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哥们儿在美国战争史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被大家叫做“军事天才”。他拿过美国陆军最高的五星上将衔,二战那会儿,他不仅是美国远东军的头头儿,还是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的大当家。
说实话,麦克阿瑟这辈子最得意的时候,就是在日本那段呼风唤雨的日子,简直就像个土皇上一样。那段时间,他的故事在外界传得神乎其神,让更多人对他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说白了,麦克阿瑟能踏上日本那片地儿,还不是因为日本被“小男孩”和“胖子”那俩炸弹给吓得不行,最后只能乖乖地任人摆布了。
这是美国在二战中的付出,甭管它是为了啥目的,反正二战结束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个大好事。
就在那会儿,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派到日本,他突然出现在那里,开始掌管日本的军事事务,还挑起了日本重建的担子。
那时候裕仁天皇在干啥呢?说白了,侵略战争就是他搞出来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意思很明确:他得受审,而且还是头号战犯,没得跑。
不过,麦克阿瑟并没打算把裕仁天皇推上法庭。他在大张旗鼓地用五支金笔签完投降书,狠狠羞辱了日本一番后,却出人意料地放过了裕仁,保住了他的位子。
说到这事儿,外面都在传:裕仁天皇特意去见了麦克阿瑟,边哭边说自己有多后悔。可麦克阿瑟一点面子都没给,直接就问了他:“日本都打输了,你咋没按规矩切腹自尽呢?”
那时候,日本天皇还是一点没动摇,他甚至冷冷地说:“在皇家的会议上,我确实也使出浑身解数想要避免和阻挡这场战争,但实在是没办法做到啊。”
这是日本天皇和麦克阿瑟真的面对面聊过的内容吗?裕仁这不是在使劲儿说自己“没犯错”嘛?要是麦克阿瑟真听到了裕仁这么说,他还护着裕仁,那这里面可就有说道了。
说实话,他们俩那时候确实见了个面,但麦克阿瑟并没有那么嚣张跋扈,裕仁天皇也不可能公然跟他对着干。
《麦克阿瑟回忆录》里头,讲了他们见面时候的情况。
从书里描述的情况能明白,裕仁天皇见到麦克阿瑟时,心里头特别慌张,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像神一样”的架子。
天皇讲道:“麦克阿瑟将军,我此番前来,是想把自己交由您所站台的那些大国去评判。我在这场战争里,对我的子民所做的所有政治、军事上的决定和行动,我都一力承担。”
很明显,裕仁天皇在麦克阿瑟面前并没有硬撑着说自己没错。相反,他很会看形势,愿意低下头,在麦克阿瑟面前坦白了自己的过错。
这种做法真是做到了点子上,让麦克阿瑟心里头不由得生出一丝同情,甚至还微微有些感动:一股敬意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他虽然是个世袭的君主,但在那一瞬间,我真心觉得这位日本头号人物挺真诚的。
瞧瞧,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麦克阿瑟肯定不会那么直白又无情地问出“你咋不自我了断呢”这种话。
裕仁天皇心里应该有数吧?麦克阿瑟那时候对日本可没啥好感。毕竟,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害得美国死了2000多人呢。
这次事情影响特别大,让美国人对日本的看法完全变了。麦克阿瑟也是其中一员,他那时候其实收到了华盛顿传来的消息,但他小看了对手,结果导致了一些没法弥补的后果。
袭击珍珠港事件过后,阿克阿瑟在菲律宾战场上也吃了大亏,被日本人追得到处跑。他手下的士兵呢,好几千人都被日军给抓走了。
这是啥玩意儿?简直就是当兵的,尤其是领导者的超级大丢脸。像麦克阿瑟这样的军事牛人,还是个五星上将呢,结果被人家打得那么惨,你琢磨琢磨,他心里能好受吗?
