘培养接班人,表示要继续架起两岸间沟通的桥梁。
在他看来,父亲多年来推进的和平大业绝对不能断送在自己的手里。
2015年10月,张一纯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