裕仁心里清楚,日本和麦克阿瑟之间早就有了过节,要是他还那么张扬、倔强,恐怕真的是在往火坑里跳。
根据“只要还有希望,就总有翻身之日”的道理,裕仁肯定不会豁出命去惹恼麦克阿瑟。因此,他选择用自己的惨状来触动对方,这样确实给自己赢得了活命的机会。
其实吧,那时候像苏联、英国这些国家都觉得裕仁天皇非得被处死不可。但多亏了麦克阿瑟那一念之仁,裕仁天皇这才捡回了一条命,有了活下去的机会。
有人心里犯嘀咕,麦克阿瑟难道就因为那点事儿,就真的放过日本了?还有裕仁天皇?其实没那么简单。只能说,裕仁天皇那会儿说的话,给麦克阿瑟留下了个不错的第一印象,这对他以后的路子,还真是挺有帮助的。
裕仁这家伙心思深沉,不容易被人瞧出破绽。他不仅会在麦克阿瑟面前装可怜,还擅长给自己铺路。
琢磨琢磨,麦克阿瑟那会儿坐着私人飞机抵达日本厚木机场,那场大阵仗,肯定让麦克阿瑟心里头留下了深刻烙印。不过呢,像他这种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老将,是不会把这种感受挂在嘴边的。
那时候,日本的军队力量还没彻底放下武器,光是在东京那块关东平原上,就驻扎了整整22个师团,士兵加起来有30万之多。
但说麦克阿瑟,他仅仅带了4000人就闯进了日本,这除了得需要超人的胆量,想必他心里头也揣着一种视死如归的豪情。
日本那边明显想展示下威风,给美军瞧瞧。麦克阿瑟刚踏出飞机,心里就嘀咕上了:三亿官兵列队欢迎呢,虽说他们都是面朝反方向,但那背影,嘿,就够让人心里发憷的。
四千人对抗三万人,人数上就已经吃亏了,更别提还是跑到别人的地界上。说白了,裕仁天皇只要下个命令,麦克阿瑟他们这些人,恐怕就得被一网打尽了,对吧?
说白了,这就是场大排场的迎接,但只有懂行的人才明白,那些礼仪啊,其实是在摆威风:咱们天皇就算混得再差,地位也不是你能比的,他一句话,咱们豁出命也得给他卖命。
要是当时麦克阿瑟真的一拍板,判了裕仁天皇的死刑,那日本会变成啥样呢?说不定,现在的日本就不是现在这个模样了吧?
《麦阿瑟回忆录》里头提到,那时候麦克阿瑟怕裕仁天皇会替自己辩解,因为这会让他心里头不舒服。换句话讲,就是会让他觉得左右为难。
在那些国家,比如苏联、英国他们列的战犯名单上,天皇被放在了最前面。我看出来,如果对天皇不公平对待,那可能会惹出大乱子,所以我就坚决地给拦下了。
很明显,麦克阿瑟已经瞧出了日本真正的“底细”,他打定主意要顾全大局,不过这个大局指的是美国的利益,而非国际法庭那一套。
之前我说过,华盛顿要是站在英国人那边想,硬要把天皇算作战犯,那咱们占领日本就得多派至少100万大军去帮忙。我琢磨着,要是天皇被判了罪,甚至给绞死了,盟军就得在日本各地都搞军政府,那样一来,游击战可能就躲不掉了。所以,我就做主把天皇从战犯名单上给拿掉了。
说白了,麦克阿瑟放过裕仁,其实就是因为利益。裕仁接待和拜见麦克阿瑟时,那一套套的安排,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做得相当到位。
说实话,裕仁天皇可不像他外表看起来那么憨厚,他心思深沉,狡猾得很,不用“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俩词,还真没法准确说出他的本质。
麦克阿瑟这人可不简单,对局势和利益拿捏得相当精准。就那么个时机,他和裕仁搞了个“重情义”的会面,给自己在日本的地盘上树立了个威风凛凛的形象。